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0640|回复: 15

河南省固始唐朝汪姓人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4320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28
QQ
发表于 2011-5-17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广场

姓氏广场
  

唐朝开漳聖王陈元光

唐朝开漳聖王陈元光
历史上固始南迁士民徙闽

  固始地处江淮地区西北部,是中原地区至江南过渡性地带。西汉,武帝曾三迁徙闽中庶民处于江淮间,沟通江淮地区特别是固始与闽地的南北民徙路线。两汉之末及三国,长安与洛阳两京一旦遭乱,京畿士族、百姓便逃徙而南,由于固始域地有楚相孙叔敖所创修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合士家大族耕读生活,有些择居于固始。西晋末年,宗室“八王之乱”,河洛士族先徙固始,再徙闽地。唐代,因奉诏戍边和举义,固始士民两次大批徙居闽地,遂为闽人。宋元中原每遭战乱,固始士民仍然南向徙闽。明清之际,闽地固始后裔迁徙台湾和东南亚等地,故今闽台许多大姓氏族视固始为祖根之地。
  第一节  西晋末年士族入闽
  西晋末年士族入闽,史书记有背景,方志记有姓氏。
  《晋书•帝纪第五》记载:怀帝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乘中原内乱,举兵争霸中原,固始士民纷纷南徙。唐代,福建闽县人林谞撰《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宋代人梁克家修福建志书《三山志》卷二十六记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昔实先之”。其中固始士族尤为显著,这从当地士族祠谱中得到印证。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引《闽中记》载:“观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固商《黄氏宗谱•序》:黄姓于“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流闽者百五十余户” 。此期由固始入闽的士族不仅有林、黄、陈、郑四姓氏,还有邱、叶、何、张、阮、危等姓氏。
  第二节  唐朝士族入闽
  一、唐初陈氏将军率府兵与眷属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岭南泉州、潮州之间“蛮獠啸乱”。高宗诏归德将军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校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南绥安县地,镇抚“蛮獠啸乱”。初战获胜,后因蛮獠势炽,进攻失利,加之将士不服水土,退守九龙山(今漳州市南),奏请朝廷派兵增援。朝廷遂诏陈政兄陈敏、陈敷再领府兵“五十八姓”与部分眷属5000多人增援,陈政母魏氏、子陈元光随行。军队行至浙闽交界处,陈敏、陈敷皆染病卒,其母魏氏,率军前行,与陈政会合。陈政初平“蛮獠啸乱”,军屯故绥安县云霄镇。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卒,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蛮獠啸乱”,屯垦建宅,治水兴农,主商兴教。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准建置漳州,诏授陈元光首任刺史,主要将领诏为漳州及属县官员。两次入闽的府兵与眷属8000多人,落户为漳州及属县居民。
  陈氏父子戍闽开漳的府兵将士
前 锋 将:许天正
分 营 将:马仁 李伯瑶 欧哲 张虎(伯纪) 沈世纪 卢伯道 张龙  许陶
军谋祭酒:丁儒 黄国(世纪) 林孔智(著) 郑时中 魏有仁 朱秉英  
医    士:李茹(茹刚)
校    尉:卢铁(如金)  刘举  涂(徐)本顺  欧真  沈天学  张光达   
    廖公远 汤智  郑和平(平仲)  涂光彦  吴贵  林章 李牛  周广德  戴仁  柳彦深(琛)   戴君胄  戴伯岳  林添德  施光赞  蔡长眉  薛武惠
队    正:陆明  苏道  欧阳传惠  司马仲章 杨永  詹英 曾仲规 萧润(润尔)(润甫)  胡贤 赵瑞  蔡彧 张来(采) 叶青(清) 颜伯矩 柯敦(墩)颐  潘节  钱仲先  魏仁溥  郑业 余良 朱参 罗幼僯(邻) 姚廉洁  余克(充)  郑惠  汤公(光)简  韩器  吴弼  王华  陈叔章  王一忠(中)  张本仪  林克非  陈马  詹次(以) 孙梁文 何德 方子重(至仲)  赵伯恭  庄肃鸾  唐宗礼  陈实   邹牛客  丘安道  冯隽水  江涎(延)兴  石子尊  韩求(球)  李彪  郭鱼(益)  曹敦厚(原)  李仙(山)客  高盛典  钟法兴  徐睦(睦怨)(陆怨)  翟怨  汪子固  韩尧(翘) 洪有道   章鳌   宋用  李宏   杨珍  王佑甫  
伙    长:章敦复 汪延(逎)君
  随陈氏将军入闽将士、眷属8000多人,据漳州市、云霄县及固始县地方史志部门多方查证,统计有80多姓,列如: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罗、施、翟、卜、游、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4姓氏。
    二、唐末“三王”率乡民义军入闽
  唐朝末期,黄巢起义风潮遍及中原,寿州王绪义军占领光州,胁迫固始县佐史王潮与弟王审邽、王审知带领乡民5000多人起义,从光州王绪 。农民义军各部不能协调,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南走,转战途中王潮更代王绪率军选向入闽,拥众万人,除暴安民,受闽民拥戴。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诏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随“三王”入闽的5000多固始及附近乡民,在闽地安家落户。
  随“三王”入闽姓氏: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附载:有方、胡、龚、徐、顾、丘、白7姓氏。1994年版《固始县志•人口迁徙》据福建信函记载: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籍民有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34姓氏。此间,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办公室许伙努、杨清江据闽省族谱考证,随“三王”入闽固始籍民有50余姓氏,列如: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等50姓氏。至2002年,见于豫闽台姓氏研究会论文和闽台来信,随王审知入闽的还有余、骆、蒋、包、阮、袁、赖等7姓氏。综合志载函考,随“三王”入闽固始籍民有64姓氏。20世纪末,又传有“十八将随王,七十姓从军”之说,另有随王入闽有百姓的说法。

