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428|回复: 3

汪氏的迁徙分布

[复制链接]

27

主题

58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Rank: 6Rank: 6

积分
18665
发表于 2011-1-2 16: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氏的迁徙分布
汪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汪氏一族的主要发祥地为山东、安徽歙县和浙江武康等地。

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氏族人,历来播迁的幅度和范围都不是很大,他们播迁的路线,大致是先江苏,后至江西和安徽。另两支汪氏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成为汪氏族人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内形成一大望族。

春秋时期,鲁国有童子汪足奇与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其死于国事,以成人之礼安葬,这是见于史册最早的汪氏人物。

大约在东汉献帝年间,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令汪文和举家迁居新安,后发展成为新安旺族。

南朝时有汪氏一支从新安迁安徽歙县,隋朝初期有一支迁河北河间。

唐朝初期,有汪氏将佐自光州固始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当地,这说明在唐朝以前中原已有汪氏聚居点。盛唐时期,歙县的汪氏族大支繁,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这是对当时情况最准确的再现。唐朝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氏族人,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

两宋时期,汪氏族人继往开来之昌盛,并已成为全国著姓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江西婺源)等地。汪氏人口在宋朝时期列第三十二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6%,约四十七万人。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先是驱逐鞑虏,再后为争夺皇权互相攻讦,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当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移民以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族人陆续有人移民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如今,汪氏族人的分布以安徽省为最,占全国汪氏人口的44%左右,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又占28%左右。这六省的汪氏族人约占全国汪氏人口的70%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帖子

652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52
QQ
发表于 2011-7-20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迁居陕南的贵池汪氏


安徽贵池移民汪氏,陕南人皆称其为“江南人”。据汪氏族人现存长辈口述,其祖籍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贵池县 ,其迁居陕南已经八代。据考,汪氏西迁约在咸丰初年。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由汉口沿长江东下,连续攻占九江、安庆,逼近南京,各地人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清王朝在调集军队对太平军进行围攻堵截的同时,又大量招募“义勇”,组织团练,燃起战火。江南广大地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为逃避战乱,纷纷结队流徙,走避他乡。贵池与安庆一江之隔,正处于兵燹冲途,汪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辗转来到陕南的。第一代定居于兴安府汉阴厅城厢之西坛,第二代即分居于城东之白庙乡,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又陆续迁移至汉阴东区蒲溪铺庵沟及北区铁佛寺之水田乡,在这里分别修建了江南风格的一正两厦三合大院,其特征为靠山面水,正面有石坎照壁,院内植桂花树,其冠如伞,可覆盖十余米之宽。汪氏的派语是:

文明秉祖德,忠厚继家声。

贵池汪氏后裔现已繁衍至“继”字派,其中一部分人已走出山坳,向外地发展。希望贵池的同宗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

大槐树从小就听说了!
汪氏宗亲陕西群 QQ群:336253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2

帖子

20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
发表于 2014-10-11 09: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秉祖德,忠厚继家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60
QQ
发表于 2014-10-11 09: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秉祖德,忠厚继家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