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314|回复: 13

《汪芒辩新说》

[复制链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发表于 2012-3-28 1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祚德
    汪氏渊源之争由来已久,自古到今众所纷纭,碔砆混玉,以讹传讹,各种引用、考辩、解说、论断莫衷一是,以至于后世视听混淆,仅汪氏来历论说就达十种之多。因而,大凡汪氏谱牒皆载有先祖撰写的《汪芒辨》、《平阳辨》、《颍川辩》、《汪氏附辨》等重要文献,是以告诫后世子孙,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清源正本。

    综观中国的姓氏发展史,世人对汪氏起源的认知,深受着远古时期防风氏之影响,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以名為氏):“汪氏:汪芒氏之裔。礼记:有汪其踦,鲁人也。宋朝为姓”。•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第十五卷:“汪: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春秋时,鲁公为有嬖童汪錡,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战齐师死焉,孔子命鲁人勿殇之。唐歙州刺史汪华始居新安,故望出新安。今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陈稷州别驾汪刚,陈亡,自歙州徙河间,又河间汪氏。”《广韵•唐》中也记载:汪,姓。汪罔氏之胤。(注释:《说文解字》胤,子孙相承续也。),这些姓氏典籍的问世,以至于世人认为:“防风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甚至将历史事件蒙太奇般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上古时汪芒国君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春秋时期的鲁国出现了汪氏—汪錡,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后成为平阳郡之望族。”这样一段曲折而又无稽的“汪氏发源史”。

    后世姓氏典籍这些记载汪氏渊源的考辩,其实盘根究底都来自于《孔子家语》第四卷—《辩物第十六》、《国语•鲁语》—《孔丘论大骨》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汪罔国君防风氏的传说。


    《孔子家语》记载: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焉.吴子使来聘于鲁,且问之孔子,命使者曰:“无以吾命也。”宾既将事,乃发币于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既彻俎而燕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如为大?”孔子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专车焉,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诸侯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客曰:“防风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为添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瞿氏,今曰大人.”有客曰:“人长之极,几何?”孔子曰:“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


    这则《家语》的大意是: 春秋时期,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了越国,并拆毁会稽城,得到一节巨大的骨头,大得需要用一辆车来装载。吴王不知道这是什么骨头,于吴国派使者到鲁国友好访问时,命令使者顺便把巨骨带去,向知识渊博的孔子请教,并说:“这不能告诉孔子是我要你去咨询的。”吴国使者来到鲁国,办理完一切外交事宜和向鲁国君主的呈交礼品后,又赠送财物给鲁国的一些大夫们及孔子,孔子回赠一只青铜爵。祭祀典礼完毕后,吴使在驿馆宴请宾客,席间,使者拿出巨骨向孔子请教,说:这节骨骼是我们拆毁会稽城时获得的,请问圣人,什么人的骨骼有如此之大?


  孔子仔细察看巨骨,答道:我曾听说,当年大禹召集群臣在会稽山开会,防风氏没有按时赶到,大禹下令将他斩首示众,防风氏的一节骨头需要一辆车才能装载,与此相当,可谓大骨。


    使者听了,又问道:敢问您说的群神又是谁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监守土地和谷物的便是公侯,祭祀山川者为诸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使者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孔子说:防风氏是汪芒氏部族的首领,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釐姓。在虞、夏、商时期叫汪芒,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吴使问:人的身高极限应该是多少?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只有三尺,是最矮的了;由此测算,身高的人最多不过是他们的十倍而已,这应该是人的极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这番论说,先后被《国语•鲁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收录,内容基本一致,且不管孔丘论骨之事如何怪异,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一段典故,引出了大禹与防风氏的传说,可以飨后人。然而,这里面有却有个关键词——即“汪芒氏”被后世之人以曲解,以致产生了汪氏渊源的混淆。
       后世姓氏考辩认为:风氏得罪了大禹而已经被诛灭后,群龙无首,其部落族人唯恐株连,躲进大山,改姓“汪芒氏”。这样的推测,恐怕与孔子所说:“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有一定的关系吧。
  
