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1 09:20:34

回 15楼(汪瑞刚) 的帖子

附:临清市建置沿革

第一节地理位置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5°27′至116°02′、北纬36°39′至36°55′。东邻高唐、茌平,南接聊城、冠县,西隔卫运河与河北省临西县相望,北与夏津毗连。东从康盛庄乡大油坊村,西至烟店乡魏厂村直线距离46.73公里。南从魏湾乡辛道庄,北至松林镇中梁庄25.28公里。面积957平方公里。
第二节建置沿革
  西汉初,始建清渊县,先隶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属冀州阳平郡。
  十六国后赵,于建平元年(330)改清渊置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临清县名始于此,后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渊县西地域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为相州阳平郡)。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临清县,属清河郡。十年后析临清西部置沙丘县,隋大业二年(606)废沙丘入临清。隋大业八年(612),临清、清渊均隶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析境西置沙丘县,唐贞观元年(627)再废沙丘入临清,废清水县为镇入冠氏县(今冠县),北境析入临清。唐大历七年(772)析临清南部置永济县,宋熙宁五年(1072)废为镇复归临清。临清、沙丘初隶毛州。后州废,临清、永济又隶瀛州、贝州。五代时期,临清先后隶属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
  北宋政和元年(1111)临清、清平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临清属大名府路恩州,清平为大名府路大名府辖。元至顺元年(1330)临清属中书省濮州。
  明洪武二年(1369)临清属山东省布政使司东昌府。弘治二年(1489)临清升为州,辖馆陶、邱县,属东昌府。
  清顺治元年(1644)临清州不领县,隶山东省东昌府。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临清升为直隶州,隶属山东省,辖武城、夏津、邱县。
  民国元年(1912)临清降为县,属山东省济西道。民国3年(1914)改属东临道。民国15年(1926)隶属德临道。民国17年(1928)废道制后,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25年(1936)省下设专员公署,临清属山东省第四专署,专署机关驻临清。
  民国27年(1938)中国共产党在临清西北部十八村(今威县境)一带,建立临清县战委会。次年,在修子?成立临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民国31年(1942)由临清县的第二、第三区和馆陶县的第二、第三区组建卫东县。1945年9月临清解放后,县、市分设,隶冀南行署第一专署。1946年3月,卫东县撤销。1948年5月临清市升为专级市。翌年3月复降为县级市。
  建国后,临清仍县、市分治,隶属河北省邯郸专署。1949年11月改市为镇(县级)。1952年11月划归山东省德州专署,12月改属聊城专署。1954年改镇为市。1956年清平县撤销,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划入临清县。1958年县、市合并,置临清市,隶属聊城专署。1963年撤市复临清县。1964年将卫运河以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吕寨、老官寨5个区划出,置临西县隶属河北省。馆陶县在卫运河以东的潘庄、八岔路两区划入临清县。1983年撤县复市。1984年全市建14个乡、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即杨桥乡、朱庄乡、唐园乡、烟店乡、路庄乡、康盛庄乡、肖寨乡、金郝庄乡、老赵庄乡、魏湾乡、石槽乡、戴湾乡、尚店乡、大辛庄乡;潘庄镇、刘垓子镇、胡里庄镇、康庄镇、松林镇;新华路街道办事处、青年路街道办事处、先锋路街道办事处。
建置沿革表一(西汉至清)
  
