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好礼,笃于宗亲
慷慨解囊为公益赈灾济困,救助鳏寡孤独,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富有以后,他们中有不少人,拿出钱财救济因水、旱等自然灾害受难的灾民,扶助鳏寡孤独,收养婴儿,乃至于修桥铺路,热心于社会的福利、公益事业。在当时看来,这些是“义行”、“善举”。在今天看来,不管是出于真诚的主动行为,还是封建政府命令下的被动行为,都是值得褒扬的。
早在南宋时代,当时政府人为掘开黄河堤岸,黄河夺取淮河入海口,淮水南压进入长江。淮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泄不畅,导致这一地区易涝易旱,水旱灾害频繁,百姓受苦受难。在水旱灾害发生时,徽籍盐商多能捐出银两、谷物、设立粥厂,救助灾民。据统计,从1671年(清康熙十年)起,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共捐银386万多两,钱4.6万串,谷近23万石,用于赈济扬郡各属、周边地区和全国一些省份的水旱灾荒,其数额是巨大的。这对于拯救灾民,安定社会秩序,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代扬州,与其他一些徽州盐商追求奢华的生活不同,盐商汪应庚是以“义行”众多闻名扬州及乡里的。清人阮元在《淮海英灵集》中说他“富而好礼,笃于宗亲”,并且列举了他的一系列义举善事。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他“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民国时徽州著名学者许承尧在其所著的《歙事闲谈》一书中说:汪应庚名不甚著,但好博施与,其行宜甚至超过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值得表彰。
1731年(清雍正九年),淮南海啸成灾,汪应庚煮粥糜于淮南伍佑、卞仓两盐场,救济灾民,前后共约三个月。此后,连续三年扬州水患,汪应庚都出钱出谷救济百姓。1738年(清乾隆三年),扬州府旱灾,扬州盐商共同商议,捐出银12.7166万两,其中汪应庚一人独捐4.731万两,设立八个粥厂,赈济灾民,前后达四个月之久。1742年(清乾隆七年),扬州府闹水灾,汪应庚又捐银六万两救济灾民。 我们汪家是祖上就是善人多! 汪氏应庚公之善举,应记入汪氏正史中. 明皇封义士汪仲诚
明朝宣宗宣德年间,汪献后裔在河南 获嘉县古杜村(今冯庄镇的古墙村)已是人丁兴旺,家业昌盛,堪称当地的殷实富户。时置1436年,正是明朝英宗继位,执掌朝政,因天不作美,灾荒连年发生。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古墙村汪氏仲诚公,暗自思量:国家在困难时还能施仁救民于水火之中,“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自己应该如何?我汪氏先祖,世世代代均为国家立下汉马功劳,成为国家之栋梁,我虽不能象先祖那样“障六州、献六州”,但我可以“不轻五谷,不私五谷”,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以了自己学先祖为国出力的愿望。遂把自己的想法说于母亲后,便得到大力的支持。全家人也齐声响应,决定急国家之所急,勇跃慷慨捐献小麦1010石①于朝廷,以一家之力帮助国家救灾赈饥。
汪氏仲诚公尊照老母亲:“捐粮要走自家路,住自家的店,喝自家的水,吃自家的饭”的意愿,立即写奏折上报官府,贴布告招聘人马。而后用自家的钱给沿途各驿站交纳过路费、住宿费、餐饮费等,把一切手续全部办理停当。遂之,浩浩荡荡的汪家捐粮队伍便整装进京。族人形容队伍之长时说:“队伍前边的已经进了北京,后边的还未动身。”由此可知当时的运粮队伍长达一千多里,因为当时的运输工具不象现在的火车、汽车,而是人力独轮小推车,一车也就能装1石粮食(二百斤),粮食是用布袋盛装的,一布袋装五斗(100斤),两布袋装一石,小独轮车上一边放一个,因路途远,一人拉一人推,中途可以替换。粮食在仓库里是存放在粮囤里,把粮食从粮囤里装到布袋里,再把布袋装上车,然后造册登记,贴上标记,这些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装好一辆车走一辆车,前后车距离就拉开了,队伍也就长了。现在古墙汪氏教育后代时,还经常站在村东头,眼望东北方向,指着依稀可辨的庄稼地说:“那又黄又低的庄稼,就是先祖义士仲诚公捐粮时所走的路” 。
汪氏仲诚公为国献麦,捐赈济饥,不为功名利禄,义满云天。仲诚此举动地惊天,英宗皇帝很受感动,于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日,专门颁发圣旨嘉奖仲诚公。圣旨中称:“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麦一千一十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联用嘉之。今特赐勅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欤哉。故勅。卒,崇祀忠义祠” 。此圣旨一直在汪氏祠堂悬挂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破四旧”而被毁。现古墙汪氏祠堂山门横匾上就写着“忠义流芳”四个金光大字,每年祠堂的对联上都写着“东晋一门双宰相,南唐九子九封侯”;“唐授国公绵世泽,明封义士振家声”;“能障六州能献六州尽心知命丕着圣贤德业,不轻五谷不私五谷捐赈济饥远追祖宗谟猷”。
注:①捐小麦数,明•万历32年(1640)《获嘉县志•卷七•人物•义民》记载的是“1010石”,而古墙村《汪氏族谱》上记载的却是“6020石”。两个数字记载不一,且悬殊太大。整理者认为了应以明朝万历32年的县志为准,但不论数字大小,事实却是真实的。 汪氏仲诚公为国献麦,捐赈济饥,不为功名利禄,义满云天。
唐授国公绵世泽,明封义士振家声
古墙汪永远的骄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