        说起汪芒氏,不得不要从防风氏开始,他是生活在夏商之前尧舜禹时代的神话人物,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其来自于漆姓。”传说,防风身高三丈三尺,体格健硕,力大无比,昔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神州一片汪洋,防风凭借着身材高大,双手取天泥,填垫坑洼,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大海。由于其神勇无比,治水有功,而成为防风族部落首领。(按:关于洪水的传说,是上古时代一个不解之谜,成为当今世界争议激烈的话题。我国最早出现的鲧禹治水神话为《书经•洪范》记载:“箕子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传颂了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在西方国家,洪水故事却源于《旧约•创世纪》,经人类学家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因而演出“诺亚走出方舟,成为人类之新始祖。有专家认为:由于地球第四纪冰期在一万两千年前开始退却时,气候变暖,冰河消融,泛滥成洪水灾害。所以,全世界确实发生过洪水事件。)
        该部落地处“越土”(现代考古发现,为我国良渚文化遗址覆盖地),临近大海,洪水退去后,露出太湖流域一带的山川和土地。据《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这里是江南最大的湿地,后来因为密林丛丛,沼泽茫茫、气候润湿而称之为汪芒国。
     关于防风氏的史籍记载是很少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家语》所记载的“孔丘论大骨”,但是,在民间却留下很多口承资料和故事。传说,防风有三个女儿,大女玉儿嫁茅山大东氏族长柯岩,二女仙儿嫁具湖尤苗氏族长水浒,小女可儿,年满十六,生得文静儒雅,无论身材、性格都和父亲防风恰恰相反,防风遇事哇哇大叫,可儿只放在心里,考量着对付,言语甚少,行事很多,甚至与虎斗龙博,也无所畏惧。传说中,防风氏是很勤恳爱民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族人开垦荒莽,造起水田,种植水稻,而且还发挥地域资源优势采石琢玉,并用以商品交换,换取青铜器,更好的满足氏族成员的生活需求,生活越过越好。防风氏的成功经验招来周边部落的羡慕,纷纷效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良渚文化的发展。
        历史进入夏禹时代,其以治水著称于世,因此建立起极高的威望。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地位,确立国号夏,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禹利用治水政令,号召统领各个氏族部落,对不愿归属者予以征伐,势力范围达到了江淮流域。据《左传.襄公四年》载:“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禹为了巩固夏族核心集权,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实施管理,并铸成九个铜鼎,象征九州一统,天下为夏。禹经常巡视各地施政情况,加强对九州的统治。诛杀防风的传说就发生于大禹南巡于会稽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南巡会稽山应该是防风氏的终极转折点,汪芒国的历史随着防风氏被禹诛杀而结束。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瞿氏,今曰大人。”《国语•鲁语》—《孔丘论大骨》韦昭注释:⑿ 汪芒,长狄之国名也。⒂ 漆,汪芒氏之姓也。⒃ 周世其国北迁,为长狄也。《春秋左传正义》正文•卷十九下记载:鄋瞒,狄国名,防风之后,漆姓。这说明了汪芒国的历史变迁是从防风氏被杀开始的,防风氏后裔从此离开了浙江湖州一带,北迁长荻。其原因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首先,就防风氏被禹诛杀这一历史事件看,夏禹仅仅是因为其开会迟到而施以重典,似乎太不符合逻辑和法令了,即使是独裁专制的奴隶制社会,君主也会知道服众之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一定是防风氏阻碍了禹施布政令,以致产生了不稳定因素,禹为了维护夏王朝政权,才遭受杀身之祸。由此可推测,禹当时的统治基础,一方面出现内部的抗争,另一方面还有的部落尚未归顺臣服,需要杀一儆百,遏制每个氏族部落首领日趋强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可见奴隶社会制度下“顺我者昌,逆我者王”的残暴性。防风氏被杀后,氏族成员为了避免株连只有远远逃离禹的势力范围,或者是被禹帝王流放他乡,因此,防风氏族人迁于鄋瞒也是很可能的。不仅是他们不敢“酣榻虎穴”,夏禹也不会在自己身边安放炸弹!其实,后世确实也没有发现防风氏群体生存于浙江湖州一带的史记文献。
       其次,夏禹将防风氏处死后,还戮其尸骨以示众人,可谓手段残忍,虽然起到了很大的震慑和威胁作用,使得各氏族首领为之诚惶诚恐,同时也引起了防风氏成员的极其愤怒。据民间流传:“防风氏被夏禹宝剑砍下头颅时,人丛之中亦有两个人惨叫道:“我们不报此仇,誓不做人!”众人听了,无不诧异。正要寻觅,忽听得大声陡起,恍如天崩地塌,仔细一看,原来防风氏已被杀死,身躯倒了下来,只见他的长度足足横有九亩之地,血流成渠,腥气四溢,真是异种。”
       这说法当然被人们披上了神话的外衣,但也应该事出有因,或许是其部落成员在极其悲愤的情况下发出的复仇呐喊!然后落荒而逃。要知道,防风氏不仅是在自己部落有着极高的威望,被族人奉为神灵,就是周边其他部落也拥为酋长,族人发誓报仇也是光荣的神圣的事情。不知后来夏禹死于会稽之传说,是否与防风氏的复仇有关联?
