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9046|回复: 10

对《汪氏谱牒》和《碑文》的解读-汪连清在黄冈汪氏六冢坟立碑竣工庆典大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8

主题

44

帖子

1233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3
发表于 2012-12-2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氏六冢坟立碑竣工庆典大会上的发言
汪连清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们,大家好:

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迎来了汪氏贵户六冢坟立碑竣工庆典的大喜之日,借此机会,对《汪氏谱牒》和《碑文》(碑文附后)进行一次解读,讲三个方面。

   一、汪氏渊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

汪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汪氏得姓受氏的始祖姬汪往上,可追溯到黄帝。

黄帝:相传系盘古氏八十一世,伏羲氏二十世,少典十二世,启坤之长子,即为黄帝。黄帝原姓公孙,名伯荼,字轩辕,号玄律,炎帝裔榆罔四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708年),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改为姬姓,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少典国第十二任国君,始为少典部落首领,后取代神农氏裔,成为联盟中央国领袖,三皇后朝,五帝之首,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十二岁嗣位,始建黄帝元年甲子(公元前2697年),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100年癸卯(公元前2598年),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四妃有子十二人,众妾有子十三人,共二十五人,十二正子继承姬姓,十三庶子分赐他姓,黄帝共传十四姓。所以《碑文》中说:“汪氏我族,华夏一脉,黄帝轩辕,开疆伟业。”

后稷:黄帝长子曰元嚣,传少昊,矫极,帝喾计四代,帝喾之子是为后稷,姓姬,名弃,字度展,系黄帝第六代孙。母有邰氏姜嫄,帝喾之正妃,她在野外见到巨人足迹,便去踩之,腹中当时一震,感而有孕,一年后果生一子。姜嫄认为不吉利,就将其置于狭隘巷,牛马不踩;又弃之森林,伐木人救起;丢于寒冰深谷,有鸟用羽毛遮护,方知天意,遂养之, 故取名叫“弃”。幼喜种树植麻,成而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胞兄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后人祀为农神,其子孙长期世袭“稷正”这一官职(相当于农业部长),后来人们俗称“后稷”。因与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县),是夏朝初期首位帝王“姬禹”的叔祖,为夏初重臣,后为部落首领,农业先师,早周始祖,公元前约25302450年。往后传嫠玺、叔均、叔望、叔重、叔农、叔辛、不窋、鞠陶、侯亚、昭臣、季坚、叔壬、启封、昆伯、公刘、施德、行仁、庆节、皇仆、差佛、毁喻、公非、辟方、高圉、夷侯、侯牟、侯旅、亚圉、景伯、云都、木公、祖绀、公叔、诸盩、太公、太王、季王、三十七代,故《碑文》中“周祖农神,始兴稼穑”来源于此。

不窋:不窋去夏,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他见孔甲昏庸无能,荒淫无耻,只知迷信,不问政事,导致夏王朝日衰,诸侯叛之,招致后羿、寒浞等夷人部族夺取夏王朝政权,而为后羿所逐,不能返国。天下大乱,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天下去稷不务。不窋失去了官职,为形势所迫,率部族由邰外迁。向东是动乱之地,向南是秦岭大山,只有选择向北向西,向北但也不能北到今内蒙古自治区,因周部族是以农牧业为主的部族,他必须要选择距夏统治中心较远,又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方,使自己既不受到夏王朝的威胁和牵制,又能为周部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当周人来到北豳戎狄部落之间的陇东庆阳地区,这里山环水绕,土质疏松肥沃,气候比较温和,人烟稀少,是农业耕作和放牧之所,同时离中原是非之地遥远,其自然条件与周人原处地差异不大,认为是继承祖业理想之地,就决定定住下来,他在戎狄各部族之间,教民稼穑,使不窋都城成了推行农业文化的奠基城,周人称其为北豳都城。传至公刘,公刘复修后稷之业,行地宜,资粮渐渐有积蓄,人民仰赖他的福泽,他从北豳南迁,建都于豳城,很多诸侯迁徙而附,周室兴于此。公刘传至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居,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宽厚仁慈,国人拥戴,而戎狄部落却不停地进犯,古公亶父又不忍心民族之间相互残杀,只得带领部族离开地,地国民扶老携幼全又归附于古公亶父,其它诸侯闻古公仁爱,多来归顺,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之周原,故取国号为周,从此姬姓自称周人。

经历几十代人的努力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周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并营造城池,宫室房舍,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设置专门五官,故《碑文》中有“公刘迁,,亶父立国”之说。

古公长子名太伯,次子名虞仲,幼子季历。季历娶太妊,生子昌,昌有圣王之瑞应。古公说:“我们这一族应该有王者出,这该是在昌吧。”太伯,虞仲知其意,欲立季历以传昌,于是二人出走南蛮(即楚)不回,以便让位,后来两人在南蛮建立吴国,即今吴氏始祖。