1 2 下一页

  第三节  宋代士民入闽
  因唐代固始士民大批入闽成为闽人,北宋时期也有士民投亲依旧循入闽地。尤其是两宋之末,金兵袭入淮南,固始又有较多士民徙入闽地。元马祖常撰[建(固始)县治]中言:“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 “江淮之交,风磷霄明,戌鬼昼悲。乃若斯邑,南穷山,北尽淮,陆可骑,水可航,田亩之躏磔者无虑十八九。虎豹之所宫,狐狸之所号,故老遗人谈之尚可掩袂也。”宋代入闽姓氏已见于族谱与家祠记载者有郑、梁、刘、王、林、陈、施、邵、孙、杨、隋、侯、沈、薛、叶、朱等16姓氏。
  第四节 入闽氏族繁衍
  西晋末年,晋室“八王”之乱后,固始士族径徙入闽,多以耕读为业,忠孝传家,成为闽民。此次南徙士民多沿晋江以居(黄展岳著《泉州南朝以前的历史考古问题》与《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究》),晋江也因晋人沿江住居而名。《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三年(282年)闽地建安、晋安二郡有民户8600户;《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年(605年),建安郡(相当晋置建安、晋安二郡)有民户12420户。320余年,户口增加3820户,其中相当部分是固始士民入闽所致。
  唐初,有陈氏将军领府兵将士3600名、援兵与眷属5000余人,镇抚“蛮獠啸乱”,定居今漳州、潮州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乾元二年(759年),漳州5846户,17940人。这些户籍人口,大半是唐初由固始入闽的氏族后裔。唐末,又有王审知三兄弟带领固始籍乡众5000多人起义入闽,居于泉州与福州地区。《宋史•地理五》记载,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福州领12县,211552户;泉州领7县,201460户;漳州领4县,100469户;三州总户数为513481户。这些户籍人口,从姓氏族谱反映他们有相当部分是由固始入闽的唐人后裔。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籍户增至815527户,人口增至3916806人。闽地人口的增长,自是含有历代固始士民入闽后裔的繁衍。其中也有部分入闽士民进入闽西、赣南地区,成为客家先民。
  第五节  入闽后裔徙台
  南宋,于澎湖设置戍防,岛境为泉州属地。此期已有固始士民入闽后裔入澎湖开发。赵汝适著《诸番志》记载:南宋时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元代,福建省府曾治泉州,“距瑠求(台湾)为近”,台湾收附。《元史》“瑠求”与“三屿”记载:元成宗元贞三年(1291年)九月,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收复台湾,澎湖(三屿)早附。其后,福建沿海泉州、漳州居民陆续开发台湾,垦植、经商,至明代末年居台人数已达10万。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带领军队漳泉民众2.50万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沿海漳州泉州居民随之大批徙居台湾。连横撰《台湾通史》记载:“郑经弃金厦,沿海人民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郑经居台,不归清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军漳泉民众2万人,收复台湾,又有漳泉二州居民数十万徙居台湾。郑成功、施琅皆祖籍光州固始,所带领民众也多祖籍光州固始。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台湾中原士族后裔居民在60万以上。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台户口将及100万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200万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省,人口320余万。
  台湾省现有2300万人口,其中有80%以上是明清时期福建省及广东省移民后裔;他们大多数又是晋唐及宋代来自光州固始的先民后裔。1979年台湾人口统计公布:全台1740万人,其中汉族民众1700万人,占全台人口的82.75%;1700万汉族人口,广东客家姓族20%,福建姓氏族占80%。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从户口与姓氏表明:台湾共有82.90万户,737个姓氏,有63姓族谱记载先祖从河南迁入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台湾。63姓的总户数为67万,其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81%。这63姓族谱大多数都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320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5-17 19: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漳历史人物

