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390|回复: 9

对“防风氏”之争的我见——一谈汪姓的起源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9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15-1-25 2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防风氏”之争的我见——一谈汪姓的起源
   
一、什么是“防风氏”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防风氏”。
        “防风氏”是远古时期中原地区一个古老的部落。
   历史文献中关于“防风氏”的资料稀缺。只有孔子对“防风氏”有过一段论述。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引用孔子的一段“禹杀防风”的记载。
首先来看原文:
吴伐越,墮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而宴(俎:音“祖”。礼器,盛牛羊用),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我试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大意):
吴国攻打越国时,攻下了会稽山,得到了一付骨架。骨架好长啊!可载一车。吴王派使者来鲁国友好访问,并要使者向仲尼请教这个问题,说:“你不要用我的命令口气来问孔子。”使者把礼物送给了鲁国大夫,也送到了仲尼那里,仲尼请使者饮酒。 行礼完毕,撤去盛牛羊的礼器开始宴饮。使者拿着(器皿中的)肉骨头问仲尼:“请问骨头中什么骨大?”仲尼说:“我听说,以前禹在会稽山召来群主集会,防风氏违命迟到,禹杀了他,陈尸示众,他的骨头大,一付骨架一车长,这是大的了。” 使者说:“请问,山川的哪个守主可以称神?”仲尼说:“山川的精灵,足以治理天下的,那个守主是神;社稷的守主是公侯,他们都是隶属于王的。” 使者说:“防风氏是哪里的守主?”仲尼说:“他是汪芒氏的国君,守封山、嵎山,姓漆,在虞、夏、商时叫汪芒氏,在周时叫长狄,现在叫大人。”使者说:“人的身高最长有多少?”仲尼说:“僬侥氏长三尺,是最短的。长的不超过他的十倍,那个数字到了极点。”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的“禹杀防风”的故事与孔子的基本上相同。司马迁只改了孔子一个字:姓漆—姓釐(厘)。
以后的《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著作,认为汪氏的一个起源是防风氏/汪芒氏,也都是以孔子的这段话为依据的。
于是,在“姓氏学”学界和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浙江会稽山的防风氏/汪芒氏的后人,简化为“汪”姓,后来北上,在安徽徽州地区生存繁衍,这就是汪姓人的先祖。
汪姓人不承认这种说法。自古至今,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着。
更不能容忍的是,“防风氏”以后被妖魔化了:孔子身后几百年,诸如《谷梁传》等说什么“防风氏”(长狄人)“龙首马耳”“身横九亩”“盖长百尺”,实属荒唐。汪姓人怎能承认这样的“妖魔鬼怪”为自己的祖先哩!
但是,要厘清这个历史疑案,确实不是件易事。
大家都以孔子的上述这段话为根据,那么还必须在这段话里寻找答案。
我在阅读孔子的这段话时,注意到两点:
1.孔子说“禹杀防风”发生在“会稽”。今天都认为“会稽”在江南的浙江省。但是孔子并没有指明“会稽”在哪里啊?倘若“会稽”就是今天浙江省的“会稽”,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夏初,夏禹的活动范围能到达江南吗?
2. 倘若“禹杀防风”发生在夏初江南的“会稽”,怎么在当地的吴王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竟派使者来鲁国向孔子请教,这是为什么?
根据可靠的史料,夏禹的活动范围确实没有到达江南。