古公谢世,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续明古公之道,致力义举,诸侯顺之,季娶商女太妊为妾,他被商王朝封为牧师,季历为了扩大周族势力,不断对周边戎狄部落进行战争兼并,占领大片土地,浮虏大批异族人做奴隶。商王文丁看到周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对自己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借故将季历囚杀。季历之子姬昌继位,是为文王。

文王:黄帝第四十四代孙,后稷第三十九代孙,季王长子,姓姬,名昌,相传生有九十九子,来朝歌途中,拣一子“雷震子”共一百子。

姬昌为报杀父之仇,出兵伐商,失败。如是,由公开反商,变成臣服商朝,恭顺纣王,可是暗中却发展扩张势力,为灭商作积极准备。

商纣王解除了对姬昌的警惕,授为西伯侯,并任姬昌、九侯、鄂侯辅佐自己,昌为三公之首。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进送给纣王,此女不喜欢淫乱,这让荒淫著称的纣王极为恼怒,就把她杀了。还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劝阻,纣把鄂侯也杀了,并熏成了肉干,西伯侯听说了,暗中悲叹,被崇侯虞告密,纣把姬昌囚禁七年,其实因叹息而被入狱只是个借口,真正原因应该是纣王十分忌惮周的日益强大,后来姬昌之子,送来美女,奇珍异宝贿赂纣王,,才赦免了姬昌,不但放了,还赐他弓箭斧钺,重新赋予他征战和管理西部诸侯的权力。

姬昌获赦后,一是在国都建玉门,筑灵台,列侍女,撞钟击鼓,假作享乐腐化之状,以麻痹商纣王。二是将城都从偏僻的岐邑迁到较发达的丰邑(今西安沣水西户县秦渡镇一带)。三是笃行仁政,礼遇贤能,笼络人心,使小的部族归顺,有贤才的太颠、散宜生、闳夭、姜尚等人都投奔他的门下。四是消灭周的敌对部族,免除后顾之忧。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灭商大势已形成,但是他却不幸的去逝了。

武王:文王崩,次子姬发即位,称武王。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便率领周军兵车三百乘,禁卫军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和八百诸侯军队,向商王朝发起猛攻,决战于商郊牧野,一举击败商王朝几十万大军,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周军及其盟军攻占了商都朝歌,牧野之战,仅用了五六天,商王朝就被推翻了,周王朝宣告建立。故《碑文》中有“姬昌蓄势、姬发霸业”的壮语。

为了便于统治,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十五人,周姬十四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这就是中国分封诸侯,建立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灭商几年后,周武王病逝,武王幼子诵即位,为成王。由文王四子,武王胞弟,成王之叔父周公旦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开启了周公执政治国的新时代。

周公摄政:武王崩,由嫡长子诵继位,称成王,而成王此时只有十三岁,加之刚建立的周王朝不太巩固,于是只有由周公旦辅佐成王摄政,代理天子职权,直到周朝政治巩固,成王满二十岁,周公旦才将政权交给成王。

周公辅政七年,平息了商后裔武庚“三监”(营叔、蔡叔、武庚)他们内外勾结,串通十七国谋反,从此诸侯都来朝拜周室。周公建立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制、井田制等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对殷人及其小部落采取怀柔融合的方法,消除敌意。

周公办事尽心尽职,礼贤下士,他在洗头时对来办事官员,三次把他未洗完的头发挽起来,吃饭时对来办事官员,三次把吃而未来得及吞下去的食物吐出去办理事情,还恐失了礼贤下士之心,《史记》对他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记载。这才引出了三国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由来,为此我们在《碑文》中也刻有“周公吐哺、殚精竭虑、万世景仰、高风亮节”的字句来歌颂赞美他的崇高敬业精神。

周公任西周丞相,佐武王、扶成王、代政平乱,创典制、立宗法、封诸侯、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皆建殊功,他成为西周王朝最高的统治者,总设计师,擎天柱,别人说他是邓小平式的人物,我说不对,应该说邓小平是周公旦式的人物,他是从周公那里学来的。他以超群的智慧,经天纬地之才,使中华民族血缘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从此产生。

成王感其德,封周公地在鲁,因他留在京都处理政务不能到鲁国去,才派长子姬伯禽代父赴鲁做国君,这就是《碑文》中所说的“获封鲁地,伯禽君国”的由来。

鲁公:姓姬,名伯禽,周公长子,公元前1043年受周成王分封为鲁国公,鲁国是西周最重要的诸侯国,周氏嫡系。传至文王第十六代孙,鲁公第十三代孙,宣公之长子,姓姬,名黑肱,位袭鲁国第二十一位国君,在位十八年的成公。