       首领的被杀戮,致使防风氏族十分痛恨中原,他们为了逃避株杀,只得北迁故里鄋瞒。据《史记》译注:“鄋瞒:北方狄族一部落名。亦称长狄(翟)。相传其为防风氏之后代,夏商时称为汪芒氏,周代称为长狄氏。”“汪芒氏”从此销声匿迹。在长达9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于世隔绝,繁衍生息,厉兵秣马,直到春秋时期,宋武公即位,他们开始了复仇计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左氏传》记载:“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齐耏班败狄于长邱,获长狄缘斯,长邱宋地也。”大意是:当初,宋武公之时(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鄋(sōu,搜)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抵抗,在长丘击败狄人,俘获长狄缘斯。本次攻打宋国具体时间不详,但大败于长丘,首领缘斯被抓获。
       此事经过约140年左右,长狄族再次进犯鲁国。可见上次受到了宋国打击是沉重的,需要用百多年的时间来恢复实力。据《史记•鲁周世家》记载:“十一年(前616)十月甲午日,鲁人在咸大败狄人,俘虏长狄乔如,鲁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乔如之喉,杀死了他,把乔如的首级埋于子驹门,并以乔如二字为宣伯命名。”
       大意是:十一年(前616)十月甲午日,鲁人在咸大败狄人,俘虏长狄乔如,鲁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乔如之喉,杀死了他,把乔如的首级埋于子驹门,并以乔如二字为宣伯命名。此次战胜翟人、追获长翟乔如,主要是鲁大夫叔孙得臣的功劳,当战斗时,得臣是主帅,富父终甥是车右(战车上位于右面保护主帅之人)的副手。得臣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乔如”是为了纪念此战的胜利和自己的功绩(详见《左传•文公十一年》)。
        又据《史记•鲁周世家》记载:“鲁桓公十六年,鄋瞒伐齐,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今济榖北谷城也。”“而卫人又获其季弟简如。”“晋败狄于曲梁,灭潞获焚如,而长狄遂绝。”
       即:齐惠公二年(前607),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俘获其弟荣如,埋其首级于北门。卫人俘获其弟简如。晋国灭掉路国时,俘获乔如之弟棼(fēn,焚)如。鄋瞒因此终于灭亡。
       综上分析,商朝乃至春秋之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大约1500多年时间里,汪芒氏早已不复存了,后世姓氏典籍将“汪芒氏”说成“天下汪氏之始祖”,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事了。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姓氏专家们对史籍文献产生误解的呢?
     《孔子家语》何时成书问世,史上没有人知道,但却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汪芒氏”一名词首先由孔子提出,然后广为人知。孔子在《家语》中仅仅提及:“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瞿氏,今曰大人。”后,其他著作中就再无深入叙述了,片言只语,却给后人留下许多考辨和争议。巧合的是,在公元前573年出现了“鲁成公黑胘赐汪姓于次子:姬汪,食采颍川,号颍川汪侯”这样一件历史事实,其第三世次孙的名字就叫汪芒,生父挺,比孔子大一岁。后世姓氏学家于是展开了主观想象和推测:一是把“汪芒”与“古汪芒氏”联系起来,妄加猜测,以为此“汪”即为彼“汪”之后裔;二是错误理解孔子所说“今为大人”,对“大人”二字加以分析和推测。孔子说的“大人”,可理解为“大人国”,或者是“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而汪侯当时确为王公贵族,二者合一,条件“吻合”,故而盖之矣。由于汪侯是为鲁成公庶子,史籍记载或缺,世人知之甚少,相比之下,其第五世孙汪錡却见于史籍。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在一次战斗中,汪錡与公叔愚人(也称公为,鲁昭公的儿子)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杀敌,一同战死,一同停殡。国人因汪锜年纪甚轻而欲以殇礼葬之,孔子听说后则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汪錡卫国牺牲的英勇事迹载入史册,作者特意引孔子的话予以赞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左传》哀公卷上记载: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礼记•檀弓》:战于郎。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在两则记载中,有两点必须要说明的是:1、公为与汪锜不是主仆关系,公为是鲁昭公的次子,称颍川汪侯为叔祖,而汪锜则称之为曾祖,按长幼辈份,汪锜应该叫公为叔叔。
        2、《左传》里称汪锜是公为之“嬖僮”(  嬖童 : 1.亦作嬖童。2.受宠爱的小童。3.指娈童。);《礼记》则称为“邻重”,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注:“重,皆当为童。童,未冠者之称。”,训诂学家朱起凤曰:“嬖童即比童,亦即邻童,若作便嬖解,非特重诬古人,且亦大背经训矣。”