    一般认为,夏初夏禹的活动“中心地带”应在豫西、晋南,是在伊水、洛水、汾水、浍水之间。夏禹的“活动范围”:东方在山东,南方到安徽,西边到川北。况且夏朝是早期国家,不是统一王朝,夏禹的“活动范围”可能还没有那么大。
那么,是孔子凭空想像、杜撰出一个“禹杀防风”的故事吗?不像。
韩非子在《韩非子·饰邪》中也写有:“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君后至而禹斩之。”
屈原在其《天问》中也有诗句:“何所不死,长人何守?”这里的“长人”,当指夏禹时的长三丈守封山、嵎山的防风氏。
孔子不是明明白白地说出: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防风氏的后人于孔子时代还在,大家都知道,叫他们为“大人”。“大人”者—“大个子”也。
看来,远古时期确实存在过一个防风氏部落。
因此可以说,在孔子那个年代,“禹杀防风”的史影,虽然不能说是家喻户晓,但至少在政界、学界是人人知晓的,不是先秦的哲人们无所事事、向壁虚构的。
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就要研究“会稽”既然不在江南,那么它在哪里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又涉及越人与夏人是同源。商汤灭夏后,一支夏人南逃至越地。“禹杀防风”主要见于《越绝书》中的详细记述。《越绝书》是越人后裔歌颂其夏先祖写的一本书。越王勾践强大以后,为了军事上、外交上和内政上的需要,有意传播越国王室为夏禹后裔。越国兴霸,显赫一时,江南的“会稽”独传于后世,“禹杀防风”的地点,也就这样盛传发生在江南“会稽”了。
据今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称“会稽”的地方共四处,除上面的浙江绍兴“会稽”外,还有三处:
一在山东。
二在辽西。
三在广东。广东发现的会稽山,显然是夏禹后代所迁。夏人不可能活动至广东。此说可不论。
山东会稽:
《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
辽西会稽:
《淮南子·汜沦训》记载:“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丁壮丈夫西对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
东汉高诱注:“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皆在辽西界”。一说会稽山在太山下,‘封于太山;禅于会稽’是也,会稽或作仓海”。
高诱是东汉人,当时人们早把“会稽”定在江南,而他却提到会稽在“辽西”和“太山”(“泰山”)。
高诱是今河北涿县人,地近辽西,曾任濮阳令,接近泰山,故熟悉此二处古地名,为我们保存了这条珍贵资料。
据此,“会稽”是山东的“会稽”可能性大,而且“会稽”在泰山下。“封山”“嵎山”的山名,也是被人为地从山东“移栽”到江南会稽的两座山上。
由此看来,“禹杀防风” 的地点是在山东的会稽山。由于上述越国的这些因素,使山东、辽西的“会稽”反而湮灭不闻,石沉大海了。
可以说,防风氏是山东土著,难怪吴王对“禹杀防风”这个事件一无所知了。
防风氏的后人,“今为大人”,大家叫他们为“大个子”—原来是“山东大汉”,这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什么是防风氏呢?
“防风”无“防御风灾”之迹象。“防风”,也不可能是一味中草药名。
“防”,应该是地名。
查先秦文献,在山东以“防”为地名者,共六处。当然,在古文献中,吴越地名也有称“防”者。
总之,“防”地名以山东为最多、最早。孔子的父亲死后就塟于山东的“防”地。后来,孔子的母亲死后,他到“防”地把父母亲合葬。
河南、浙江、湖北的古“防”地,都是从山东迁去的。
那“风”是什么意思呢?
“风”—“凤”也,神鸟。
古人以为凤(鸟)鼓翼而生风,即“鸟飞起风”、“凤翔生风”,故凤风同字。
防风氏,也可当作“防凤氏”。
据此,我以为,“防风氏”就是居住在“防”地的并以凤(鸟)为图腾的一个古老的部落。
这种把“居住地名”和“图腾徽号”合起来作为“氏”名,称为“重二氏以为氏”。
  