成公:生于公元前约620年,卒于公元前约573年,娶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姜氏未育,二夫人姒氏,生子二:长子姬午袭位国君,是为襄公,次子姬汪,为汪氏之始祖,即《碑文》中所谓“传至成公,祥开支叶”

一世:姓姬,名汪,字象文,黄帝第五十九代孙,鲁成公黑肱次子,鲁襄公姬午之胞弟。据传,成公继娶姒氏,梦游汶岩,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妊,二十五月而生,祥征于身,纹著于手,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年),诞生时,握手三日乃开,左似水纹,右似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焉,乃为汪氏一世祖。姬汪外表长相美玉般奇异,气宇超凡,食颍川,官为上大夫,建功立业,继升为将军,位列朝廷六卿大臣,掌管军政司马,公元前552年鲁襄公封胞弟汪为颍川侯(最高爵位),《碑文》中“次子曰汪,称一世祖,颍川封侯,建功立业”原如此。 配王氏,生子一:挺。

二世:姓姬,名挺,字文质,汪侯独子。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已酉,即孔子诞生前一年。妣郑氏(一许氏),生子二:诵,芒。

三世:姓姬,名诵,号志道,挺公长子。生于周敬王十五年即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年)仕周为都司马(将军下的部门统领),仕居封邑鲁之城平阳(后东平阳,今新泰市)。妣柳氏,生三子:钺,铨,錡。

诵实为汪氏肇姓之祖,本姬姓。按当时的王公贵族的法规,公子、公孙三代后,不可延续贵族之姓,别姓有多种途径,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诵公依后者,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实为盖天之眷德,大非人力所能致也。故奉颍川侯为汪氏鼻祖。诵公为别姓之祖,而称三世。因而《碑文》中选用了“传之三世,天之眷德,以名为姓,汪姓始得”十二个字,道出了汪氏受姓之由来。同时也阐明了谱牒中所载的“汪氏出自轩辕之后,西周之根,后稷之苗,姬鲁之裔,成公之嗣,颍川侯汪”,我族起源之原尾。

从上述来看,姬姓应是我国最早,人口最多的大姓,可现今人数却不多,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显示姬姓排在207位,只有44万人口,这是为什么?考证为唐太宗李世民传位至唐玄宗李隆基,因皇帝李隆基的“基”字,与姓姬的“姬”字,是音同而义不同,总之,是犯了皇帝的名讳,故天下姓姬都改为周姓或其他的姓氏,直至唐朝灭亡后,才有极少数人恢复姬姓,故尔。

人们常说“天下汪姓是一家,汪无二姓”,我看未毕,据考证汪姓出处大凡有三:其一: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即防风氏所改,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人就改为单字“汪”,商代汪罔氏的后代,先祖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而且又贵胄之后。

其二: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成公的一支,成公庶子名汪,后世子孙改王父名汪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其三: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六兄弟同列为进士,地位显赫,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美誉。主要是这三支。还有就是六代时蒙古改姓的汪,清代满族一支改姓的汪,为此,不能说“天下汪姓是一家”和“汪无二姓之说”。

我们贵户是属哪一支汪的后裔?当然是出自姬姓,为黄帝直系子孙,可是孔子在他的《家语》及《世家》中说是出自汪芒氏,为大人,其节骨专车。一、孔子也是鲁国人,二、出生与二世祖挺公只差一年,三、称之为圣人,谁能不伩。这里我不赘述,请看九修家谱艺文志中的《汪芒辩》就知晓。

九修宗谱,华容杨林头唱谱戏,接理事成员发谱看戏。戏台正面书“平阳汪”硕大的三个字,我是第一次见到,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郡望,如汪姓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郡望新安’,唐朝中期盛于河西走廊,被封为‘河西汪’。宋代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是,我汪氏宋代先贤们议定汪氏郡望应总为‘平阳’, 平阳汪来源于此”。问者才说:“哦,原来是这样”。我反问道:“全国有十七地称为平阳,汪氏郡望平阳是哪个平阳?”他说请教,考证汪氏郡望平阳为鲁之城平阳,而非晋之都平阳,亦非鲁之南平阳和西平阳。理由有三,这里就不赘述了,请看家谱艺文志中的《平阳辩》就一目了然。

三世:姓姬,名芒,挺公次子,其它资料俱缺,芒是否与兄诵同期改为汪姓?有无后裔?是否姓汪?是否有修编并续著宗谱?他与“汪芒氏”之后的渊源传说有无关联?悬念,无考,遗憾。

五世:名嵩,钺公长子,生于周贞定王二年癸未(公元前467年),仕鲁,至中大夫(中等爵位),因功受诏上表修谱,汪氏首届修谱源于此。

汪氏家族有着王室血统,历代为官为将者众多,从春秋到东汉,历七百四十多年亦经三十代,大都仕居在北方。

三十一世祖,名文和,字君睦,平公之次子,生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戍(公元170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平中原大乱,为追剿黄巾军,从河南禹县南迁,渡江而南,孙策表授会稽令(浙江绍兴),遂居会稽。

