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跪求
大廷惟加庆永世必昌隆只记得在旌德县城大西门有我们的汪家宗祠,现改为旌德二中,家谱遗失 旌德西岭脚下汪 《汪氏通宗世谱》里旌德的谱不少了,可以找找。。《汪氏通宗世谱》导读索引(亮翁编制)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9424 我们不是新建那一 谢谢大风本家,怎么看不了 三晖堂:大廷惟加庆 永世必昌隆
笃晖堂(与歙县三晖堂同属旌德义门分支):
乾隆四十八年孙邨雍睦堂刊订旌德《义门汪氏校正世谱》以七十七代起: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惟加庆,永世必昌隆 旌德的《义门汪氏》是四十四世 汪华第八子 汪俊的后代
俊公次子汪处方自绩溪登源迁歙县黄墩(篁墩),处方玄孙汪旻之长子汪广(五十一世)于五代后期为避乱携幼子汪渐由歙县篁墩迁新建。据《义门汪氏世谱》记载“广公避乱之新建时,渐时穉弱,载在擔以行,故号擔来公,及长,善於生殖,孳蓄成群,艺植弥望,一时丰于赀,而田畴改闢,殷殷称富盛。”
汪渐有一子,四孙(名令蔡、令昭、令规、令郢,分居下、东、西、陈四庄,以启四派,尊汪渐为迁旌德新建始祖),曾孙十一,玄孙三十有八……。至宋真宗时已经有田近万亩,食口千三百馀人,十世同居(注1)的大户。经地方政府上报朝廷后,宋真宗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旌以“义门”二字(注2)。汪渐之曾孙 文政、文谅携土特产上京进贡谢恩,宋真宗高兴,又赐赏金, 汪文谅不受赏金要求换赐经书。“以赐金输国子监,易书以归,建监书阁贮焉”,并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建义学于东山,延名士教子孙,以至“四方英才皆来受教”。受其影响,捐款输田办学兴教,在旌德蔚然成风。清代中叶县人因商致富,兴建学馆更多。
至乾隆36年编纂《世谱》时,“义门汪氏”子孙已繁衍108派,分居旌德各村镇。 生活在旌德的汪氏族人,太平天国战乱前,“义门”这一支系人口最多。据《世谱》记载“自乾隆丁卯(1747年)以后续丁凡四万一千三百有奇”。此外,还有汪华长子汪建的后裔,发及不同时期迁入的其他支系。 谢谢本家 请问旌德县城西门祠堂现旌德二中属于哪一支? 旌德汪:你的问题,很难回答,三言两语讲不清楚。
我查了五年多,才查清楚。我们家上代是孙村的。请你先认真看看我的帖子,初步了解旌德的情况,和150多年前那场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的惨状,就不难理解了。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8769
你现在在什么地方? 据我了解,有的本家回旌德,也没有找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