   二、“防风氏”本姓“釐(厘)”  
我们知道,孔子在《国语·鲁语下》中说“防风氏”姓漆,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防风氏”姓釐(厘)。
漆与釐(厘)不可通假,因此,漆姓与釐(厘)姓,二者必有一误。司马迁对。
实际上,一些古文献中早已指明:
《家语》指出:“姓漆,盖误。”
韦昭注云:“案:漆,《札记》当为涞之伪。”
《释文》云:“漆,本或作涞。”
据此,《国语·鲁语下》中的“漆”字当是“涞”字传写之伪。
涞(来、莱)与“釐(厘)”古音相同,可以通假。 因此,涞、来、莱与“釐(厘)”都相通。
古代就有莱姓,《左传》中就有莱驹、莱书、莱章。
《史记·殷本记》中有“来氏”,“来”通“涞、莱、釐”。就是说,远古有“来氏”“涞氏”“莱氏”“釐氏”。
春秋以前,姓、氏有别。姓表示种族血统,是不可变的。氏则缘居地、职官等可变因素而取,是可变的。因此,“来氏”“涞氏”“莱氏”“釐(厘)氏”可以演变为“来姓”“涞姓”“莱姓”“釐(厘)”姓。
)”姓本于莱夷,周代莱夷多在山东胶东半岛。今胶东半岛地名等带有“莱”字的很多。地名就有蓬莱、莱阳、莱西;海湾有莱州湾;河流有胶莱河;烟台市南边有莱山,等等。
  《史记·索隐》云:“防风(氏)、帝鸿(氏)、缙云(氏)、三苗(氏),皆”。
  可见,“防风氏”为“山东土著”是不成问题的。
《史记·殷本记》说,莱夷与殷人同祖于契。
《史记》:帝喾高辛氏次妃生契,契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天乙。天乙就是商汤王。契是成汤的祖先。契为商,居地“子水”,子姓。
  帝喾高辛氏元妃生弃(后稷),弃生周太王亶父,亶父生季历,季历生昌(周文王),昌生发(周武王)。可见,弃为周,姬姓。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史记·殷本记》中还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来氏”。 可见,防风氏是契后裔的一支,其在商代以前的始初姓—“釐(厘)”。
司马迁经过调研、考察,说防风氏“釐(厘)”姓,改孔子认为的“漆”姓,是对的。
这样,原本在山东的防风氏,被“禹杀防风”后,它的神话移到了浙江。今天防风氏神话在浙江开花结果了。
  那么,怎样解释孔子在《国语·鲁语下》中防风氏“漆”姓呢?
  我认为,孔子指的是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汪芒氏已更為漆姓了。所以,孔子说,防风氏/汪芒氏漆姓。
  古代历史文献资料里,没有记载过防风氏/汪芒氏姓“汪”。
孔子在《国语·鲁语下》里记述的防风氏/汪芒氏,是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孔子只说防风氏/汪芒氏姓漆,这就在事实上反证了:一直到孔子那个年代,还没有汪芒氏改姓为“汪”这一说。若有,孔子不会不知道,也一定会在《国语·鲁语下》的那段话中记述下来的。
今天,诸多的姓氏书籍,参考唐宋以来的一些有关姓氏的古文献资料,谈汪姓渊源,必“防风氏/汪芒氏”,实不可信。
  那么,为什么汪芒氏更為漆姓呢?
见《路史·后纪六》记: “防风氏的漆姓,以崇拜漆树而得”姓。
  又一说,防风氏后因居地“”,更为漆姓
  再一说,进入商代的汪芒氏,人丁稀少,成了“漆”姓的附庸,当了“漆”姓的奴隶,受“漆”姓的统治,更为漆姓
从“防风氏”姓的变化,可见“姬姓汪氏”与“防风氏”的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三、“防风氏”的历史终结
(一)
“禹杀防风”后,防风氏部民北逃的一支融入了“狄”族——“北狄” 族。
什么是“狄”族?
狄族在商周时分布在陇东、陕北、晋北一带,其主要成分是夏族,还融合了黄帝其他诸系、及姜族在北迁时与当时当地的土著民族而形成的独特的族团。狄族因位于中原的北方,故称为“北狄”,以区分于西姜、东夷、南蛮各地域诸族,是古中华民族的一大族团。
防风氏部民融入了“北狄” 族后,根据《春秋》《国语》《史记》等记载,到春秋时期,“北狄” 已经组成了三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即赤狄、白狄、长狄。他们其社会经济主要是以畜牧业、狩猎业为主,辅以采集及粗播原始农业。
我们这里只谈与“防风氏”有关的“长狄”。
长狄,史称汪芒氏,也曰防风氏,战国晚期在淄博市以北的垣台县境建“鄋瞒国”。《鲁语》称他们为“大人”,都是“大个子”,所以,这个狄人部落被称为“长狄”。
公元前616年,“长狄”首先从这个统一的北狄部落集团中分裂出来。从这年开始,“长狄”之名开始见于《春秋》等古文献中,而且它此后的一切活动,均冠以“长狄”之名,这表示它已经独立于统一的北狄部落集团之外了。
“长狄”同宋鲁齐卫都发生过战争,在春秋中叶,“长狄”的分布区应该在宋鲁齐卫之间的某地,即在长丘一带(今河南封丘县南)。
“长狄”(鄋瞒国) 在历史上是怎样消亡的呢?
史载,经过了四次战争,“长狄” (鄋瞒国) 被灭。
一、宋武公之世(前765748),“长狄”国君缘斯,伐宋,败于长丘,被擒。《左传·文公十一年》:“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敌于长丘,获长狄缘斯。”
二、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长狄”另一国君桥如先后侵齐、鲁,被鲁国叔孙得臣擒获。
“长狄”被逐出根据地长丘以后,被迫向东窜逃,一支“侵齐”,一支“伐鲁”。“伐鲁”的“长狄”,闻鲁大军来战,即向它处奔逃,鲁文公命大臣叔孙得臣率军追击,并生获桥如。
三、齐惠公二年(前607年),长狄桥如之弟荣如被齐获杀,其弟简如被卫人所获。