汉献帝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安都郡,辖今浙西和皖南,又举家迁居歙县,成为江南汪氏鼻祖。所以《碑文》中“三十一世,文和南渡,举家迁徽,开基创业”的记载。文和公查寻家族源流,考定谱牒,详记德行、官爵、墓莹于各代之下,汪氏之谱,盖始此而详焉。富春孙之女,生子二:轸、超。公葬新都郡,始新(今千岛湖库区)西九里邵石山。

从东汉至隋末,历四百一十多年,亦历十三世,自三十一至四十三世,先祖们大多仕居新安江流域的浙西中、皖东南、浙北、苏南、皖中、赣东。四十世叔举公始居绩溪、登源,从此出现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大家族,繁衍生息,播及四方。

至七十五世祖,尚辉公,居婺,徒休宁,生子四:登一、受一、训一、兴一。七十六世:登一公举孝廉,宦楚,故由徽之休宁出西门状元坊,宰治武昌(今之鄂城),值元季解组,率家乘一小舟溯流而上,卜居冈邑还河乡杉树店上栗子园而家焉,为贵户之始祖,称冈谱一世祖。《碑文》中“七十六世,尊登一公,宰治武昌,贵户一脉”道出冈谱一世祖迁徙的原由和贵户户名。

冈邑有很多姓氏都说是从江西瓦西坝迁黄的,我汪氏则不然。不过汪氏在唐宋明时,族大人多,常有迁徙,所以谱序中有“六始”之说,即谓鲁为汪氏受姓之始;文和为江南之始;叔举为歙之始;道安为婺源之始;中元为鳙溪,大畈之始;登一为冈邑之始。尤其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先是驱逐鞑,再为争皇权,相互攻讦,使中原、华东、中东各地人口锐减。当朱元璋定都东京后,决定实施大移民,以便荒芜之地再现生机,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以上六省的汪姓约占全国汉族人中汪姓的72%。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抽样资料中显示,汪姓人口排为56位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500多万汪姓人口。一至三十世,北方总共才只有37户,至四十世,胡适论著中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被唐玄宗敕封为国之“十大上柱国,汪姓第六位,名门望族,世家之一”。

冈谱一世:登一,尚辉公长子,字振宗。妣夏氏,合葬天台玉枕,酉山;卯向,坟列六冢。生子二:景一、景二。景一公另立宗派。

二世:景二,登一公次子,字思成。妣蔡氏,公妣合葬白羊山之东,距登一公墓一里许,地名祥云捧月“六冢坟”,左手第二冢,丑未兼癸丁向。碑刻“明故祖汪景二公之墓”,生子三:省一、省二、省三。

三世:省一,景二公长子,世居还和乡,德配陈氏,公妣同葬祥云捧月。生子二:元七、元八。

三世:贤,原名省二,景二公次子,字怀方,迁冈邑旧州(今新州)北门。妣徐氏,合葬新州上净土庵西北,六房湾右手的破堤口。生子二:胜、祥。祥迁汪集彭陈畈另立宗派。

三世:省三,景二公三子,字名宾。妣余氏,生子一:福。福之子,字洪畴,与祥公同为一宗派。现今胜、祥、福、怀,认祖归宗,统一宗派,合族修谱。从冈谱一世及四世是迁黄后的变迁。综上所述,系汪氏渊源和发展演变全过程。

从一世祖颍川侯汪,生于周简王十三年戊子(公元前573年)算起,至公元2012年,共有二千五百八十五年,历经十五个朝代,传一百零四世。

我汪氏先祖在宋朝以前,以英武著称,封王、封公、封侯、将军等各类武官,代不乏人。如四世祖汪锜,诵公三子,哀公十一年齐伐鲁,锜与公为(人名)皆战死于郎,年十九,鲁欲殇而葬,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遂以殡礼葬焉,谥曰:“烈”(即孔子赞为民族英雄),这是史藉记载汪氏最早的英雄人物。最为显要的当数四十四世祖,隋末吴王,唐赿国公汪华,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镇江南的义军统领,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护国的历史功臣,是古徽州的人文之始祖。

汪华,原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华,僧莹公长子。陈后主至德四年丙午(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子时,生于新安登源里。受世家教诲,又受堂叔宝欢的器重,并授以兵法,自幼灵颖聪惠,酷爱攻文习武,集大智大勇大德大义于一身。二十岁(公元605年),因功获任新安州副将,二十九岁(公元614年)任州守将;三十一岁(公元616年)为新安刺史;三十三岁(公元618年)反击外侵,并攻克宣州,宣州守将请降,公纳降并优待,遂毗邻诸州相继过招,斗智斗勇,终使杭、睦、婺、饶四州守将均感德摄威,一一归顺。

