|
发表于 2012-6-20 00: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汪胜忠于2012-06-19 18:53发表的 :
楼主这篇文章中,关于汪华被李世民追封为忠烈王的写法有无,汪华封号中出现忠烈王三个字是在宋朝,唐朝时何来汪华封王之说?请释疑。 
汪华病逝后,李世民赐其谥号为“忠烈”,这是史书和宗谱上有明确记载的。按照封建惯例,死者为大,规格一般都要上升一级,就可以称之为“忠烈王”了。就比如岳飞被大家通称为“武穆王”一样,他的谥号就是“武穆”,后来的皇帝才追其为“鄂王”,并改谥号为“忠武”,但是后人基本都称其为“武穆王”“岳王”,鲜有人称其为“鄂王”和“忠武王”。
为什么在说史上,大家一律采用最初的谥号呢?个人认为,这主要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的反映其在当时社会对国家、朝廷真正的价值,而后来朝代或者皇帝追封或者加封或者改封等等,都是为了特定的政治需要和后人对其另外的认识。比如显祖汪华,被宋徽宗加封为“显灵英济王”,是因为相传汪华以阴兵助大宋朝廷平定方腊起义,这就是为什么出现“显灵”的缘故。直到“昭应显灵英济广惠王”这个尊号,在后来历朝皇帝的追封中,一直也没有“忠烈”出现,。
而本人认为“忠烈”才能真正的反映显祖汪华。从“忠烈”两字就可以看出,“忠”就是“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代表国家政权的皇帝忠诚,就如同我们忠于中国共产党一样;“烈”,就是刚直、坚贞,光明、显赫,正如《国语》中的“君有烈名”,《诗经•周颂•载见》中的“休有烈光”。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历代帝王对汪华的加封,才有了名臣将相对汪华的赞颂。
退一步讲,就是从说史和演义上来说,称汪华是忠烈王,也是可取的。在显祖汪华的后时代,薛仁贵在所有的演义小说中都称为“平辽王”,而实际上他被封的只是“平阳郡公”(比国公级别低),适当的放大和包装,也利于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和流传。
个人意见,供参考,感谢提出异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