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寿杰

《凤池吟稿》专贴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徽州别魏府尹】

【过徽州①别魏府尹②
    与君携手凤池③东,题遍春阶芍药红。况复云山千里别,岂知风雨一尊④同。少陵⑤老去忧多病,王粲⑥年来喜事戎。二十五滩烟水急,几时归棹⑦月明中。
    【注释】
    ①徽州,古徽州府,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1987年,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②府尹,
文官名,专掌府事,又称知府。魏府尹,时为徽州知府,姓字暂无考。
    ③
凤池,凤凰池是禁苑中池沼,借指中书省或宰相。
    ④
尊,同“樽”,
    ⑤少陵,指唐代诗人杜甫。

    ⑥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⑦
归棹,归舟。
    【大意】
    当年我和先生一起在中书省里,共同为帝王效命;为宫中台阶下,为春天里盛开的名贵花草都题写了诗赋。从那以后,我们就远隔千山万水,就此离别;再也没有一起在风雨中饮进一杯酒的机会了。唐代杜甫到了晚年的时候,总是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忧;东汉的王粲,到了最后的几年,总是做辅助军事的工作。从皇宫到徽州,一路险滩接连不断,激流不止;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朗的月夜中,架起回归的小船呢?
    【简析】
    远出徽州,诗人遇见了在朝中同为中书省同僚的魏府尹,心情异常激动。
    汪广洋在中书省的经历是非常复杂的,共有6次任职经历。1364年正月至八月,任中书省右司郎郎中;1366年夏秋季节,中书省参政;1368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为中书省参政;1370年正月至六月,任中书左丞;1371 年正月至1373年正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至1379年十二月,再任右丞相。
    这位曾“携手凤池东”的“魏府尹”是那一时期的,已经无法考证了,正史中缺少记载。但二人之间的友谊却是真诚的,前四句,细致的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携手”、“题遍”、“风雨”、“同尊”都是他们共同的经历。
    颈联,“少陵老去忧多病,王粲年来喜事戎。”应该是作者以汉唐贤士的晚年经历,来描述自己晚年境遇的。写作这首诗时,诗人身心俱疲,故有此句。前一句,是唐代诗人,用以强调自己身体欠佳;后一句却是先于杜甫的东汉文人王粲,即使是到了最后,还在为仕途而努力,这是汪广洋心迹的流露!所以,把王粲放到杜甫之后,是强调自己仍有壮志未酬的遗憾。
    尾联,有虚有实,有明有暗。险滩、烟水、归棹、明月,似为写景,实为影射。“二十五”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暗合了诗人从1355年起到1379年,为朱元璋效命驱驰的半生经历,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何止“险滩”二十五!“归棹”的小船,诗人希望它是驶向京都,还是驶向“世外”?恐怕只有这位老人自己,才能回答了。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7: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50楼(汪寿杰) 的帖子

    大明丞相汪广洋的诗作,为什么被命名《凤池吟稿》呢?
    原本有一种误解,有资料显示: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是“龙”,那么丞相一职就被叫做“凤”了。朱元璋因欣赏汪广洋的文采,赐名汪广洋的书斋为“凤池”,他的诗作就被叫做《凤池吟稿》了。当时就存有怀疑:“凤”对“龙”,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皇后、妃嫔的称号,怎么会把丞相书斋也称为“凤池”呢?  
    近日查对资料,明史专家们讲到了“凤池”。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宫禁苑中的一座池沼,因在中书省的西边,距离中书省最近,就用“凤池”借指中书省了。后来,中书省的丞相也就被称为“凤池”了。汪广洋是丞相诗人,把他的诗稿叫做《凤池吟稿》就不难理解了。“凤池吟稿”,就是“丞相的诗稿”的意思。那么历史上的丞相何止汪广洋一位,为什么单单他一人的诗稿,就“独占”了“凤池吟稿”这个广义概念了呢?其实,这不难理解,丞相不少,会作诗的也不少,事实上,谁也比不了汪广洋在诗歌上的成就。其它“非汪广洋”的丞相就不再使用“凤池诗稿”的概念了,于是“凤池吟稿”就专门指明朝丞相汪广洋的作品了。

