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964|回复: 6

台灣中部第一古城,彰化古城 大多來自福建汪氏定居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

帖子

36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61
QQ
发表于 2013-4-19 2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為什麼要為大家介紹彰化古城,只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中部也有古城遺跡吧!彰化是台灣中部的第一古城,但是卻看不到昔日的古城遺跡,讓人誤以為彰化沒有城,其實則剛好相反,中部的第一座古城就是彰化城。

築城前的彰化,舊 名半線
﹝pansoa﹞,昔為平埔族人巴布薩族﹝babuza﹞居住生活的區域。由於本地地理環境特殊,吸引漢人移民到此開發,然而漢人帶來的強勢文化, 使得平埔族人或遷徙或選擇同化,久而久之,彰化平原遂成為漢人居住之生活重地。

隨著人口增加與社會經濟發展,在雍正二年,清政府自原諸羅縣劃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設彰化縣,縣治設於半線。雍正十二年,縣令秦士望環植莿竹為城並分設四個城門,是為「莿竹城」。後來發生林爽文事件(西元1786)與 陳周全事件(西元1795),使得彰化竹城毀損,失去防禦價值;因此各界反映捐籌建築土城,以強化防禦功能,保護城內居民的生命財產。終於在閩浙總督方維甸到彰化地方巡視時,得以奏呈嘉慶皇帝獲准築城。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開始動工,歷經四年,而將彰化城改建為一磚城,並置四個城樓門,即為東門「樂耕門」,西門「慶豐門」,南門「宣平門」,北門「共辰門」。


彰化城的修築,固然可以捍衛城池,但八卦山的險要形勢,仍為攻守彰化城的關鍵;為了要屏障彰化城,於是在八卦山上設置了定軍寨,並派兵駐守,此為八卦山軍事化的開始,八卦山便成了攻彰化城的首要進攻之地,也因此在此發生了許多戰役,如戴潮 春之役、施九緞之役等。清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宣布割讓台灣給日本,因此在各地發生了多起的抗日運動。彰化城堅固,成為當年台灣民主國中部指揮中心,發生了著名的乙末抗日之役。

日治時期,日本分別在彰化進行兩次的市區改正計畫,第一次改正把全部城牆及西、南、北門拆除,只留東門城樓。第二次為了開闢縱貫路,也把東門拆除了。於是彰化城堡從彰化平原消失,彰化磚城成為歷史故事。

光復後民國四十九年彰化大佛興建,彰化因此成為中台灣新興觀光勝地之一,現今人們但知八卦山大佛,而不知彰化之歷史滄桑,真是令人興嘆﹗

福建漳州移民的大本營-彰化市,原為巴布薩平埔族半線社的區域,舊名「半線堡」源於此。而「彰化」一詞,乃清廷於西元 1723年設縣後,寓「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而取「彰化」二字為名。有人誤以為彰化是因為漳州人移民而取的,基本上,一點關聯也沒有。

八卦山 舊名為「瞭望山」或稱「望寮山」,也有人稱為「定軍山」。清雍正年間巡撫倪象愷平定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叛亂,乃建亭於山上,並將此山命名為「定軍山」以誌鎮番武功。後來嘉慶三年(西元1789年) 縣令胡應魁以八卦山之山無主峰,亂邑不靖,民故好亂,乃思八卦生根於太極,於是在縣署後興建太極亭,取名「太極生兩儀、四象生八卦」之義,藉以鎮壓百姓好做亂的事實。另一說是雍正間大甲西社作亂平定後,當局為了『誌武功』,刻意將望寮山改名定軍山,又在山上建鎮番亭,可能因政治意味濃厚,民間難以接受,只 好將鎮番亭改為八卦亭,因此定軍山也變為八卦亭山,後來慢慢演變為今日的八卦山。

開化寺俗稱觀音亭,曾經被譽為「開彰第一寺院」。因為彰化縣原屬於諸羅縣轄,到了清朝雍正元年,才將諸羅中間百餘里之地,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設彰化縣治,而彰化之建置自此開始,首任彰化知縣談經正於任內建了開化寺, 所以有「開彰第一縣公,首開彰第一寺院」之美譽。自清朝以來此處一直就是萬商雲集,彰化城的精華所在,有一首童謠:「觀音亭,住樓頂,食白米,燒柴屏。」形容了觀音亭的富有。

彰化古城一再的面對民變憂擾,使得當時在彰邑城裡的群眾,安危難保,民不聊生,所以由當時漳州籍的王松聯合泉州籍的林文濬和廣東的粵籍人士詹捷能等三十六人聯署,呈請當時巡撫方維甸將原有之竹城改建為城垣,以捍衛城民之生命財產安危,因此彰化古城可以說是由民間力量統合而成的城。

彰化市有一座節孝祠,裡面供奉著中部地區的節孝婦四百六十二名,現為台灣惟一僅存的。在祠前樹立一座「天朝旌表」的古碑,是為了紀念「汪門雙節」而立的。相傳雍正年間大甲西番作亂。焚殺居民,汪氏二位姑嫂不願受屈辱,而自刎身亡,乾隆三年頒旌表勒碑於東門,其後置於節孝祠內。

發展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臺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臺。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裏);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于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于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3
QQ
发表于 2013-4-19 23: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9
发表于 2013-4-20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桃园汪银河于2013-04-19 23:19发表的  :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好!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35

帖子

886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860
发表于 2013-4-20 16: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细致深入的介绍,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9
发表于 2013-6-9 20: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希,即汪志希,祖籍河南固始黎集汪氏支系[敦睦堂]第十世.祖传总字第八十九世。建国前.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后赴台湾.仼教授巳五十年之久。他经常义务讲学.不求回报。
    退休后成书一本,名为''伦理三字经'',该书内容以''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为核心,由李炳南居士记念文教基金会印制。
    以前,我族老谱师,志奇叔在世时.他们弟兄信件来住甚密。至去年''志希''叔过世后.再无音讯,盼在台的亲人看此帖后.能于黎集加強联系。
                                                    固始黎集汪氏支系,''敦睦堂''第十一世德进恭候;联系电话;13673452627,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761

帖子

5万

积分

天使

天下汪氏一家亲

积分
53899
QQ
发表于 2013-6-10 0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叔汪玉台  1948年去台湾   彰化县溪湖镇大竹里
7(1).jpg
汪明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320

帖子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28
QQ
发表于 2013-6-10 04: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细致深入的介绍,好!好!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