至此公已功德日盛,威誉益隆,带甲十万,统领六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安徽及江西三省近半区域。时至中原大乱,南方割据渐多,隋帝已无能控制,以一州刺史统领六州,恐名威不足,若遇外侵极易瓦解,六州诸将忧虑以谋,奉请华公立国称王,众望难推,公三十五岁(公元620年)遂定都歙州,在乌聊山筑城池,建王宫,立吴国,称吴王,并奉请隋为正朔(自定性为大隋朝的诸侯国),治理六州十余年,为政宽宏,远近爱慕,保境安民,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唐武德四年,公三十六岁(公元621年),唐建国已三年余,尽显强盛,且德政誉隆,并传为受隋帝禅让为正统,故汪王视唐帝为真命天子。汪华为维护国家统一,并使百姓免于战争之灾,主动放弃王位,为促华夏一统,遣堂弟铁佛往西京奉表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其顺应国家统一历史潮流,治理六州有功,授于方牧,封上柱国,赿国公,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 兼歙州刺史,食邑三千户。在举世大乱之际,汪华主镇新安六州十余年,德惠民众,安居乐业,永世赞颂。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公四十三岁,奉诏进京,授左卫白渠府(今陕西)统军,执掌禁军,居西京(今西安)。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公五十八岁改授忠武大将军,右卫积福府(今陕西),折冲都慰。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公六十岁,唐太宗征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辅掌朝政,赐五顶花冠,诏一品服于众夫人。太宗征辽凯旋,下诏嘉其忠勤。

贞观二十三年已酉(公元649年),公因操劳过度染疾,太宗亲往探视,并赐太医药。同年三月初三,公病卒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太宗赐黄金数百两,锦缎十床,并派右丞相房玄龄,左丞相禇遂良,礼部尚书黄世仁等文武大臣到灵前代为祭奠。永征三年(公元652年),按照汪华遗愿,诸子护柩回故里,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谥号“忠烈王”。同时恩赐乌聊山建汪王庙祀之。

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三代唐王奉诰敕四十余通。宋、元、明、清等后朝大帝亦追封二十三道,有“侯、公、王、帝”等各种封号。除汪氏宗祠外,地方民建,或少数官建的“忠烈庙”、“汪王庙”、“赿国公墓祠”、等几十座,每年正月十八,汪王诞生日,徽州江南六州百姓都去祭拜,为花朝会,持续近一个月,尊为“太阳菩萨”、“汪公菩萨”、“汪王大帝”等鼎礼奉拜一千二百余年。

宋淳熙间篡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已奠定。

在歙县云岚山,休宁万安镇,绩溪登源里,杭州吴山、婺源、上饶等地,汪王祠庙有两幅对联对汪华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大门是:“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横眉是:“生为忠臣”。二门是:“顺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膺藩封,歆庙祀,功昭世代千百载,正气犹存”。横眉是:“死为神明”。汪华生前先后为吴王、赿王、汪王、赿国公,身后被称为汪公大帝,江南保护神,开徽州民族融合,繁衍生息先河的领袖人物,徽州第一伟人等。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诏高世廉重新核定天下谱牒,要赿国公上报家谱,全面陈述了汪氏宗族源流,纵观汪氏宗族,从一世鲁国上大夫颍川侯汪,到四十五世赿国公汪华九子,连续四十五代,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侯入相,列于六卿、司马、郡守,县令世代显赫,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汪氏先祖们金戈铁马,浴血沙场,为华夏统一巩固、安定祥和、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我们在《碑文》中刻有“汪氏先祖,精忠报国。唐盛之前,英武名节,沙场建功,累世不绝”的字句,来缅怀先辈英烈。

唐以后,文臣昌炽,翰墨充栋,四十八世祖仁恭、仁素两兄弟同登进士,素,字伦,为泾县令,是大诗人李白的挚友,故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佳句传世。

宋代,进士中有靖康元年任直龙图阁,知相州副统帅,显谟阁待制元帅,直学士,宋高宗任知枢密院士,右仆射,丞相汪伯彦;宋代被誉为神童,忠心卫国,刚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汪藻;十八岁状元,反对秦桧议和投降,力主革新备战抗金,官至吏部尚书,宋高宗赐其“江南第一家”匾额的政治家,军事家汪应辰。

元代,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下东西洋探险,途经世界上九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其巨著《岛夷志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100本书之一。

明代,进士185人,其中有先后任朱元璋元帅府令使,中书右司郎,中书省参政,左丞相,左御史大夫,贯通经史,办事稳重,为人宽和厚重,被封为“忠勤伯”的丞相汪广洋;一生写了五部杂剧,106卷诗文,与戚继光一起大破倭寇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戏剧作家,兵部侍郎,大学士汪道昆;医德高尚、医术精深,一生著述医书十三部,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被列为明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汪机。