    “百度词典”,“汉典”中,都对“凤池”做了解释。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7: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待制致仕还会稽】

                       【赵待制①致仕②还会稽③】
    新开湖④水水如云,三十年前忆见君。京国相逢增感旧,辟雍⑤长得细论文。白头喜遂林泉⑥约,紫诰⑦钦承⑧雨露恩。遥想到家寻贺老⑨,泊船来去棹晴曛⑩。
    【注释】
    ①赵待制,即赵雍(1289-约1363),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1354年受封于元顺帝,官至翰林院集贤待制;1356年,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晚年隐居在家,往来于湖、杭间。
    ②致仕,古代官员七十岁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指官员辞职归家。
    ③会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④新开湖,即宝应湖,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明代《隆庆县志》载:清水湖在县南,……人称宝应湖。南宋杨万里有诗歌:《过宝应县新开湖》
    ⑤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后泛指学习场所。
    ⑥林泉,山林与泉石,指隐居之地。
    ⑦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
    ⑧钦承,恭敬地继承或承受。
    ⑨贺老,指唐代诗人贺知章。代指归隐的文人。
    ⑩晴曛,qíng xūn ,亦作“ 晴熏 ”。日光照射。
    【大意】
    扬州宝应县的清水湖里,湖水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柔舒卷;回想起来,三十年前(1328年左右)您就面见君王,受封为官了。在京城中与您相逢,让我想起了过去的时光;在学宫中,我们得以长久、细致的探讨文章。现在先生头发斑白之际,值得高兴的是终于可以随您所愿,归隐山林了;皇上的恩诏,正好揭示了皇上对您的恩泽。想象将来,您就可以回到家中,像贺知章一样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架起小船在水中来去自由了。
    【简析】
    这首诗写于1358年十月中旬,时值赵雍(1289-约1363)七十岁退休之际。
    赵雍,姿貌雄伟,性格豪爽,为宋太祖赵匡胤地十二世孙,极有其父赵孟頫\的风范。尤工于书画,善山水、人物、马牛及竹石。现存之画,为数不少,其诗词亦佳,有《赵待制遗稿》。赵雍是一位元臣,1352年,红巾军陷湖州,赵雍仍与元廷保持关系。1354年,海奉召入京觐见元顺帝,官至翰林院待制。但当时元政日衰,赵雍颇为失望。1356年授任湖州路总管府事,是年适张士诚叛元,湖州一带,皆有战乱。1358年十月十一日,徐达大肆屠杀张士诚部降将于湖州城下,赵雍极为震撼。随向朱帝提出归隐,得到恩准,何时逝世,亦不可知,仅知在1363年之后。
    同为文人的汪广洋,于1354年春中元末进士,与同年觐见元顺帝的赵雍有过学宫谈话,二人相惜。闻赵雍隐退,故有此作。诗中“三十年”实为“十五年”前有缘面见,昼夜算“二”,用“三十”以示感情深厚。
    颈联,“白头喜遂林泉约,紫诰钦承雨露恩。”是对赵雍归隐的祝贺。
    尾联,是对赵雍归隐后生活的祝福和赞羡。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1-8-22 21: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赵待制致仕还会稽】

引用第252楼汪寿杰于2011-08-22 17:55发表的 【赵待制致仕还会稽】 :
                       【赵待制①致仕②还会稽③】
    新开湖④水水如云,三十年前忆见君。京国相逢增感旧,辟雍⑤长得细论文。白头喜遂林泉⑥约,紫诰⑦钦承⑧雨露恩。遥想到家寻贺老⑨,泊船来去棹晴曛⑩。
    【注释】
    ①赵待制,即赵雍(1289-约1363),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1354年受封于元顺帝,官至翰林院集贤待制;1356年,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晚年隐居在家,往来于湖、杭间。
    ②致仕,古代官员七十岁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指官员辞职归家。
.......



