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前辈所言极是!
吾祖世华公对于徽州的意义当可比赵佗之于百越,保境安民,以免生灵涂炭。
想起来影响汪氏家族的几件大的历史事件:元末明初朱元璋在鄂赣皖大战陈友谅,在江南大战张士诚。这两次大战战场恰好包括古徽州,引起百姓颠沛流离,远迁异地。现在湖北,河南,四川,安徽北部各地(可能还有山东等省)之汪氏大都与此两次战争有关。
湖北,河南,四川,安徽北部各地老一辈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这段可以追溯的历史 极是,各地七十世至七十五世的始迁祖,肯定都与朱元璋的连续征战有关,造成了明朝的徽汪全国大迁徙。 建议管理员将此主题帖移至《汪华文化研究会专栏》。 很有现实意义,大力支持。 再请管理员或总版主将本主题移送〖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专栏。谢谢! 资料珍贵,四十四、四十五世值得研究。 今天,我依据后来拜读的更早的清道光及同治年间的两套老谱,并结合新改版的网站页面,又对本主题帖作了一些重新编辑和修改。
在这次重编过程中,我将自己两年前整理编撰的《越国公年谱录》,与汪华文化研究会编印的《纪念文集》上刊载的清汪斌所撰的 《越国公年谱》作了仔细的比对,结果发现二者的各项基本内容完全一致。 今天,我再次将本主题帖与唐谱延袭而来的《越国公垂裕录》作了仔细比对,也再次体现了本文内容的完全一致。并再次
吸纳了《垂裕录》和古埂汪氏老谱中的有益且有效的内容,予以进一步补充,使之更加完整详实,更加合理可信。
再次建议管理员或总版主,将本主题帖移送至汪华文化研究会专栏!
回 23楼(baconwang) 的帖子
所言有理。我在《越国公汪华》中也多次提到汪华的忧虑。回 37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请问:哪里见到“唐谱延袭而来的《越国公垂裕录》”?(注重唐谱!)
考核《越国公垂裕录》的可信度,我认为应发动越国公后裔查出45代建等兄弟九人的出生年份,就能解决问题。
据我查《汪氏通宗世谱》中的《祁门汪氏宗谱》载:“爽公生于武德元年戊寅正月十八日辰时,卒于咸亨癸酉六月二十七日巳时享年56岁。我潜阳载:“生于武德元年戊寅正月十九日辰时,卒于永淳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巳时”。两者在卒年有差,其余皆相同或相近。故我认为越国公率八子进京之说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