嘉靖十三年一品考满,世宗特授太子太保,史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进勋柱国的汪鋐。

清代,进士241人,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建造“圆明园”的主持人汪由敦;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彖刻家,编校《四库全书》,掌管杭州文澜阁,被誉为“通儒”的大学者汪中;清初古文大家,参与《明史》编修,为官清政,善政,不畏强权,淡于名利,历任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的汪碗;清代中页最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汪来;早年以文学见长,著有诗文集,中年弃儒学医,历经五十年,对祖国医学宝库进行全面清理和重大精选,著有《汪氏四书》影响中国医学界几百年,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的著名医学家汪昂;著名画家、书法家,杨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著名才女、诗人、作家汪端;嘉庆十四年考一甲一名,封武状元的汪道诚;太平天国十年状元、名将,威震清庭朝野的汪海洋。

近代,民国时期曾任教育总长、交通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的汪燮;以及山阴绍兴人,在太平天国时与堂兄弟一齐移居广东番禺县的汪叔之之子,民国时期的汪兆铭,即汪精卫,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当代政治家,建公之后,由四川迁江西弋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安徽嘉山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1年当选为上海市长,1991年任海基会会长的汪道涵;曾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甘肃省委书记汪锋;湖北军区司令员汪金玉等。

解放前国民政府,汪姓有将军二十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汪姓有将军三十二位,中科院和工程学院院士十名。

《中国名人大词典》中的汪姓人物,宋代以前有十二位,宋元时期一百位,明清时期二百四十三位。据不完全统计汪氏宗族自唐至清登进士807人,其中有八人中状元,三人任丞相。其中有三代进士,翰林,如第四十八世汪世美,幼敏神秀,唐中宗进士,授河北节度使,为平原太守颜真卿看重,将女儿嫁之为妻,后调任朝廷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主持全国贡举。四十九世汪锜,世美之子,唐代宗大历九年进士,任监察御吏,翰林学士,礼部中制诰。五十世汪凝绩,世美之孙,汪锜之子,唐宪宗元和九年进士,为翰林院掌院书记,祖孙三代进士,先后入主翰林院,名震全国。宋淳熙戊申年,朱熹在《汪氏宗谱序》中指出:“新安汪氏,其族之贵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因至于汉晋唐宋,子孙日繁,布满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间累世明经,继居显耀,有震登天禧三年进士,授司马郎中,赠少师;宗颜登庆历二年进士,任都官员外郎,赠中大夫;谷登皇佑三年进士,为奉议郎;藻登崇宁三年进士,为翰林学士;叔詹登崇宁五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司农少卿;恺登政和二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若海登靖康初年进士,官至直秘阁;鸿举登绍兴三十年进士,为录奉郎,一脉八世咸登进士第,古所未有也”。仕宦之盛,贵显倾朝,一时诰敕,帖报金泥,文臣武将,硕德鸿儒,载简策,刻金石,不可殚记。故此《碑文》中誊写了“后以崇文,恣意翰墨,硕德鸿儒,多载简策”四句。

冈邑人杰地灵,汪氏迁黄后,发展迅速,近四万人,遍及冈邑乡镇,当地人文政治有一定影响。这里我引用清,顺治甲午年,原任巡抚兼理粮响提督,军务都察御史,魏公韩给汪氏写《汪沅篡修谱序》中的一段话:“余筮仕(指初次外出做官)于新安郡,城内有乌聊山,山有祠,祠有神,神曰汪王,王有玉带留以镇山,新安人户而祀之,有未已也。且新安之绅衿,汪居其半,新安之庶士,汪居其半,新安之廛、田赋、山泽、 原野,汪不仅居其半,则山之神为汪之祖,而汪之人,为王之孙,有必然者也

接着又说:“况黄之有汪,已三百于兹也,廛庐、田赋、山泽、 原野几倍于新安也。”可见非一般也。虽祠毁没有王,但还有山,还有六冢坟诸位祖神,在庇护我们后人。

汪氏迁黄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也,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如文渊、元极、炼南、明源、湘芷诸公,官居显要,造福一方,其中明源公官居三品顶载花翎,为国之鸿儒,钦点翰林,总裁徐尚书,批公卷云:“诗冠群伦”。任户部,兼修北京前门,后因救黎民于水火,力主革故鼎新,参与康有为变法运动,举事泄后,责贬山西浮山县令,因廉洁奉公,克尽职守,后加补道台,三品花翎。辛亥革命前夕,回归故里,设课受徒,培植根基,并参加李开侁创修沿江堤和安仁湖堤,亲任修堤总理。尤为可敬者,公家虽贫寒,仍念念不忘敬宗尊祖,逝世时,嘱以膄田一斗二升,捐入祠堂,作为春秋祭祀。还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化霖、跃南、乃武诸公的英雄将士(前不久还有人查寻化霖公的后人);亦有投身公益事业,修桥铺路,乐善好施,赈济灾民的启栋、厚本,伯龄诸公;更有敬宗尊祖,热衷于祖事,关心家谱,修建祠堂庙宇的湘芷、晏如诸公。至于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更是举不胜数,无法例举,我只能说懋懋焉,赫赫乎!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民族的精英,是汪氏家族的骄傲,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学习他们,使之发扬光大,为张显我族日昌,中华日盛而奋斗。故《碑文》以“后来俊彦,立功立德,当秉祖训,争当人杰,光耀门庭,以报家园”作为结尾。