归德将军:陈政   怀远将军:陈敏  云麾将军:陈敷  唐高宗:李治

怀化将军:陈克耕  隋中书:魏潜   唐相:魏征    唐皇后:武则天

开漳圣王:陈元光   圣王之子:陈珦  陈怀金  陈怀珠

魏 敬  陈怀玉  马 仁  李伯瑶  李英汝  李莅汝  李菁汝 

李有利  李芾汝  李董汝  李生汝  李时汝  李著汝  李莫汝

李叶汝  李莲汝  李苍汝  李苇汝  林孔著  林承华  林承贵  

林承美  林承缨  林承业  林承基  林 章  卢如金  杨元理  

杨 仁  杨 统  杨汝孙  谢 逸  谢微德  徐 睦  胡 贤  

胡国宾  廖公远  江涎兴  庄肃鸾  柯墩熙  周广德  戴汝孙  

张伯纪  张 虎  张 龙  赵伯恭  方伯虞  苗自成  雷万兴  

高王定  扬 卫  蓝奉高  陈元敡  陈元敬  柳彦深  郭 鱼

施光缵  郑平仲  郑 叶  郑 惠  郑时中  许天正  王 华  

蔡允恭  蔡长眉  蔡 彧  蔡 铣  蔡 钥  朱秉英  朱 参  

朱 熙  黄世纪  罗幼邻  汤 智  汤 简  何嗣韩  吴 贵  

吴 弼  沈 纪  唐崇礼  叶 清  欧 哲  赵 瑞  戴君胄  

翟 恕  詹 英  方子重  陈太平  陈 实  魏有仁  刘 举  

欧 真  徐本顺  沈天学  张公达  涂公远  李 牛  陆 明  

苏 道   曾仲规  张 来  杨 永 张本仪 萧润尔   颜伯矩  

潘 节  钱仲先  余 良  姚廉洁  余 克  汤公简   韩 器

陈秘章  王一忠  林走非 陈 马  詹次 孙梁文  何 德 

邹牛客 邱安道 冯隽水 石子尊 曹敦原 李仙客 高盛典 

鍾发兴 徐陆怨 汪子固 韩 尧 洪有道 章 鳌 宋 用 

李 宏 杨 珍 王佑甫 章敦复 汪延君 欧阳传惠 司马仲章  

开漳文物景点  

威惠庙 燕翼宫 州主庙 将军山公园 试剑石 魏玛庙 王爹庙 昭惠庙

下营庙 五通庙 陈政陵园 戴郡马亭 将星石 开漳鼓石  甘露寺

华庙(花庙)  将军峒  陈政故居  火田军陂  魏妈神道碑

开漳圣王庙  方子重祠  古楼驿  高溪庙 陈氏饮马处 磨剑石

停柩台  家神石

开漳时俗掌故

巡城 鉴王 走王 天穿节 二月社 花朝节 太阳公生 祭东施 立夏节

端午节 立春节 上元节 七夕节 祭冬 做尾牙 除夕夜 送灶君 围炉

做中元  中元节  中秋节  五味粥  元霄节  春节

开漳地名

漳州 光州 泉州 潮州 固始 云霄 绥安 漳浦 怀恩 李澳川(今漳浦县城)

