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辰《赠婺源汪氏》中的通谱是指哪一次通谱?
汪应辰留下了《赠婺源汪氏》一诗,诗曰:曾执干戈卫鲁邦,颍川家世愈芬芳.
扶疏技叶连江浙,煊赫或名冠魏唐。
卓荦高才当企及,青精一饭故宜偿。
获通谱系诚倾盖,昭穆从斯永不忘。
======================================
从目前推测来看,应该是62代,本网有谱说汪应辰是六七代,那明显是有错误的(知古1025-应辰1118=93年,却繁殖了八代?),另一谱说应辰是六十二代,似乎合理一些。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整理,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规律:就是在六二代和六十三一大批人的名字很有规律。
这里扯进一个公案:就是关于汪藻,从本网谱有写藻为六十四代、六十八代这些从年代上推算六十四还算比较合理,但是六十八就比较离奇了。我自己推测可能是谱的排列原因造成的,一支/房排毕另外一支的时候被后人误以为是父子了。(欧氏五世一表,67-62=5,巧合?)
还有关于六十八世汪藻的谱,也明显错误.强一定生于977年后,那么震1019-977却繁殖了7世
这么算,藻是61代,其侄应宗是62代,比较合理,虽然汪洋是皇帝赐名,也应该有点规律,不会乱来。
据说汪藻未曾考到道安祖,说是不愿意和汪应辰拉上关系,估计他们通谱之前是在61代,也似乎能说得过去,只不过是通谱于前,应辰生于后罢了。因为汪藻虽贵却是庶出,连房产都不要和父母都不能养,可谓心中疼极,因此对通谱持反对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许因为和藻的治学态度有关.
关于藻公为六十八代,可能是源出与朱熹的错误,"又二十一世",为什么要以44华公加算出震为65代而推藻为68代?大概是加57,前有31,后有57,而"又"跟在57后面,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加44,估计也只有这样合理一点.57+21=78,修者自己也不好意思吧?所以这里本身就是有一个疑问在里面.(后注:文正公序好象又出了一个版本,那么推藻为61代,当然出于对"又"的理解,也可以推藻为64世).藻谱载其十世祖为道融公,我想既然汪应辰和骛源通谱,所以他们应该有所凭证或者痕迹,所以我强拉了道安\道融为族兄弟.
=================
因为基于一些谱上的不合和结合人名的一些规律,纯粹为提供一个思路,希望不要引起误会。如果能考证、当为幸也;或是证伪亦无他害,故斗胆贴出。 佩服! menp9999本家看得很仔细阿,不过知古并非生于1025年,
57世源公生于847年前,而应辰生于1118
1118-847=271,271/10=27.1年,故应辰67世说的通。
根据目前所看到的各类资料,对于两宋汪氏名人的世系,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是:
一 建公系
66世汪叔詹汪思温等
67世汪若海汪若容汪大猷等
二 爽公系
65世汪伯彦汪介然等
66世汪澈等
67世汪应辰汪 勃等
68世汪文振汪逵汪 藻 汪 路等
三 俊公系
58世汪澥等
三 铁佛公系
68世汪雄图汪远猷等 我没有考到知古公,而是直接援引的,按照上面的说法更错了:
源847-敏977=150百岁生子?这里至少拉了几代,这么说应臣应该70多代了.
知古公哪里可考? 引用第3楼menp9999于2008-03-01 00:54发表的:
我没有考到知古公,而是直接援引的,按照上面的说法更错了:
源847-敏977=150百岁生子?这里至少拉了几代,这么说应臣应该70多代了.
知古公哪里可考?
请问本家你是如何考证得敏公977年的!!!
本家啊不要拿错误的资料来推断呀... 呵呵,我也是直接援引的.
1、关于资料的错误,确实如此,我也是这么以为.正是因为他那段资料已经是错误的,所以才认为应辰不是67代啊.
2、当然你以应辰为六十七代,合理且通,所以认为上面资料是错误的(敏和知古的),但是他们宋初人,且明确有记(盛世修谱,可信度应该高一点?),轻易否定,我不敢(因为我拿不出资料,岂敢妄言?).所以否定那谱的可信度,既然谱已经否定,所以否认应辰为67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未必完全如此,只不过可能性比较小而已)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考证应辰是六十七代?难道仅仅十世之间年代相合通就可定?或者你另外有其他谱可考证?除非你另有合理的谱来考证应辰为67代.(注:应辰为62代的谱本网也有,除了一些小的疑问,我看不出大疑问,而且记录的人比较多,其中义端宋史确有记载,所以才用了应辰为62代).