二、冈邑汪氏荣华富贵寿铎六户之由来

荣华富贵寿铎流传甚广,人皆悉知,家谱虽无详细记载,但可从中推测揣摩到,六户系为元末明初迁黄的一支,各立宗派户名。七十四世祖庶明公,生子二:长子尚辉,次子纯念。尚辉生子四:登一、受一、训一、兴一,各立宗派,分别为贵户,寿户、华户、铎户;纯念生子二:丹成、丹亭,分立宗派,分别为荣户、富户,两房六堂兄弟,共为六户也。

何以定荣华富贵寿铎之户名?家谱无专著,尚可推敲出,如丹成公生荣六、荣七、荣九三公,因取其“荣”字而定名为“荣户”,难的是有荣六、荣七、荣九,为何不见荣一、荣二、荣三、荣四、荣五呢?这是怎么回事,不得而知。丹亭公居武昌(原指鄂城)鹊林咀丹公祠,经多次查访,此地无汪姓人,只有张姓,丹亭是否是富户,无考。登一公五传到胜忠公,生子四:子珘、子玹、子璒、子琼,分别为大、二、三、四,四大份,珘、玹、璒均为邑痒生,四弟子琼且进士,而家道丰厚,其知明度较三兄长高,自明至清四兄弟粮户册只注汪子琼一户,以总四大份合当差事,后改子琼为贵户,此贵户之由来也。尚辉公次子受一,是受与福寿的“寿”同音,故借音为寿户。尚辉公三子训一,按《尚辉公迁徙跋》云:“训一则为紫荆坂之始祖”。如此说来,应为华户,然2001年合修谱首时,查阅华户谱牒,每卷谱书首页印有红色大字“训一华户紫荆”字样,但无训一后裔记系,只有八十世兴一公记系,我认为此处兴一宜训一华户,是符合情理的。尚辉公四子兴一、祥开铎户,为铎户迁黄之祖,谱载甚详,人皆悉知。

荣华富贵寿铎之名,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出自同一时间,乃为后世流传而形成的,亦无特殊意义。

    三、汪氏“六冢坟”的传说及“六冢坟”立碑概况:

“六冢坟”者,坟茔并排六冢也。此指坟茔数,非地名也,故不论何地、何姓,只要坟茔六冢排列一处,即可曰:“六冢坟”。时间长了就成了祖人,也叫“六祖坟”。汪氏“六冢坟”从广义上讲,是指团风县总路咀镇余家庵黄家铺村(原还和乡上栗子园)这一区域,区内有八景,以宗祠庙为轴心。余祖所建宗祠,龙脉自崎山延邪而来,故曰:“脉亘崎山”。一世祖登一公葬庙右玉枕山,子孙罗布,支分数户,故曰:“祥开玉枕”。庙向白羊山,山峰耸秀,俨如文笔插天,故曰:“羊峰面纳”。我祖考祖妣,葬祥云捧月山六冢坟,为诸汪之所宗,月中玉兔祥云捧之,时有瑞气缥缈,故曰:“玉兔藏云”。庙右有金鸡山,五世祖周孺人葬焉,天将曙时,鸡声俨自山起,故曰:“金鸡报晓”。庙之东北首汪家塘中,青萍四季不败,波光荡漾,可悟水源,故曰:“日映萍波”。庙之西北一村,名柳树塆,人口稠密,朝夕爨烟,联络不绝,故曰:“烟横柳树

从狭义上讲,是指天堂玉枕山和祥云捧月山,两处“六冢坟”。汪氏六冢坟,流传甚广,无人不晓,传说是迁黄后的五个爹爹,一个婆婆(舅父立外甥为嗣),即荣华富贵寿铎六户立户之祖,这种传说欠妥。汪氏六冢坟在此区域内有三处,一是天台玉枕山六冢坟,(在上栗子园老祖宗住地的反背的倒山坡,现已长满把竹),谱中只载贵户一世祖登一公及妣夏氏,铎户一世祖兴一公之德配陈氏三冢,其它三冢无从查考。二是祥云捧月山六冢坟(即现在立碑处),为景二公,省一公,元七公,元八公,三世四公妣墓。三是金鸡山六冢坟(即立纪念碑处),只知贵户五世祖胜忠公之德配周孺人葬此,其它坟茔亦无从查考,以上三六冢坟均无有一代五个爹爹和一个婆婆之说。

