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遵安徽布政使司 磨勘粘签改正凡例
重遵安徽布政使司磨勘粘签改正凡例一例禁谱书不得引用古昔帝王。我汪所据诸旧谱,得姓以前渊源悉载也,兹遵饬彻去。谨述自颍川以来,载其因名著姓,因源及委,程子所谓不忘其本者是。
一自著姓四十四传至世华公、铁佛公,为我族发源近祖,十姓九汪胥录此也,距今千余年迄。蒙历代荣封,例不应载,但本二公以后考其次数亦只四十余代,脉脉相承,枝连干,叶连枝,毫非以梅附杏,而且松楸在目,霜露关情,高曾一体,未便删除。
一敬避圣祖仁皇帝圣讳,上一字写元字,下一字写煜字;世宗宪皇帝圣讳,上一字写允字,下一字写正字;今上御名,上一字写宏字,下一字写历字。
一新旧传记,字句违碍,有遵全删者,有遵节删者,有古昔帝王敕赐及古笔不敢涂乙者,阙之而已,其称辞、命名、僭妄,一切遵签删去,不敢存之简端。
一奉宪 饬四十年各派所领之谱,共计若干,查照遵签,一律更正,距今四载,功令煌煌。顾有未经齐集遵行者,玑既惫甚,且迟之又久,今固不敢不遵限详销矣。其自兹以前之尚仍旧刻者,责有归以后之奉宪签裁者。永为定本,不得以异同滋议。
摘录自清.汪玑《汪氏统宗世谱》
古人修谱也真不容易,没有交通工具,全凭两条腿奔波在徽州的崇山峻岭之中;没有通讯设备,所有信息的交换,都只能经过长途跋涉后而面对面地进行。也正因为缺乏沟通,以至引起某些误会,造成隔阂,甚而构成诉讼,对薄公堂。在清. 汪玑《遵饬改正通谱后序》中就提及了婺北有族人构讼一事。这还不算,还有官府横加干涉,种种禁谕,种种限制,弄得修谱人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读了这篇《重遵安徽布政使司磨勘粘签改正凡例》,才算初步体会到封建社会宗法制的厉害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