3、关于应辰,比藻小了四十左右,而且藻是谷的晚来子(侄子都比他大),俗话说,小房出长辈,按照藻68,应辰67,从常理上说不通.至少我觉得藻比应辰长辈(当然是基于藻和应辰之间存在宗家关系的情况下,如果无关那也很正常的).
4、出于文正公的序(有两个版本),藻有61\\64\\68世之说(61\\64是一个版本的解读,68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解读)很明显,68代于理不合(我已经有了解释). 精神可嘉 四八世仁恭生子三景荣景砦景瑞
四九世景砦字守己。生子二鲳鲢
五十世 鲢 字文弼。妣方氏,生子二陛行方 五一世陛 字行员。妣孔氏,生子二怀凤怀吉
五二世怀吉字汝功。妣萧氏,生子二大新大昂
五三世大新字世仁。妣洪氏。生子一孟孙
五四世孟孙赠中大夫。生子二逢辰逢年 五五世逢辰字应明。赠中大夫。妣劳氏,生子一正邦 五六世正邦字子正。赠少保。妣蒋氏,生子二昌龄茂龄 五七世昌龄字文年。太子少保。妣董氏,生子一惟立
五八世惟立任少保。妣吕氏、曹氏。生子一才贵 五九世 贡 生子一郊 六十世郊 生子二文冉静冉
六一世 文冉生子一应辰 六二世应辰初名洋,赐应辰,字圣锡。绍兴五年进士第一。生子一
逵 六三世 逵 进士,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生子三梦潮梦霞梦
圭 六四世 梦霞恩浦迪功郎。生子二发渐
六五世 发 字奉夫。儒学生。因木商至严之桐邑,赘杨君善之女,后迁杹树岭。生子二仁俊 六六世 仁 字汝政。由邑庠生荐授邹平县教谕,升华阳令,擢潮州通判。元末兵乱,始迁于新邑阆隖卜宅万罗山。为新邑阆隖汪氏始祖。生子一子承
六七世子承生子二为宝为珍
六八世为宝生子二大端大瑞
为珍生子一大山
六九世大端生子二缷冠缷凤
七十世缷冠生子一可祯 安庆太湖汪是黟县迁来的 谱上记载:六十世 知古 六一世大功,世居玉山小叶,子一:雄 六二世雄迁玉山岭东南坞,子一:辉; 六三世辉居小叶,子二:长亮,次贵; 六四世亮字子明,子二:长旺,次臻; 六五世臻字沅洗,子一:宣。 六六世宣,行十六,字光祖,子三:伦侨、醇、资深; 六七世资,字逢源,子三:(三点水旁加止字)、涓、洋; 六八世洋,御改名应辰,——配氏,封齐国夫人,子三:(?)、逵、笤; 六九世逵,字既潞,登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詹事以端明殿大学士致仕赠少师。子季良、季和。 七十世季良,开禧二年(1206)知平阳县政治宽恕。子愈 七一世愈,子二:谊、 七二世模(居上贯);模之子积翁, 七三世积翁之子瞻、炜; 七四世瞻之子:忠孙、名孙; 七五世忠孙子:廷敏;七六世廷敏子霖、需; 七七世需之子家丰, 七八世家丰之子日昌, 七九世日昌之子长兴、长发; 八十世长发之子泗, 八一世泗字文雅,配蒋氏,子一仑; 八二世仑字昆山,配张氏。子一虎; 八三世虎字北里,配许氏,子一显贵; 八四世 显贵,字松岩,明岁贡生,配毕氏,公妣俱葬黟县,子六:庭松、庭模、庭材、庭春、庭永、庭聂。 八五世 庭松,字定苏,号少泉,即始迁祖少泉公。 国泰永正,家兴隆文,贤良学士,世德宏勋,谦恭务达,礼义宣明,志翔广宇,睿启升平 六十世知古字押衙。仁宗天圣3年(1025)生。生子二子太子公(或说生子四:显、文、彰、郁,文生景辉。)
知及另提
六一世子太生子一辉
子公另提
文 另提
六二世 辉 生子二亮贵
六三世 亮 生子二班臻
六四世 臻 生子一迟
六五世 迟 生子四伦酉资深资涧
六六世资深生子三涓沚洋
资涧生子一应龙
六七世 洋 赐名应辰。端明殿学士,吏部尚书。生子一逵
六八世 逵 淳熙间吏部尚书。生子一愈
六九世 愈 朝奉郎。生子一谊
七十世 谊 将士郎。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