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288|回复: 4

历代汪氏文学名人

[复制链接]

63

主题

289

帖子

8938

积分

版主

http://wanghylp.blog.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938
发表于 2010-4-28 2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 伦:(生卒年待考),唐朝诗人李白的朋友。

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用酒水热情招侍,令李白非常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履历行状,就没人说得上来了。

只有一个解释,汪伦是一个普通人。

据《李白集校注》,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即使这首诗,也没有什么汪伦的细节介绍。只知这位主人,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因此有条件邀请李白到他家小住。而且他还拥有别墅,在泾川的山清水秀处,正合诗人的雅兴。两人虽然初次见面,“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因此,诗人与汪伦一见如故,相当投契。而且,主人家的高规格接待,也让诗人感动。“我来感意气,搥列珍羞”,看来,唐朝的“徽菜”,就相当考究了。

从诗句“相过醉金罍”,“吴龠送琼杯”看,李白在汪氏别墅小憩,吃得固然开心,喝得好像更加开心。诗题下有校者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汪伦善酿,他的佳酿美酒,自然是上乘的,着实令好酒的诗人迷恋陶醉。从两首诗中,“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两次同用“酒酣”一词,我估计是诗人手不释杯的结果,老先生喝高了,来不及推敲,才犯了诗家的重复之忌。由此也证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那种米酒,在长安酒肆里出售的,由漂亮的胡姬斟进他杯子里的,大概酒精度比较低。如果是二锅头那样的烈性酒,一斗下肚,就该学阮步兵,作三月醉了。

作李白的诗,却使附丽于诗中的汪伦,与诗一起不朽。一首好诗,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出乎作者预料的。本是名不见经传的,本是极一般人的汪伦,从此留下来深情的万世名声。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对汪伦之约,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当今之作家们,很难做到大师那样的豁达坦荡。当代作家笔下的贵族化,和当代作家精神的贵族化,碰上袁枚所说的汪伦式的这种老百姓玩笑,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会不会勃然大怒,会不会扭头就走,真是说不好的。也许因为追求这种贵族化的结果,势必要疏离于那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因此,这些平常的、平凡的、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不再是当代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也就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因此,在车载斗量的当代作品中,要想读到李白这样情真意挚的、表现普通人的诗篇,恐怕是很不容易的了。
汪 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著名南宋文学家。

汪藻是宋崇宁进士。宋高宗时,擢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八年,升显谟阁学士。历知徽州、宣州,贬居永州。

宋绍兴二十四年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宋史》有传。著有《浮溪集》三十六卷、《浮溪文粹》十五卷。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著名的有《点绛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作者一度颇感仕途艰险,机锋四伏,因而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此词即表达了这种思想情感。作者在词中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中的苦闷,表现手法极为含蓄。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在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在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在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此处“闲却传杯会了。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在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在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作者先用设问句“君知否”向他人提问,然后自作回答说明“归兴浓于酒”的原因所在,所谓“乱鸦”,是指政坛上的一群小人。

此词上片写景,画面冷洁清疏,下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上片欲言未言之情思抒发出来,于自然幽默中含愤激之气。整首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情景相生,结构缜密,浑化无迹。
汪伯彦:(公元1071~1141年),字廷俊;祁门城里人(今安徽祁门)。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汪伯彦据说出身贫寒,但少有才名,中秀才后,在家读书备考科举时,被祁门知县王本看中,特筑“英才馆”请伯彦当墅师,王本把亲侄儿秦桧从南京接到祁门,师从汪伯彦。据说,秦桧在英才馆读书时,就有异人预言: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在焉。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汪伯彦考中进士,初任成安县(今河北成安)主簿。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召见,伯彦上《河北边防十策》,切合帝意,旋授龙图阁直学士、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知州。同年,康王赵构在磁州(今河北正定)被金兵围困时,汪伯彦派兵接至相州,由此深得康王信任,不久,任康王大元帅府副元帅,又升为集英殿修撰。

其时,国事日益紧急,风云激荡,官兵民众抗金心切,群志昂然。然而就在金兵迫近京城时,汪伯彦却阻拦宗泽抗金。次年,金兵攻下京城,掳走宋微宗、宋钦宗二帝。康王秉承旨意,升汪伯彦为元帅和显谟阁直学士。5月,康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升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6月升知枢密院事,12月拜右仆射(即右丞相)。

