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岚山悲情与希冀
阳春四月,清明时节,古老的徽州大地到处铺满了金色的油菜花,空气中散发出的阵阵清香让如织的游客沉醉不已,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同胞的100多名汪氏后人不远千里奔赴多少次魂牵梦绕的千年故土,参加公祭44世祖越国公汪华陵墓的活动,憧憬——悲情——迷茫——希冀,种种复杂的情愫在宗亲的心头激荡,大家提建议,募资金,画蓝图,祝愿来年的清明让老祖宗的圣灵在天堂安息,庇护着我们所有的汪氏子孙平安健康,事业辉煌。在4日清晨,我们走出黄山火车站乘上的士问司机师傅“云岚山在哪里”,从他的否定回答中我就预感到了我们辉煌的老祖宗被后人一度称为“徽州的太阳”已经在黄山脚下陨落了。来之前,我在百度等几个网上搜索“云岚山在哪里”,都没有谁能回答我的疑问,通过多重链接,才大体知道如今的当地人已经不叫“云岚山”而叫“东山营”,“东山营”知道的也不多,再次搜索基本确定在歙县的桂林镇。写这一段话的用意是希望更多的汪氏后人以后能在网上搜索到他们的精神寄托的老祖宗越国公汪华陵墓在心中的定位。
4日上午的公祭活动现场来了大约200人,许多急切的宗亲踏着泥泞的山路想早日看到越国公的墓是个什么模样,除了一块2006年歙县政府新立的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外,周围是一片荒凉,在两座破瓦房的后面的一个不大的土堆,便是1400多年前叱咤皖浙赣三省六州、坐拥10万兵马、保境安民十年的东南诸侯“吴王”,在大唐朝兴起之初,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主动献地,力挺国家统一大业,后又勤勉敬业病死于任上,被唐太宗封为越国公。可是被当代徽学家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开辟徽州几百年繁荣奠基人的王墓已经沦为任人践踏的荒坟,在他骄傲的头上骑着13座大小杂姓坟冢,似乎都要来沾一沾王者的风水宝地,在几年前一位汪氏将军祭拜先祖赋诗一首“怎不叫人泪潸潸”,在3年以后的今日,仍然让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同胞目睹凄凉陡生悲情,震天的鞭炮似乎在呼唤着后人的觉醒,那无言的膜拜寄托了后人无尽的忏悔。
也许是祖宗的显灵,在公祭当日,多雨的清明没有下雨,前来祭拜的人群中有最多的一支来自两广的40人祭拜团,有来自台湾、香港的汪氏后裔,有坐了3天3夜火车转汽车的贵州安顺的宗亲,有昆明、大连、北京、浙江、江西、山东等10几个省和合肥、淮南、宣城及黄山当地的宗亲代表,尤其是黄山学院的徽学专家和歙县的县长、县委副书记参加清明公祭活动,为这次不仅是家族内的祭奠,更是发展弘扬越国公汪华文化,缅怀古徽州奠基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化盛事增色。
在下午举行的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教授、地方政府领导和各地宗亲畅所欲言,对汪华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计划11月份将举办徽学与越国公汪华文化国际研讨会,编辑出版汪氏相关的资料书籍,而对于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迁移那山中的13座坟茔、修建通往陵墓道路的现实问题更加令人关注而且急切,毕竟作为越国公汪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的具象衰败必然抑制其精神文化的弘扬。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已经予以了高度重视,汪华文化研究会、各路宗亲,尤其是广东的几位宗亲当场表示,将大力捐助给予支持,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拿出规划,尽早实施,希望来年的清明公祭不再带着遗憾而归! 在下午举行的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教授、地方政府领导和各地宗亲畅所欲言,对汪华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计划11月份将举办徽学与越国公汪华文化国际研讨会,编辑出版汪氏相关的资料书籍,而对于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迁移那山中的13座坟茔、修建通往陵墓道路的现实问题更加令人关注而且急切,毕竟作为越国公汪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的具象衰败必然抑制其精神文化的弘扬。
很好。支持!!
我在当天的会上说:少谈规划,多做实事。
文化更重要在于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文化的根。
汪华文化的载体就汪华公的墓、汪华公及汪氏宗亲的祠堂以及汪家的家谱。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一天、一年可以做好的,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迁移那山中的13座坟茔、修建通往陵墓道路等。
现在很多人以规划的理由来拒绝做简单的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规划我们祖先早已做好。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祖墓的地图是很完备的。我只要按此修复就可以了。
试问:现在的风水大师有谁能与过去的相比!!!??? 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已经予以了高度重视,汪华文化研究会、各路宗亲,尤其是广东的几位宗亲当场表示,将大力捐助给予支持,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拿出规划,尽早实施,希望来年的清明公祭不再带着遗憾而归!
是啊!希望尽快有好的结果出来
! 我在当天的会上说:少谈规划,多做实事。
文化更重要在于载体,没有载体就没有文化的根。
汪华文化的载体就汪华公的墓、汪华公及汪氏宗亲的祠堂以及汪家的家谱。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一天、一年可以做好的,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建、迁移那山中的13座坟茔、修建通往陵墓道路等。
现在很多人以规划的理由来拒绝做简单的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规划我们祖先早已做好。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祖墓的地图是很完备的。我只要按此修复就可以了。
支持 因为很多原因没有参加今年的清明祭祖,很遗憾不能和本家做个保护汪王墓的商务计划,今天想放在这里说说大致自己的想法:
可不可以通过认领的方式来实行保护文物的规划(当然是官助民为主),先是我们的汪华文化研究会申请,由本家具体实施保护措施,这样来年的清明祭祖就更好了,认领成功5年后再具体做下个5年的方案 “毕竟作为越国公汪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的具象衰败必然抑制其精神文化的弘扬。”
--------------------------------------------------------------------------------------------------------------
一针见血! 通过本家们多年的奔走相告,呼吁支持,修复王墓的愿望正在朝着有利有序的方面发展。但在实现这一过程中,必将还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大家还得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 还有一些思考和建议,等等过一段时间整理出来,刚回来事情很多,谢谢关注 任何一种文化它都应该有一个载体,汪华墓的修复,应该说是汪化研究会研究当中一个不能抹去的事实,汪家的后代也不会在一个祖墓的修复上停止。在那天的座谈会上,有那么多的汪氏后裔表了态!大家行动起来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相信明年的清明,一个完整的汪华墓、一条整洁的墓道一定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更相信越国公的在天之灵会保佑大家平安、发财。 引用第8楼徽州女子于2009-04-09 15:03发表的:
任何一种文化它都应该有一个载体,汪华墓的修复,应该说是汪化研究会研究当中一个不能抹去的事实,汪家的后代也不会在一个祖墓的修复上停止。在那天的座谈会上,有那么多的汪氏后裔表了态!大家行动起来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相信明年的清明,一个完整的汪华墓、一条整洁的墓道一定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更相信越国公的在天之灵会保佑大家平安、发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