大峙原(今火田) 浯州(今金门) 闽西 汀州(今长汀)世坂  西安

岭脚(今荷步)  文山  龙岩  兴化(今莆田) 闽中 镇海(今龙海)

梁山 大臣山 将军山 云霄山 西林 岳坑 龙溪 大峰山(今灵通山)

循州 石壁 天宝  割布山 圆仔岭 龙空 插花山 草鞋岭 莲花山

御拜坛 狮子头 碧云峰  四望山(今龙文区) 鹅豆溪

开漳职官称谓

州尹 县尹 知州  知县 文学  总管  祭酒  参谋  将军

府兵 队正 校尉  营将 提点  评事  大夫  大中  先锋

主簿 牧马 火长

中朗将  右郎将  左郎将  大司空  先锋将  文英侯

归德将军 怀远将军  云麾将军  怀化将军  辅顺将军  辅仁将军

府兵校尉 府兵队正  军中祭酒  军中参谋  朝议大夫  正议大夫

漳州刺史  漳浦县令 怀恩县令  昭德将军  光禄大夫  军前祭酒

前部先锋 信国将军  军谋祭酒  礼部侍郎  行军总管  辅美将军

府兵火长 辅国将军 宣威将军  辅胜将军  嘉淑夫人  柔懿夫人

开漳圣王  开漳始祖 开漳先贤  鹰扬将军

闽南十八洞

螺旋洞  隐身洞  水帘洞  苍龙洞  飞龙洞  李蛮洞  桃源洞

伽蓝洞  石门洞  桃花洞  飞鹅洞  白鹅洞  聚云洞  龙泉洞

无底洞  黄草洞  鹭江洞  天吴洞  碧水洞  蝶子洞  蜜婆洞

漳仙洞  寿山洞  铁松洞  水晶洞  清峰洞  蜈蚣洞  镇山洞

天山洞  红砂洞  天魔洞  蝙蝠洞  娘仔洞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3663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积分
106455
发表于 2011-5-17 19: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道生!提供详细的资料。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320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5-17 20: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漳州六桂渊源述要——汪姓
| 2011-2-14 | 阅读:
--------------------------------------------------------------------------------
     漳州六桂渊源述要
        ——方港水撰 载于《漳州市六桂文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

    漳州唐代以前乃是“蛮越”族集居地,乏有汉人居焉,更无六桂者。自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率军平“蛮獠啸乱”,建漳州郡制,始有汉族人入迁漳州。而六桂者,即洪、江、翁、方、龚、汪姓也接锺而来,肇基立传,繁衍生息,拓基甚广,族裔者众,经一千三百多年,遂为漳郡一大宗望族。漳州洪、江、翁、方、龚、汪六姓虽非莆田“翁氏六桂”之直系裔族,各有其渊源来历,然即有同姓六桂之亲,且为联宗盟谊之本。

               汪姓源流
                Wang  Xing
    溯源
    汪姓的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诸侯汪芒氏裔。上古帝舜时有个汪芒国,守封、嵎二山(在今浙江武康县),国人都是身材长大的人。在禹时,在会稽山召集天下诸侯,汪芒氏国君防风氏迟到,被禹杀死。此后,汪芒国历夏、商、周三代,亡于何时,未见史册记载。亡国后的汪芒国氏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汪芒氏,后复姓为单姓汪氏。战国时,汪氏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西迁,到达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
    二是汪姓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建都于今山东曲阜。春秋时,鲁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支子(嫡妻之次子以下或妾子)食邑汪(在今山东境),其后裔则以邑为氏。
三是周成王封侯伯禽于鲁,传国到成公,黑肱次子颖川侯,生性贤良,有手纹类汪字,其后裔因之为姓。东汉建安(196—200年)时,龙骧将军汪文和任会稽令,为避难祸患,迁至新安(故城在今浙江衢县境),子孙蕃盛。
    汪姓历史上形成新安、平阳等郡望。有堂号平阳堂、六桂堂。关于“六桂堂”堂号来历:据《六桂丛刊》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六子,因家遭变故,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兄弟六人俱登进士,皆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所以汪氏有以“六桂堂”为堂号。
    汪氏自得姓以来,子孙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方。到了宋氏,汪氏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姓氏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等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宋氏以后,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都已有汪姓。清朝以后,汪姓渡海开拓台湾,侨居东南亚诸国。
汪姓不公是汉族姓氏,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如满、土、蒙、土家、锡伯、东乡等民族中也有汪姓。
   