依各户谱牒所示:荣户一世祖丹成公,公妣合葬宋墙栗树岗;富户一世祖丹亭公失考;寿户一世祖受一公与妣卢氏,王氏合葬白家湾,2000年迁移至上巴河镇黄家新屋村江叶家湾后山;华户一世祖兴一为训一话,公妣合葬淋头畈江家林;铎户一世祖兴一公葬蜘蛛牵罗网六祖坟内,以上六户谱书所示,均无有一代五个爹爹和一个婆婆之说。

揽崎山之余韵,收金陵之王气;古今芳非地,吾汪先祖居。

九修宗谱后,将迁黄一世祖登一公,妣夏氏由天台玉枕山“六冢坟”迁到祥云捧月“六冢坟”,与原祥云捧月“六冢坟”的景二公,妣蔡氏;省一公,妣陈氏;元七公,妣曾氏;元八公,妣黄氏,四代五公妣合为一处,此地乃汪氏贵户祖宗之福地佳城,所以《碑文》刻有“天台玉枕,祥云捧月,六祖故冢,先祖恩泽”四句。诚然后裔子孙为缅怀先祖之懿德;特立碑以示孝心。

尝闻古语云:“未入三尺土,难保百年身,已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原天台玉枕六冢坟和祥云捧月六冢坟,因年远而时世变迁,曾一度夷为平地,值我户九修宗谱时,在祥云捧月山六冢坟依原址原貌复修之,谱牒告竣时,贵户长房孙守瑶先生创道为六冢坟立碑至今。

近年来常有族人提议:“六冢坟”墓碑过于陈旧,应从立与汪氏名门望族相适应之雄伟威严之碑。辛卯岁清明祀祖,理事会应族人之议,决定重立“六冢坟”墓碑,各份理事成员广泛宣传,广大族人积极响应,众多名人志仕解囊相助,在理事成员同心协力之共同作用下,一座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之墓碑,终于于辛卯岁重阳告竣。故《碑文》中选用了“时逢盛世,立碑勒铭,缅怀先烈”的字句。

此次立碑,遵循风俗,郑重其事,请先生勘舆,定时,定向,破土动工,从农历七月十八日至重阳节告竣,历时50天整。此次立碑,墓前有一米高,十米长的照墙,碑立在照墙前,其主体碑高3.33米,宽3.7米,由26块大理石组合而成,碑堂高1.1米,宽0.8米,厚0.05米,三块中国黑大理石合成,首块书先祖生卒时间,中块书先祖名讳,下块书落款,碑堂两侧是双龙抱柱,旁开为墓联,上联是:“祖先懿德卧福地”,下联为:“后辈俊秀出英才”,横联“永泽后人”。主体碑右侧有“碑文、碑纪”碑,左侧有“功德芳名”碑,两碑底座,均有2米长,0.5米宽,0.6米高整块大理石,再以高1.2米,宽0.6米,厚0.08米三块合成斜坡插入底座,浑然一体,两碑各重在两吨左右。墓前广场45平方米,均以大理石铺面,四周有雕刻精美图案护栏,总地面积80平方米,为迄今少有之墓碑,这是贵户家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

建墓立碑,安妥先灵,弘扬祖德,启迪后人,光宗耀祖,永远昌盛,为昭示后裔,明己身之共出其祖,恪守伦常,永远祭祀,这是汪氏贵户宗亲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各位宗亲继续尽一份绵薄之力,为更加繁荣壮大我族,再接再厉,祈祖德流芳庇佑后世,冀子孙荣昌报先灵。

最后祝各位来宾,各位宗亲们,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万事如意,合家欢乐!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4

帖子

277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1
发表于 2012-12-2 1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3663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积分
106455
发表于 2012-12-2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但是讲话应该短一些,不然听的人不愿意听。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9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15
发表于 2012-12-2 12: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汪连清) 的帖子

写的祥細,看的有劲;连唤吃饭,不忍离去,以后抽空还得常看。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2-12-2 14: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赏学!

比较注重休宁西门九房的迁徙了,特别是迁徙“蕲黄”的历史。曾经体仁公在湖北十堰做县尹历史,后来“蕲黄四十八寨”是徽休宁迁来的重要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2651

帖子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7170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2-12-2 16: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细致,值得好好学习。
ww4909@163.comQQ:5991092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4
QQ
发表于 2012-12-3 1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风雨兼程于2012-12-02 16:23发表的 :
确实。很细致,值得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82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一个平庸的汪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95
QQ
发表于 2012-12-20 16: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找时间去团风探访、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205

积分

侠客

积分
205
QQ
发表于 2013-1-29 11: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的详细具体,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205

积分

侠客

积分
205
QQ
发表于 2013-1-29 1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的详细具体,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