此诗应该写于1360年,关于赵待制的生年说法不一,据陈葆真《管道升和她的竹石图》 一文中考证赵雍生于1290(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较为合理。1360年(至正十六年)以湖州同路同知致仕,卒年七十余。(.赵雍 1361年二月作松溪钓艇图 冬日作《人物》立轴 ,是年71到72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53楼(汪志林) 的帖子

    文史学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我在考证时间的依据是:《廿四史》,然后参照其他史籍。《风池吟稿》主要依据是《明史》、《明实录》。  

    赵雍的生年依据《元史》,参考了相关赵氏家志。这个问题,不应该依据艺术书籍或者文章,那是很不严肃的。


    如君所言的《管道升和她的竹石图》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文史价值不太大。这种资料不是可以不用,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采用。

    这个赵雍的资料,我还真的是费了不少功夫的,难就难在他的殁年,只有1363年的说法,还是“至少”。 如果先生手头有资料,可以共享一下。 另外,即使是1290年,这首诗也应该是写于1359年。《风池吟稿》中的所有年限都是虚年,不是今天的“周年”。正如民间的“虚岁”的说法。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39楼(汪寿杰) 的帖子

近日秋游于济南,再登千佛山(历山),观泉城全城,感慨万千。
110824-16.jpg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9: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扬澜阻风夜坐】

                                【扬澜①阻风②夜坐】
    北风吹浪阻归舟,偶为杨澜数日留。几席③清寒生薄暮,江湖长夏即深秋。天低星斗光芒出,月暗鱼龙自在游。坐待平明④攀曲磴,远从匡阜⑤望神州⑥。
    【注释】
    ①扬澜,扬起波澜。也是鄱阳湖的别称。
    ②阻风,被风所阻。
    ③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小或矮的桌子。席,古人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用以坐、卧。
    ④平明,天大亮的时候,指好天气。
    ⑤匡阜,江西庐山的别称。
    ⑥神州,即华夏、中国。也用来指京城或指中原地区。
    【大意】
    北风吹起的波浪阻断了我们回归京都的水路;于是我有了这次在鄱阳湖,为期几天的停留。驿站里的家具在薄暮冥冥中,还是有点清寒;江河湖海边的夏天,就和深秋的凉爽天气一样。放眼望去,天空低垂,繁星点点,发射出耀眼的光芒;月夜之下,水中深藏在水中的各种鱼虾在自在遨游。等到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一定要登上曲折的台阶,上到高处;从这高高的庐山上,远望雄伟的整个国家。
    【简析】
    根据《明实录》记载,汪广洋入召左御史大夫是1374年四月初三日。这首诗是1374年四月,回京都南京任监察御史的途中所作。首联中“北风”语句,实际交代了诗人欲乘舟由鄱阳湖北上回京都南京,加之后面诗句中的信息,明确了此行的时间为春夏之交。
    首联,交代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此时的时令,被迫留驻鄱阳数日,把诗人急于赶回南京的计划打乱了,引起下联。
    颔联,写驻留鄱阳时,自己的复杂心情。虽然已是初夏时节,长期乘船行驶在江水中,潮湿的小气候,于是有了“长夏即深秋”的感受。诗人归京的线路,就是今天的南北水路大动脉,即沿着赣江北上,途径鄱阳湖到达九江,然后顺长江而下,直达南京。
    颈联,“夜坐”当然就有夜景,天光水色是诗人观景于心的。天上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的日,定是月光暗淡的长夜。四月初的月色里,隐约感觉到了“鱼龙”的悠闲游乐,也是诗人心境的一种暗示。
    尾联,是对驻留地鄱阳湖天气转晴后的计划和安排,也是诗人对今后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再思考。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5: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右大夫陈静斋①诗韵】
    夔龙②接武③会风云,珍重麒麟阁④上人。经国正期行素志⑤,读书端不事虚文⑥。交游有道陈雷在,公论无私贾董⑦存。预拟暮年寻旧约,草堂下近浣花⑧村。
    【注释】  
    ①陈静斋,陈雷,字静斋。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十九日,明朝初设御史台,陈为右大夫。
  
    ②夔龙,kuílóng,相传为舜帝的两位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③
接武,足迹前后相接,形容细步徐行。  
    ④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汉武帝始建于未央宫,汉建帝为表彰功臣,将历代对汉有功的功臣画像存放于麒麟阁。