当金兵再次逼近时,汪伯彦极力反对宗泽、李纲的抗金主张,促请高宗南逃。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扬州沦陷,汪伯彦的逃跑政策激起公愤,被罢官职。后在秦桧等人帮助下复职,曾任知州、节度使。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退休后回祁门,次年逝世于家中。

汪伯彦颇有才学,著有《春秋大义》十卷、《中兴日历》五卷、《汪伯彦文集》二十五卷。


汪应辰:(公元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今江西玉山)。著名宋朝大臣、诗人、散文家。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年方十八的汪应辰中了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和议,汪应辰上疏嘛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因而违反秦桧意,出通判建州(今福建建瓯)、静江府、广州等。秦桧死后,召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因母老,出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母去世服毕后,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宋孝宗赵即位后又因事被迫请求调外,于是知福州。不久,升敷文阁待制,举朱熹自代。出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再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又因事不合,以端明殿学士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韩玉被旨拣马,路过平江府,因汪应辰没有特别招待他而回京报复汪,密告宋孝宗,说所到之州县,没有象平江府那样乱的地方,于是连遭贬秩,气病卧家不起而卒,谥文定。

汪应辰幼为神童,五岁知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灯油,拾柴点火读书。从人借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十岁能诗。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老成之士,直至见才知是刚少年,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他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械为友。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他为人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迁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但他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遭秦桧排挤,流落岭峤十七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学者称玉山先生。

著有文集五十卷,今传《文定集》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及明朝宏治年间程敏政摘抄本辑出,收于集部别集类。他学问具有渊源,作品有不少巨制鸿篇。他的不少诗作都体现了“好贤乐善,尤笃友爱”的思想品格和个性。如《挽宣扶吴郡王》:“节义家传久,艰难始见忠。一心惟殉国,百战竟平戎。环列周庐肃,管仪道路同。细看麟阁上,谁得似初终?”这一方面歌颂了吴郡王的忠精殉国的品格和战功,另一方面是对那些不能特立不回,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的辛辣嘲讽,可见诗人品格的一贯性。

另一首《分韵送胡丈归健康》也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至诚至深之情:“先生高卧武夷巅,一旦趋朝岂偶然。报国自期如嗷日,归田曾不待来年。怀铅共笑扬雄老,鞭马今输祖逖先。册府风流久廖落,送行始复有诗篇。”这并非一般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而是主客思想共鸣的产物,所以读来给人以真挚诚恳之感。这类作品在诗人创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汪元量:(公元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诗人。

汪元量在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或稍后,以词章给事宫廷,不久,为宫廷琴师。与柴望(著有《秋堂集》)、马廷鸾(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宋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杭州,俘宋恭帝赵显、皇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先后赴大都,汪元量随谢氏北行。

文天祥举兵失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赵显等于至元十九年被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二十一年,又被迁往今西北内地,汪元量仍随行,到过祁连山一带。以后,又因祭祀到达过四川青城山及五岳。至元二十五年十月,赵显学佛学于土番(今西藏)。元量即以黄冠道人的身份南归,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并数次到庐山。以后又有入湘之行。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类稿》,称汪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亦宋亡之诗史”。“宋亡之诗史”是汪元量诗的主要特色。在《醉歌》十首中,“声声骂杀贾平章”,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贻误国家的罪恶;“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直呼最高当权者太皇太后谢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满腔悲愤,不愧史笔。

在《越州歌》二十首中,描述了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轩趣幼君。三十六宫随辇去,不堪回首望吴云”;“一阵西风满地烟,千军万马浙江边。官司把断西兴渡,要夺渔般作战船”。亡国之痛,悲歌当哭。

又有《湖州歌》九十八首,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以七绝联章的形式,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州”的所历所感、所见所闻:“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

