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路边水渠藏“牌坊”
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6月17日,在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的公路边,发现一段长约20米范围的水渠内,竟然完整地保存着一座明代贞节坊的大量构件。
这些构件大多为茶园石,体积庞大,上面镌有各种文字及图案。其中一块长约四米左右的巨石上,写有九个硕大的字:“旌表汪錡妻节妇李氏”,排列整齐,笔画清晰。另一块面积达半个多平方的石头上,刻有“圣旨”两字,字的两侧则是两幅左右对称的“龙飞凤舞”的图案,依然栩栩如生,而令人称奇的是:凤在上,龙在下。还有一块上有“甲午进士、癸巳举人”的字样。至于其他各种图案、花纹的石头有二十余块,现场还留下旗杆石等遗件。
笔者为此特意查阅了清朝道光年间的《休宁县志·坊表录》,上面有简要记载:“劲节维风,在石田,为汪錡妻”。具体年限不详,根据笔者的调查访问及向有关专家请教,汪錡为明朝早期石田人,为汪氏七十四世,从其风格来看,初步确定此坊应为明朝刻立的。
据现年82岁,原石田大队大队长吴顺才老人介绍,此坊原来就立在该村水口,为四柱三层冲天式结构,高约10米,气势磅礴,雕刻精美。此坊毁于1969年,当时大队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兴修水利设施,因缺少石头,将此坊一夜之间拆毁。他亲自负责了水渠的全部建造,所幸的是所有构件均在原地,并没有造成流失。
现任石田村村委会主任毕金树表示,此牌坊藏在水渠中实在可惜,凭现有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修复,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适当的技术和资金资助,以便在原址上重新恢复,再现徽州乡村的亮丽景观。(汪红兴) 汪錡的世系情况:
七十二世
松寿,云龙公子。字正心,仕元为四川绍庆路儒学教授。著渊源录家训文集行世(《汪氏渊源录》和《姚江诗集》现仍存世)。葬金竹塘。配朱氏。子四,度、序、庶、廓。
七十三世
度,松寿公长子。
序,松寿公次子。
庶,松寿公三子。
廓,松寿公四子。字之极,号极清,仕元为四川提举。生于大德11年(公元1307年)丁未岁,葬金堘下松林。配朱氏。生四子,分居金堘、石田8门。
七十四世
箎,廓公长子。字徯(后)和,居上屋一门。
靖,廓公次子。字徯(后)安,居中屋一门及希圣、树德、登云三门。以父名极清代父从军,故又名清。明太祖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靖从丁普郎三十五人诈降友谅为内应,夜举火中外夹攻,火中犹作战,爨状因焚死。太祖念此举实建大定之基,授万户录,忠赠盱眙子,祀江西余干瑞洪镇康郎山。葬二十七都冷水干。子,远。
錡,廓公三子。字徯(后)武,居下屋一门及金堘中村一门。妣李氏,旌“劲节维风”,生子三,让、守、隐。葬金竹。
响,廓公四子。字徯(后)声,居金堘下村神坛一门。葬黄泥山。
七十五世
让,字钦礼,錡长子,葬方腰坞。生子四。
守,字钦志,錡次子。生子一。
隐,字钦高,錡三子,葬平干。生子二。
汪让,字钦礼,石田人。七岁失父,能哀慕母命,鸠工弗得,负荆请笞,长哀母节,力请旌,年八十一,梦神告贼发塚,奔视,贼觉走恸几绝。因庐墓侧病,将革始舆归,先是尝夜行,有猛兽当户,手探之,温如诘,朝迹其处,已啮犬去矣。里中五谷神为厉,让檄而灭之。汪循为作铁汉传,既卒,邑令张题曰:生事尽力,则母节表扬,死事尽忠,则神明感格。曾孙濂孝如让,父早丧,母程氏,欲以死殉,濂衣不解带,伺母二年,得不死,邑令曾额其堂曰:追褒仁孝。 所以,石田村的礼门、高门皆为汪錡之后,对修复此坊,应尽力而为。 这是很难得的古迹,既然发现就要保护好,时机成熟发掘恢复...... 期待当地政府及本家有所作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