┌───┬──────┬────┬─────┬─────┬───────────┬──────────┐
│朝代 │历史纪年  │公元  │建置   │治所   │隶属         │附注        │
├───┼──────┼────┼─────┼─────┼───────────┼──────────┤
│西汉 │高祖年间 │前206-前195│清渊县  │清阳城  │巨鹿郡、魏郡     │          │
├───┼──────┼────┼─────┼─────┼───────────┼──────────┤
│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清渊县  │清阳县  │冀州阳平郡      │          │
├───┼──────┼────┼─────┼─────┼───────────┼──────────┤
│西晋 │咸宁中   │275-279 │清渊县  │清阳城  │司州阳平郡      │          │
├───┼──────┼────┼─────┼─────┼───────────┼──────────┤
│后赵 │建平元年  │330   │临清县  │     │司州建兴郡      │          │
├───┼──────┼────┼─────┼─────┼───────────┼──────────┤
│北魏 │太和    │497   │清渊县  │清阳城  │司州阳平郡      │          │
│   │二十一年  │    ├─────┼─────┤           │          │
│   │      │    │临清县  │仓集镇  │           │          │
├───┼──────┼────┼─────┴─────┼───────────┼──────────┤
│北齐 │      │清渊县 │清水堡        │司州阳平郡      │          │
├───┼──────┼────┼─────┬─────┼───────────┼──────────┤
│隋  │开皇元年  │581   │清渊县  │清水堡  │清河郡        │析临清西境置    │
│   ├──────┼────┼─────┼─────┤           │          │
│   │开皇六年  │586   │临清县  │仓集镇  │           │          │
│   ├──────┼────┼─────┼─────┤           ├──────────┤
│   │开皇十六年 │596   │沙丘县  │     │           │废沙丘入临清    │
│   ├──────┼────┼─────┼─────┤           │          │
│   │大业二年  │606   │临清县  │仓集镇  │           │          │
├───┼──────┼────┼─────┼─────┼───────────┼──────────┤
│唐  │武德元年  │618   │临清县  │仓集镇  │毛州         │          │
│   ├──────┼────┼─────┼─────┤           ├──────────┤
│   │武德四年  │621   │沙丘县  │     │           │析临清西境置    │
│   ├──────┼────┼─────┼─────┼───────────┼──────────┤
│   │贞观元年  │627   │临清县  │仓集镇  │瀛州、贝州      │废沙丘入临清    │
│   ├──────┼────┼─────┼─────┼───────────┼──────────┤
│   │大历七年  │772   │永济县  │张桥店  │魏州、贝州、清河郡  │1072年废县为镇入临清│
├───┼──────┼────┼─────┼─────┼───────────┼──────────┤
│五代 │开平元年  │907   │临清县  │仓集镇  │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          │
├───┼──────┼────┼─────┼─────┼───────────┼──────────┤
│北宋 │建隆元年  │960   │临清县  │仓集镇  │河北东路大名府    │          │
├───┼──────┼────┼─────┼─────┼───────────┼──────────┤
│金  │天会五年  │1127  │临清县  │曹仁镇  │大名府路恩州     │          │
├───┼──────┼────┼─────┼─────┼───────────┼──────────┤
│元  │至元二十一年│1284  │临清县  │曹仁镇  │大都路濮州中书省濮州 │          │
├───┼──────┼────┼─────┼─────┼───────────┼──────────┤
│明  │洪武元年  │1368  │临清县  │曹仁镇  │中书省东昌府     │          │
│   ├──────┼────┼─────┼─────┼───────────┼──────────┤
│清  │洪武二年  │1369  │临清县  │中州纸马巷│           │今城址       │
│   ├──────┼────┼─────┼─────┼───────────┼──────────┤
│   │弘治二年  │1489  │临清州  │砖城   │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领馆陶、邱县    │
│   ├──────┼────┼─────┼─────┼───────────┼──────────┤
│   │顺治元年  │1644  │临清州  │砖城   │           │不领县       │
│   ├──────┼────┼─────┼─────┼───────────┼──────────┤
│   │乾隆四十一年│1776  │临清直隶州│砖城   │山东省        │领武城、夏津、邱县 │
└───┴──────┴────┴─────┴─────┴───────────┴──────────┘
建置沿革表二(1912--1990)
  