        前些日子,我上“百度”搜索了一下,大吃一惊!竟然有不怀好意之徒作“娈童”解释(娈童为被猥亵的美少年之意),这确实令人发指,这是对一种爱国献身精神的亵渎。
    《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一句概述“汪: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错误认定汪氏的始祖,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世人对汪氏来源的认识走向误区,后世姓氏书籍囫囵吞枣,不加甄别,照搬照抄,以至于贻误后人啊!
     幸有汪氏先祖贤德神明,撰写了《淮安侯上谱表》和《越国公上谱表》,以及《汪芒辨》、《平阳辨》、《颍川辩》、《汪氏附辨》等重要文献,据理力争,以力挽狂澜之势,去伪存真,惠及子孙,普及后人。
       据汪氏正脉族谱记载,汪氏出自于春秋时期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此为当今天下汪氏之主流,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鲁国传第十三代二十一任君主鲁成公姬黑肱,生有二子,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合掌为“汪”字,故赐名为姬汪,是为公子汪,因名封爵为汪侯,食采颖川,世称“颖川侯”。这在史籍《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及《汪氏缘起考》等中皆有记载。汪钝曾作《翁姓缘起考》:“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
        汪氏族谱中的考辩也高度加以概括,现摘录一段精彩陈词,作为文章之结束语,并铭记于心:
     “吾汪氏谱牒,上承姬鲁,下历汉唐,相传不为无证,姑举一二以明之,郡姓之说,起于魏晋,汪氏之望平阳,始疑晋地,而终合于鲁平阳,实为泰山之地,而魏晋得姓之时未远,其曰望平阳不为无据也。颖川之城,本在豫州,汪氏之食采颍川,始疑鲁地,而终合于鲁疑,非鲁地而近属鲁邦,其食采颍川,又不为无据矣。假令付会有付,曷不引东郡鲁国岱曲阜以为姓,望书汶阳,姑篾筮裘龟阴之地以为封邦,顾摘发迁隐疑贰之颍川平阳,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凡谱牒所载,考诸经史记著之书,引物连类,无一不合者,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公之后,而汪芒,汪野,汉漫不相入之辞,或为汪芒,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物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敬请本家宗亲们不吝指教和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01

帖子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2-3-28 1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在攸久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汪芒氏,现在新修的谱书就不要补修这个内容,如果是我汪氏第三世汪诵汪芒两兄弟,此汪芒也没有大树特树的必要,只要一笔带过行了,此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3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336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龙吉本家!

但是,如果你要上百度搜索一下,世人误解很多,甚至汪氏族人中,也有不知不知底的,人云亦云,我想作为汪氏裔孙是很有必要做一些解说和普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2-3-28 1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以及某支迁徙、改姓等都争不过史实以及家谱上的记载,什么“汪芒,商时小国,位今杭州西、湖州南,相传由夏代防风氏所改,属于汪芒氏后人,以国为氏”

解说是可以

关键是结论: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千秋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9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2-3-28 13: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难得本家一片敬祖爱宗之心,穷本溯源之诚,令人鼓舞!

社会上的确多误以汪芒氏为汪氏之源,此说由来巳久,而汪家人为正本清源,与此误讹辩驳亦从未间断,而且还将继续下去,直至此误讹彻底消失......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