经过宋、齐、鲁三国的连续讨伐,“长狄”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公元前607年,走投无路的“长狄”在其国君荣如的带领下,再次进入齐国。齐惠公闻讯派王子城父攻之。荣如被齐军虏杀。
四、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长狄”桥如又一弟焚如被晋所获。
荣如被杀后,一部分部众溃逃到今山东省淄博市以北之地。大部分在国君简如率领下退入卫国境内。卫人乘机截杀,简如被俘。余众由简如兄焚如逃入赤狄潞氏。《左传·文公十一年》说:“晋之灭潞也,获桥如之弟焚如。” 晋灭潞氏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可见,灭潞氏获长狄焚如,是“长狄”灭亡后一部分余众逃依赤狄潞氏。
至此,“长狄”彻底败亡,族人同化于中原华夏民族。
“长狄”部落在历史上终结消亡了。
那么,“长狄” 国君,如缘斯、侨如、荣如、简如、焚如被虏被杀后,他们的部民哪里去了呢?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我们可以从赤狄政权灭亡后被俘的赤狄人的去向,推断被俘的“长狄”人的命运。根据《左传》,赤狄的部民有两个去向:
1.相当数量的赤狄俘虏和部民被迫成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2.多数赤狄部民由今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今山西省长治地区)西迁至浍水流域一带,成为晋国统治下的部族奴隶或农奴。晋国统治阶级大量征发赤狄降民服军役,强迫他们在战场上为晋国效命。
不难看出,赤狄部民都被迫做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那么,完全可以推测,被宋鲁齐卫俘虏的“长狄”人,当也做了这些国家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其中一支焚如所率之长狄余民,于公元前594年,晋灭潞氏时被晋人所俘,当也做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
那些在战国晚期逃至山东省淄博市以北的垣台县境建“鄋瞒国”的“长狄”人,齐将田单曾攻打过他们,三月不克。秦统一后,在此置狄县。西汉仍之。至东汉改为临济县。这时他们大概已完全与当地的汉族人融合在一起了。东汉以后再也不见这部分“长狄”人有什么活动了。
(二)
再说说“防风氏”部民南逃的一支。这些部民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建立了“古防风国”,这在浙江诸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是史实:
《光绪杭州府志》:“余杭县有金鵞山……古防风氏封此”。
于潜县、德清县地方志均有“金鵞山,为防风氏国”。
《晋书·地理志》称:“武康,故防风氏国”。
“防风氏”部民到浙江是经过海路。史学家研究,当时海路很通畅。
“防风氏”部民到达浙江大地,那时的浙江这块大地上,温热、潮湿、多雨,平原地区一片泥沼湖泊,丘陵和山区是原始森林,瘴气弥漫,虎、豹、大象等野兽横行,年平均气温至少比现在高于2-3摄氏度。到良渚文化时期后,自然界气候转凉,气温降低,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湖泊沼泽面积缩小了,气候的变化更有利于农耕植物的栽培和生长,生存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良渚人创造了稻作农业、玉器制造业等,达到了东亚史前文明的颠峰。但到了良渚文化末期,自然界气候又发生了一次大变化,即地理学家称作“宇宙期”的自然灾害异常期的降临,中断了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直接导致良渚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消失。一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浙江这块大地的自然环境还不太适宜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发展。正如《史记》说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汉代初期,依然不如北方的中原地区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 公元1000年以后,我国的气候向以寒冷为主,浙江的气候才与现代差不多。从晋代以后,浙江大地才渐渐成为了鱼米之乡。
        写以上这一段,想说明“防风氏”的后裔能够在浙江大地上生存下来,也是多么的不易。“防风氏”的后裔,应该是良渚文化中、后期江浙大地上的一个地方部落,他们在共建江浙文明的漫长历程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并逐渐地融入了华夏民族。
        我以为,“防风氏”的后裔在先秦以前已基本上融入了华夏民族。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成了向越人或华夏其他民族的融合和同化。
什么根据?
根据就是孔子在《国语·鲁语下》里的那一段话。在这段话里,孔子只说:“防风氏”的后人“今为大人”“姓漆”。如此了解“防风氏”后人的孔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我们应该重视孔子在《国语·鲁语下》里的这段话,它具有古老性、权威性。这是因为:
1.古代文献中关于“防风氏”的资料稀缺,唯孔子的这段话最早、最葆真。
