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onwang
发表于 2007-4-20 16:50:46
公十九岁(公元604年),选据新安,纳勇结邦,且气势相当,揽得如具备
英雄气概的堂弟铁佛及天瑶等多从焉
铁佛公是堂弟还是亲弟?
汪兴吾
发表于 2007-4-21 00:00:56
是堂弟。
汪志林
发表于 2007-4-25 20:11:06
汪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baconwang
发表于 2007-5-6 22:29:08
很遗憾,《旧唐书》中无越国公之列传;而唐高祖和唐太宗本纪中,也鲜有提及,仅在《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二》中有如下记载:“歙州 隋新安郡。武德四年,平汪华,置歙州总管,管歙、睦、衢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新安郡……”
因此越国公在唐初可能处境相当艰难,尤其是唐太宗时期。
(1)唐高祖时,世华公还位居刺史,到太宗时期,首先就被罢了都督府,随后“诏授左卫白渠(陕西)府统军,居西京”,实际上相当于软禁在皇帝身旁,仅有虚衔而无实职。
(2)世华公9子均外调歙州以外任职,如:建公为朗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长子未袭越国公之爵位),璨公为霍王府参军,达公因公袭爵,爽公为歧王府法曹……。由此可见李唐皇帝对世华公汪氏家族并不放心。
(3)“太宗征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这一段在史书也无确切记载。如"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乙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旧唐书-本纪二:太宗》),世华公一直被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
虽然越国公在唐初政治上无所建树,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世华公也由此得免卷入各种政治风波之中,越国公及诸子均得善终,也使汪氏家族繁衍至今而不衰!。
汪胜忠
发表于 2007-5-6 23:36:27
楼上所言,让我大开悟.
汪先进
发表于 2007-5-7 09:12:04
是堂弟,还有汪天瑶,一文一武,但汪天瑶的记载我还没看到,汪天瑶是不是像张飞之类的人物?????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07-5-13 21:01:36
23楼的资料果然有份量。但华公非唐室之人,未掌核心权力,应是事实。唐史少颂贤臣,也是普遍现象。况且年代久远,战乱历至,现在能传世的唐室官史中,无颂华公篇也不足为奇了。更不必哀叹叫屈。
汪华的功德主叙有二:国处乱世独保六州安居乐业十数载功是其一,国趋平定奉籍归唐以促华厦江山一统功是其二。徽民千秋祭拜可证其一,后朝大帝数十追封以赞其二。
大唐盛世数百年终成历史,汪公大帝佑徽民千秋续祭。徽州的太阳永放光芒谁与比之?
baconwang
发表于 2007-5-15 10:43:20
九华前辈所言极是!
吾祖世华公对于徽州的意义当可比赵佗之于百越,保境安民,以免生灵涂炭。
想起来影响汪氏家族的几件大的历史事件:元末明初朱元璋在鄂赣皖大战陈友谅,在江南大战张士诚。这两次大战战场恰好包括古徽州,引起百姓颠沛流离,远迁异地。现在湖北,河南,四川,安徽北部各地(可能还有山东等省)之汪氏大都与此两次战争有关。
一粒凡尘
发表于 2007-5-15 19:46:46
23楼的资料果然有份量。但华公非唐室之人,未掌核心权力,应是事实。唐史少颂贤臣,
也是普遍现象。况且年代久远,战乱历至,现在能传世的唐室官史中,无颂华公篇也不足
为奇了。更不必哀叹叫屈。
汪华的功德主叙有二:国处乱世独保六州安居乐业十数载功是其一,国趋平定奉籍归唐以
.......
极是.九华公辛苦了.
hopeycasidy
发表于 2008-1-21 19:23:14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