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安徽视窗讯 6月17日,在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的公路边,发现一段长约20米范围的水渠内,竟然完整地保存着一座明代贞节坊的大量构件。
这些构件大多为茶园石,体积庞大,上面镌有各种文字及图案。其中一块长约四米左右的巨石上,写有九个硕大的字:“旌表汪錡妻节妇李氏”,排列整齐,笔画清晰。另一块面积达半个多平方的石头上,刻有“圣旨”两字,字的两侧则是两幅左右对称的“龙飞凤舞”的图案,依然栩栩如生,而令人称奇的是:凤在上,龙在下。还有一块上有“甲午进士、癸巳举人”的字样。至于其他各种图案、花纹的石头有二十余块,现场还留下旗杆石等遗件。
笔者为此特意查阅了清朝道光年间的《休宁县志·坊表录》,上面有简要记载:“劲节维风,在石田,为汪錡妻”。具体年限不详,根据笔者的调查访问及向有关专家请教,汪錡为明朝早期石田人,为汪氏七十四世,从其风格来看,初步确定此坊应为明朝刻立的。
据现年82岁,原石田大队大队长吴顺才老人介绍,此坊原来就立在该村水口,为四柱三层冲天式结构,高约10米,气势磅礴,雕刻精美。此坊毁于1969年,当时大队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兴修水利设施,因缺少石头,将此坊一夜之间拆毁。他亲自负责了水渠的全部建造,所幸的是所有构件均在原地,并没有造成流失。
现任石田村村委会主任毕金树表示,此牌坊藏在水渠中实在可惜,凭现有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修复,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适当的技术和资金资助,以便在原址上重新恢复,再现徽州乡村的亮丽景观。(汪红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