2.孔子是回答吴子使者的提问,说得很认真、很严肃,不是调侃。
3.孔子说“防风氏”,不是说“防风氏神话”。孔子曾告诫自己:“不语怪力乱神”。因此,“骨节专车”——“山东大汉”的骨架装满了一辆“小牛车”,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孔子身后几百年,把“防风氏”(长狄人)说成“龙首马耳”“身横九亩”“盖长百尺”,属于民间传说的夸张,这些与孔子都是无关的。
4.孔子是宋微子之后,即殷人之后,始祖是少昊。孔子是从宋国到鲁国的,孔子的曾祖父叫“防叔”,也以“防”为氏。如此看来,孔子可能是东夷人、甚至是防风氏的余脉。难怪孔子要花大力气来研究“防风氏”,成为了古代言“防风氏”的最大权威。
结语
   综上所述:
公元前594年,北迁的“防风氏”部落在历史上已经终结消亡。
南迁的“防风氏”部民在先秦以前就逐渐地融入了越人和华夏其他民族。
《姬姓汪氏》一世祖姬汪生于公元前573年。
肇姓始祖三世诵公生于公元前530年。
前594年(“防风氏”灭)与前573年(一世祖姬汪生),相隔21年。
要把这两者“连系”在一起,简直无从谈起。
   先辈清人汪琬说的极是:“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
“为正”者 —“姬姓汪氏”,为汪氏的正宗也。
(此文我在以前的资料上整理而成,是一家之言。持不同观点的本家,完全可以依从他说。)
都边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89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03
发表于 2015-1-26 1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都边君的精典论述,我们支系的族谱既为姫汪为正宗姓氏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53
QQ
发表于 2015-1-26 1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辈清人汪琬说的极是:“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34

帖子

8856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856
发表于 2015-1-26 11: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绝对大家,了不起的宏文。谢谢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783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1646
发表于 2015-1-26 1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震球教授帮助我们了解汪氏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389

帖子

15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5-1-26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有个幼稚的问题:日本人是不是姓“日”?韩国人是不是姓“韩”?美国人是不是姓美?德国人是不是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389

帖子

15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5-1-26 17: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很多书上有传说中的“龙”,这龙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很多书上记载有“神仙”,这些神仙谁见过吗?最好以证剧说话。那些学者、教授找到现实生活的是其它多源汪氏后裔,指出这些人今天生活在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湾、庄、屯),这些人也承认自己非颍川候后裔,问题不就解决了?把很简单的问题搞得那么复杂!难道是把问题搞得越复杂越显示自己有水平、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8

帖子

1490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90
发表于 2015-1-26 19: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大名人为什么就不能坦诚相处呢?就不能直接对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52

帖子

4223

积分

精灵王

有馀庆堂家谱的本家。望联系!1

积分
4223
QQ
发表于 2015-1-26 2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2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980
QQ
发表于 2015-1-27 09: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大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