    ⑤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

    ⑥
虚文,不切实际的无用文字。
    ⑦
贾董,汉代贾谊和董仲舒的并称。二人以文才著名。
    ⑧
浣花,是古时宫廷和民间常用的避孕草药。指不被玷污,保持纯洁。
    【大意】
    舞乐大臣表演完毕,谏言重臣就接着上朝了,大臣们的努力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您就好比是麒麟阁中的功臣,希望您好好珍惜。国家的治理,正是需要施展您远大抱负的时侯;读书是不能脱离现实的。交结朋友都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所以我有了与您陈雷先生的友谊;公众无私的评论一下,我们好比是贾谊和董仲舒之间的友谊。我准备到了晚年,还要按照过去的约定,住在归隐的茅草屋中,生活在洁净的山村中。

    【简析】
    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十九日,明朝初设御史台。陈静斋是资格最老的御史台副职,为右大夫。汪广洋1374年四月入御史台为左大夫,势必要搞好与这位老臣的关系。从这首诗来看,汪广洋对陈静斋是非常友善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的。
    首联,朝堂之上,各路大臣都会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能,朝会就是一个表演的大舞台。而御史台的官员就有所不同了,职责使然,他们必须对官员们的言行予以检点评判,可以说监察御史这个职务是一个得罪人的官职。这两句,是汪广洋的感受,也是对陈大夫的点化。
    颔联,是写御史台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立定报国之志,工作不能将就敷衍。
    颈联,值得欣慰的是,诗人有了能够同心同德的助手,无论从国家大事出发还是从个人私交来说,二人如同“贾董”。
    尾联,是为了表达“友谊地久天长”之意。为官如此,将来能够归隐山林,也要约定好一同去山野小溪边,茅草小屋前,共同度过晚年。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1-8-30 08: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28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引用第229楼汪寿杰于2011-07-29 15:29发表的 回 228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
        我想,作品原著就是“池陽”的,但影印原件是“池易”,还不不改的好,注释中说明一下,就是了。
        ①池易,疑为“池陽”之误,应为“池阳”。古为镇,乃贵池县之治、亦为池州府之治,今为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中心街道名。


作品中就是池易而实际应为池昜(昜同阳) 10318872646381711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1-8-30 09: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子常①赵聘君诗韵】

引用第247楼汪寿杰于2011-08-19 10:46发表的 【和子常①赵聘君诗韵】 :
                                 【和子常①赵聘君诗韵】
    圣人予夺②严书法,曾托春秋二百年③。世道久嗟鸣凤后,王纲深著获麟④先。闭门纂述无虚日,直笔光华动烛天。还忆低头拜东野⑤,紫阳⑥山色落窗前。
    【注释】
    ①赵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元末辅助汪同起兵,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后于朱明力量保持距离,以聘君入明。聘君,以币帛或重金聘请而来的聘士、征士。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后归隐田园。1361年正月十四日,曾以聘君身份为汪广洋祭婺源汪王庙撰写《祭婺源汪王庙文》。汪王,即越国公汪华,为汪广洋第四十四世祖先,汪氏第一显祖,各地多有供奉的庙宇。
    ②予夺,指赞许和贬低。
.......


诗应该写于1369年四月,时广洋公在中书省已经得到调令准备前往陕西,有东山先生的诗为证:《送汪朝宗参政行省陜西 》   作者: 赵汸
     
       清忠自合侍宸旒(清忠:清正忠诚。 自合:本该。chén liú 帝王之冠。借指帝王。)         

       方靣频看寄逺猷(靣同面,远猷you:深远的谋略。 寄:托付)         
  
       西迈新闻分陜重(分陜之重”:陕:古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重:重任。指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后指朝廷对守土重臣的委任)   

       东归共识相齐优(“东归”即向东回家。相齐:做丞相)        

       藩垣势合雄图遂(藩垣: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      

       竹帛功成壮志酬(竹帛:本是竹简和白绢,这里引申指书籍、史乘。酬:实现)   

       回首蓬莱云海上     

       金陵千古帝王州(金陵:南京的别称。帝王州:帝王居住的地方)      

遥想那个时候公与东山先生一定在一起把酒吟诗,成就了这段和诗。


另外我所知道的广洋公这首诗翻译有些不同:特别是“书法”: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鸣凤: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获麟:指春秋末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