《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他宋遗民同类的诗。它记述的史实,往往能补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归后,写了不少诗来反映人民在元朝统治下所过的痛苦生活,如《钱塘》中“平芜古路人烟绝,绿树新墟鬼火明”,《兴元府》中“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诗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创作《居拟苏武》四首、《月夜拟李陵诗传三首》,立意、谋篇、遣辞都模仿古诗《李陵与苏武诗》、《苏武诗》,痕迹过于显露。元兵南逼,国势飘摇,他的诗融入了时代的内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师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体,自认为“篇篇妙入神”,颇有心得。他在颠沛困顿之中,进一步领悟到杜诗“句句好”。他在大都所作《黄金台和吴实堂韵》中写道:“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感到大势已去而又执著地眷恋故国;在《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中写“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声讨元统治者虐待宋宗室。

这些诗作继承了杜甫的沉郁,而又有他自己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苍凉和悲愤。他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则学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其章法。南归后写的山水诗,偶有明快之笔,但大多数是抒写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还有一些诗则受江湖派的影响,意境幽窄。

以“德佑之变”为界限,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写黄莺的伶俐,(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写牡丹的娇媚,曲尽物态,颇有情致。(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写宫人的哀怨。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他的〔长相思〕中的“阿哥儿,阿姑儿,两个天生一对儿”,则通俗活泼,充满欢乐情绪。

“德佑之变”以后,汪元量的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发出了"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慨叹。在大都期间,在一组(忆秦娥)词中,他写南宋宫人“强将纤指按金徽,未成曲调心先悲。心先悲,更无言语,玉箸双垂”,“天沉沉,香罗拭泪行穷阴。行穷阴,左霜右雪,冷气难禁”,冲破了传统的“宫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达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恋故国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圆)“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都感人至深。这些作品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南归后,山河变色,“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眷怀故国,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感情更趋深沉。代表作是(莺啼序)《重过金陵》。

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汪元量《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两卷,均已佚传。清朝乾隆间,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水云集》一卷。以流传系统不同,重见的诗很多。二者共收诗三百多首、词二十多首,《四库全书》即以鲍氏二本著录。今人孔凡礼自明朝抄本《诗渊》及《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得汪森本未收诗约一百首、词二十多首,与汪氏二本合为一编,题为《增订湖山类稿》,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 汪廷讷:(生卒年待考),字昌朝,号无如,别号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全一真人、松萝道人、清痴叟;休宁松萝山东麓汪村人(今安徽休宁)。著名明朝戏曲作家。

汪廷讷:生卒年不详,万历中后期还在世,终年约八十岁。

曾中贡生、官至盐运史、长汀县丞、宁波同知。辞官退隐后,以写戏、刻书自娱,好诗词歌赋,尤善曲。著有《环翠堂集》、《人镜阳秋》等。所作传奇《长生记》、《同升记》、《狮吼记》、《三祝记》、《种玉记》、《义烈记》、《天书记》等十三种,总称《环翠堂乐府》。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八种。曾在南京开设环翠堂石坊,所刻书籍均有当时名家绘制和插图,镂版精美,并用彩色套印,对版画的革新颇有影响。

明万历二十八~三十年(公元1600~1602年),汪廷讷在家乡汪村构筑了以坐隐园为中心的环翠堂花园。花园外围,北倚黄山、松萝、金佛群峰为屏,南绕陈坑、横江诸水如带,西接白岳飞云、夹源春雨,东迎高岗旭日、卧涧长虹。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交错,小桥流水、曲径回廊相通,花草树木、蟠根藤萝相缀。整体布局开合有度,遮掩有致。其中,又以昌公湖和百鹤楼为两大亮点。昌公湖以汪廷讷之字昌朝命名,湖水清澄,狭窄细长,如弓似月,荡人心魄。百鹤楼建于西侧仁寿山巅,其上缮吕真人之像,每当月明之夜,即有白鹤旋绕楼头,鸣声相应,久久不绝。听到坐隐先生下棋的声音,白鹤便旋空而下,对舞阶前,舞姿翩翩,如行云流水,直到坐隐先生起身以长袖轻拂方止。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金秋,著名戏剧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与程伯书一道,跋山涉水,从千里之外奔赴万山丛中的休宁大地,慕名拜访了坐隐先生汪廷讷。汪廷讷陪两位远方来客,在环翠堂花园把酒临风,谈古论今,吟诗赋词,抚琴对弈,一连数日,乐此不疲。随后,汪廷讷又随汤、程二友一起出游,经芜湖赴南京,一路吟诗联句,抒发感情,留下一段文坛佳话。事后,汤显祖在《坐乩笔记》中说:抵达海阳,果见环翠之堂、百鹤之楼、昌公之湖,芝房菌阁、露榭风亭,美不胜收。先生于灌花浇竹之暇,参禅味玄,雅好静坐。间为局战,黑白相对,每出奇着妙想,近来已订成棋谱风行于世。称先生为全一真人,确实是名不虚传。