    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队正汪子固、火长汪延(廼)君自光州固始随军落籍福建。
    约于北宋末,江淮招讨使汪立信以身殉国,其妻挈四子逃难入闽,隐居惠安。
约于南宋初,颖川汪姓六十九世之明,迁居闽之建宁武夷,生一子,名汪宵。宵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十六日逃乱避居上杭金丰里(1408年改隶永定县)奥杳欧坑村。
   
    肇漳传衍
    漳州汪氏始祖,汪宵公于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因逃乱避居上杭金丰。汪宵生三子:益光、益先、益尧。长子益光移居南京徵州府,三子益尧移居广东。次子益先生二子:统、绪。统生三子:长子子全分居坎下,三子子华分居钟厝,次子子金又生三子:长子八十五郎,次子八十二郎,三子八十三郎。约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颖川汪姓七十四世、开闽奥杳五世八十五郎生百二郎,百二郎公后移居漳属平和小连城,系漳州汪氏开基祖。百二郎公移居小连城,生二子,长子石养,次子十三郎,汪石养移居平和小溪,后又迁居平和坂仔镇宝南,另有一部分移居漳浦。十三郎仍居小连城,主要支系有:汪馨奇支系、汪恒伯支系、汪和良支系、汪侃能支系、汪卅二郎支系、汪长生支系等。十三郎后裔九世祖葵(处厚)的第四代孙考、十世祖羡泽的继子少赞之孙必江迁居芦溪镇连丰村衍传。处厚之后裔有迁坂仔镇宝南、九峰镇、小溪镇。十三郎子孙有移居广东陆河县、漳河县三石示村及惠州等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平和县芦溪镇小连城汪石养裔孙汪炎,肇基龙海九湖林前村(原九龙岭关山腰的)上保社,后上保社遭变,全部迁到龙海九湖蔡坑居住,其子孙含在外人口现有122人。汪恬在上保村病故,其妻妙娘携三子水柑、水楠、水细迁到漳州芗城区顶田下衍传,现有子孙110人。还有从上保社汪氏移居到同安、厦门、广东饶平等地。龙海市海澄镇内汪氏,其祖汪正中,于清末避“长头毛反”,从晋江迁居海澄。龙海港尾斗美汪姓,是1953年有惠安巷塘镇桥头村汪姓一家迁徙到斗美开裁缝店。
    漳州汪氏共有2519人。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3663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积分
106455
发表于 2011-5-17 2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朝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队正汪子固、火长汪延(迺)君自光州固始随从落籍福建。这可能是汪氏最早到福建的两个支派。不知道这两个支派的裔孙现在居住在福建的什么地方?这两位汪氏孺人的姓氏?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56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积分
38325
QQ
发表于 2011-5-17 2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能得到这样宝贵的资料真不容易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99

帖子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1-5-18 0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资料,阅读了,谢谢道生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0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客观求实,笃守信义。

积分
11753
发表于 2011-5-19 1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生本家不愧是汪氏的形象大使,您的言行如同一颗璀粲的福星,照耀着大江南北的汪氏宗亲!
您托咐的微博己经开通,里头有不少宗亲翘首以待大使的光临呢,请您移玉步进去给他们讲授施福吧。
汪朝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268

积分

侠客

积分
268
QQ
发表于 2011-5-20 21: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128
QQ
发表于 2011-6-1 09: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州固始、汪家的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