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都边君

什么是防风氏/汪芒氏——二谈汪姓来源

[复制链接]

9

主题

156

帖子

439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391
QQ
发表于 2014-2-11 1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8

帖子

9038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9038
发表于 2014-2-11 16: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金寨汪卫东于2014-02-11 10:27发表的  :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53
QQ
发表于 2014-2-11 20: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九华星云于2014-02-10 18:23发表的  :
       谈古论今,辨析真伪,有理有据,客观务实。 震球教授的论述太好了,若能以简短论文形式重编一下就更好了,给于精华设置,以示赞赏,支持并感谢本家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5

帖子

126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267
发表于 2014-2-12 09: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风氏只是传说,无可考证。天下汪氏一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主题

4694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104
QQ
发表于 2014-2-12 14: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楼主(都边君) 的帖子

引用第5楼固始汪德进于2014-02-10 20:18发表的 回 楼主(都边君) 的帖子 :
难得的史料汇总,难得的精辟论述,难得的求真务实,难得的仗义执言!谢谢您为汪氏家族的姓氏来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2

帖子

4845

积分

认证会员

徐霞客

Rank: 6Rank: 6

积分
4845
发表于 2014-2-12 1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2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试答7楼封林本家: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夏史与夏代文明》中,对网页上的问题有说明。李先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专家。
书中说:夏族的发源地,主流意见是“豫西说、晋南说”,都有文献记载。其次,还有山东说、古河济之间说、东南地区安徽说、浙江说、四川说,目前尚难得到考古资料的支持,可能都是后来受自然灾害和社会变动的影响,夏人流散到那里而带去的。
《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始祖的传说,因禹巡行天下,死于会稽,夏少康恐怕在会稽的祭礼绝了,于是封庶子无余于越,典受祭禹的礼节。这一传说是不足为据的。大概是西周以来夏人后裔徐人把这段传说带过去的。
网页上的似景点的说法。
都边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481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4-2-13 23: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的回复!
        先生关于汪芒氏的观点独特,在松寿先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松寿公为流放北方之说,先生则是南北逃亡之论;松寿公为“至焚如,长狄由是遂亡”,也没有子孙在鲁地了,先生则“大人”即“山东大汉”;…………尤其是“大人”为“山东大汉”的理解,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防风氏“身长百尺,其骨节专车”,纯粹是齐谐、夷坚之语。“山东大汉”的理解,也与孔子“今为大人”的说法吻合,长狄消亡了,防风氏的后裔不会灭绝。
        但是,先生关于大禹活动范围的观点,我斗胆认为有点武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13: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封林本家
关于夏禹的“活动范围”,前面说的,是粗说。细说,也较复杂。
涉及一个有名的“禹娶涂山女生启” 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早记载在《尚书·皋陶谟》里,之后在先秦古籍里同类的记载有10余条。可见,“禹娶涂山女生启”是夏初一件可信的重要的历史记闻,这个传说具有古老性。
与此相关的还有“禹合诸侯于涂山”的记载。《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其他古文献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这表明夏禹在涂山取得治水成功后不仅娶了涂山女,而且大会诸侯,取得“共主”的地位。
关键的问题是:涂山在哪里?
自古以来,前人考证分歧很大。主要有四处:
1.    浙江绍兴会稽,即涂山就是会稽山。这个“会稽说”,最早见于《越绝书》:
“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主此说。由此引发出:“禹致群神于会稽”、“禹葬会稽山”诸说,也引发出孔子在《国语·鲁语下》的那段论述,让后人误读。
2.渝州,就是旧“江州”,今重庆江北县。
3.濠州(今安徽怀远境内的当涂山)。
4.今宣州当涂县。此说已遭否定,是东晋时淮滨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居民流亡至江南于湖县(今芜湖市)境内侨置的,此说系显附会。
现夏史学者多数认为今“安徽蚌埠怀远”说,最为可靠,其理由如下:
1.文献记载最早,始见于《吕氏春秋》,汉唐间多主此说。因此,此说文献资料最为充足。
2.    从夏禹的统治中心在豫西、晋南,其发展势力的方向,文献记载“禹巡省南
土”、“禹南省”,即夏禹沿颍水南下治水,就地娶涂山女为妻,以婚姻结成联盟。后来夏“桀奔南巢”,是与该地国族原是夏之联盟而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3.    今安徽怀远境内的当涂山一带尚有许多关于大禹传说的遗迹:“禹会村”“黄
熊庙”“防风冢”“启母石”“禹王宫”等。
因此,我同意“禹娶涂山女”是“安徽女”,在淮河流域一带,不是“会稽女”。
“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桀奔南巢”等史迹的记载,仅仅是推测夏人的活动范围可能达到长江下游,不能证明禹活动范围一定到达了江南。
孔子在《国语·鲁语下》的那段论述中,也没有指出“会稽”在哪里?时至西汉,司马迁经过了调查、考证,在《史记》中把防风氏故事重述记录下来时,语气也是不肯定地、客观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也,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司马迁用“或言”,对会稽就在绍兴的观点也仅仅是一种推测。
当然,“夏文化影响所及”问题,就关系到“九州”、“夏有万国”,这些都是无有定论的问题。
还有学者从墨子的著作中看到他谈论夏史的内容较多,而认为墨子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南方楚地,就以为这是夏人在南方(后来的楚地)留传下活动事迹较多的缘故。但这还只是一种推测。
总之,夏代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文献的发掘”“考古的发现”。我们只能依从多数学者的意见。
都边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481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4-2-15 1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旁征博引,大家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