汤显祖、汪廷讷、程伯书三友联句:“杰阁中天起(汤),横波大地流(汪)。旋题山月映(程),飞阶海云留(汤)。水际成高市(汪),江关镇帝州(程)。人烟槛外合(汤),帆影席间收(汪)。红日明津树(程),清风满画楼(汤)。登临多感慨(汪),一局而悠游(程)。”

《环翠堂园景图》版画是明万历三十~三十三年(公元1602~1605年)汪廷讷环翠堂书坊刻印的。全长1488厘米,高24厘米。以宽33.8厘米为一段,全画共分四十五段,彼此衔接起来便成为一个长卷。第一~十二段是坐隐园正门前的外景;第十三~三十九段描绘的是坐隐园的内景,其中刻意描写坐隐园的主建筑凭萝阁和环翠堂,以及环翠堂后园的景致和主人眷属亲朋的闲适生活;第四十~四十五段,描绘了坐隐园后门的自然环境。图中记载的有名称的游览点就有一百二十余处,还有众多的路亭、古树、溪泊、盆景等,画面出场人物约有三百二十名,举凡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几乎应有尽有;有名及无名的山石近二百处;此外还描刻有各种舟船、桥舆、走兽飞禽、花卉瓶插、道具摆设等,囊括的内容之繁,展示的生活面之大,表现的场景之宏,运用的手法之细,都令人赞叹不已。

《环翠堂园景图》展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地主庄园,反映了当时农民、仆奴、书童、地主、文人墨客、士大夫等各阶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它还记载着明末徽州山区民间的衣食住行、劳动生涯、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庭院陈设、见面礼仪等。同时画面中“无无居士书舍”、“无无居”、“兰亭遗胜”、“洗砚坡”、“玄通院”、“善福庵”、“正义亭”、“龙伯祠”、“洞灵庙”、“紫竹林”、“大悲室”、“观音洞”、“经藏处”、“清虚境”、“半偈庵”“天放亭”、“百鹤楼”、“五老峰”、“洗心池”等涉及儒、佛、道多方面题材内容的景点,又将汪廷讷沉溺诗书、信奉宗教、厌恶世俗、企图超脱的隐士生活和处世哲学,渲染到了极致。

《环翠堂园景图》虽为吴门钱贡画,歙县虬村黄应组刻,然而它却是晚年汪廷讷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的真实写照。
汪 中:(公元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清朝学者、骈文学家。

对经学、方志学等均有著述,尤精于先秦诸子之学,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汪中是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贡生,后绝意于仕进。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骈文,在清朝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他二十七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汪中抒情骈文善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顿随人之痛,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借古人祢衡“虽枉天年,竟获知己”的遭遇,写自己“飞辨骋辞,未闻心赏”的不平之叹,发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文中认为世俗所谓“盗”,是“悲心内激,直行无挠”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孰如其仁!”汪中甚至直呼“孰为盗者?我将托焉!”感情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

其他象《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属对,精当贴切。

汪中的论辩文章显示出“于时流不轻许可”(江藩《汪中记》)的胆识,如《妇人无主答问》中驳方苞即其例。他的论学著作或阐明古书通例,如《释三九》;或纠弹理学谬误,如《大学平义》;或表章周秦诸子之学,如《墨子序》、《荀卿子通论》,都是博学深思、独具卓见之作。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汪中的著作有《述学》六卷。《广陵通典》十卷,《容甫遗诗》六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云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459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博客http://blog.sina.com.cn/0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307
发表于 2010-5-28 21: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看到其他历代的汪姓文化人。
博客http://blog.sina.com.cn/096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921

帖子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积分
34636
发表于 2010-6-2 2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乃汪氏之幸甚!
持易处世,谦和为人,此为“易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0-6-4 15: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勝旧人。希望能看到大量的汪氏现当代文人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99

帖子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1-1-6 1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期盼有更多的汪氏文学名人的资料贴上来,令大家共享!!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