┌──┬────┬───┬─────┬────────────────┬───────────┐
│朝代│历史纪年│公元 │建置   │隶属              │附注         │
├──┼────┼───┼─────┼────────────────┼───────────┤
│中 │民国元年│1912 │临    │山东省济西道          │           │
│华 ├────┼───┤清    ├────────────────┼───────────┤
│民 │2年   │1913 │县    │山东省东临道          │驻临清        │
│国 ├────┼───┤     ├────────────────┤           │
│  │15年  │1926 │     │山东省德临道          │           │
│  ├────┼───┤     ├────────────────┼───────────┤
│  │17年  │1928 │     │山东省政府           │废道制        │
│  ├────┼───┤     ├────────────────┤驻临清        │
│  │25年  │1936 │     │山东省第四专署         │           │
│  ├────┼───┤     ├────────────────┼───────────┤
│  │27年至 │1938- │     │冀南区鲁西北行政委员会     │           │
│  │33年  │1944 │     │鲁西区第三专署冀南第四专署等  │           │
│  ├────┼───┼─────┼────────────────┼───────────┤
│  │34年  │1945 │临清县  │冀鲁豫第四专署、冀南行署第一专署│8月31日        │
│  │    │   ├─────┼────────────────┤临清城解放      │
│  │35年  │1946 │临清市  │冀南办事处、冀南行署第一专署  │           │
│  │    │   ├─────┼────────────────┼───────────┤
│  │    │   │临清市  │冀南行署第一专署        │           │
│  │    │   │临清县  │                │           │
│  ├────┼───┼─────┼────────────────┼───────────┤
│  │37年  │1948 │临清县  │冀南行署第一专署        │           │
│  │38年  │1949 ├─────┼────────────────┼───────────┤
│  │    │   │临清市  │冀南行署            │专级市        │
│  │    │   ├─────┼────────────────┼───────────┤
│  │    │   │临清县  │河北省邯郸专署         │县级市(镇)11月改市为镇│
│  │    │   ├─────┤                │           │
│  │    │   │临清市、镇│                │           │
├──┼────┼───┼─────┼────────────────┼───────────┤
│中 │    │1949 │临清县  │河北省邯郸专署         │           │
│华 │    │   ├─────┤                │           │
│人 │    │   │临清镇  │                │           │
│民 │    ├───┼─────┼────────────────┼───────────┤
│共 │    │1952 │临清县  │山东省德州专署、聊城专署    │           │
│和 │    │   │临清镇  │                │           │
│国 │    ├───┼─────┼────────────────┼───────────┤
│  │    │1954 │临清县  │聊城专署            │6月镇改市       │
│  │    │   │临清市  │                │           │
│  │    ├───┼─────┼────────────────┼───────────┤
│  │    │1956 │临清县  │聊城专署            │废清         │
│  │    │   │临清市  │                │平县入临清县     │
│  │    ├───┼─────┤                ├───────────┤
│  │    │1958 │临清市  │                │12月县并入市     │
│  │    │   │临清县  │                │           │
│  │    ├───┼─────┤                ├───────────┤
│  │    │1963 │临清县  │                │撤市复县       │
│  │    ├───┼─────┤                ├───────────┤
│  │    │1964 │临清县  │                │析卫运河西部署临西县 │
│  │    ├───┼─────┼────────────────┼───────────┤
│  │    │1967 │临清县  │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           │
│  │    ├───┼─────┼────────────────┤           │
│  │    │1978 │临清县  │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           │
│  │    ├───┼─────┼────────────────┼───────────┤
│  │    │1983 │临清县  │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0月撤县复市     │
│  │    ├───┼─────┼────────────────┼───────────┤
│  │    │1990 │临清市  │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           │
└──┴────┴───┴─────┴────────────────┴───────────┘
第三节其他建置
  临清市境内,在历史上还曾有厝县、信乡县、甘陵县、贝丘县、清河国(郡、县)、清阳县、清平县、卫东县、永智县等建置。
  一、厝县:秦(前221-前207)置,隶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境。西汉时迁治于今临清城东北,属冀州清河郡。东汉改为甘陵县,三国魏更名清河县,治所仍在今临清境内。
  二、贝丘县: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大辛庄乡近古村西(有遗址可考)。东汉改隶冀州清河国。三国魏属清河郡,西晋属清河国,北魏属相州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改贝丘为清平县,移治于今戴湾乡水城屯。贝丘县公元2年置,公元596年废,置存约594年。
  三、清河国(郡、县):东汉时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县境迁入临清境内,同甘陵县治。三国魏时复置清河郡,治所与清河县同,在今临清城北部。西晋为清河国,并置清河县,县隶属于国。十六国时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县同置,县隶属于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县迁治于今河北清河县境。清河国(郡、县)在今临清境内置存约472年。
  四、信乡县: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北部,置存时间不长。
  五、甘陵县:东汉时由厝县改置,属冀州清河国,治所在厝县旧治,与清河国同,在今临清城东北,置存时间不长即废。
  六、清阳县:隋置,隶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东北,原清河郡(县)旧治,唐代迁治于今河北清河县境,仍为清阳县。
  七、清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改贝丘县置清平县,属清河郡,治所在今戴湾乡水城屯,唐属河北道博州。宋元丰四年(1081),徙治明灵寨(今高唐县旧城镇)。属河北东路博州,金属大名府,元属中书省德州,明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清属山东省东昌府。民国时期,先后属山东省济西道、东临道、德临道。1928年废道制后直属山东省政府,1936年属山东省第四专署。1939年将县署迁至康庄,1956年撤销清平县。
  治所遗址分别为:水城屯、清平镇(今属高唐县)、康庄。清平县公元596年置,1956年废,置存1360年。
  八、卫东县:1942年11月建。因地处卫河以东而得名。次年9月,在今路庄乡杨坟村成立卫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冀南第四专署、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县政府先驻杨坟,后迁杨二庄、蒋店、唐园等村。1946年3月卫东县撤销,辖区归还旧属。
  九、永智县:1946年8月,为纪念1943年10月在陈官营战斗中牺牲的肖永智烈士,改清平县为永智县。1948年秋撤销永智县,恢复清平县。
  十、清泉县
  清泉县名称,源于正史《晋书》、《北齐书》、《隋书》,编修者分别为房玄龄、李百药、长孙无忌。临清旧州、县志均沿用此说。历代地理学家、史学家多次进行校正,提出了“避渊说”。唐人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对清泉县校注为“‘泉’地理志作‘渊’唐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晋书》之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改”。清朝史地学家对清泉县校正较多,如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载:“考元和志,隋志渊作泉乃唐避讳,隋县(注:清渊县)未改名。”顾祖禹著的方志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
  由此可见,临清历史上未置过清泉县,只因唐人“避讳”,才将清渊县写成清泉县而已。
附:清渊县考略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阳城(今河北省馆陶县路桥乡清阳城村)。先隶冀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隶阳平郡,西晋咸宁年间(275~280)改属司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县为临清县,后省。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清渊县,仍属司州阳平郡;同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北齐时,清渊县治改徙清水堡。隋开皇元年(581),清渊县改属清河郡。唐时,清渊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1 09:40:37

回 15楼(汪瑞刚) 的帖子

请看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fid=202&tid=21943&u=103768

汪瑞刚 发表于 2012-9-1 14:04:20

回 18楼(临清汪氏) 的帖子

老祖汪宗龙,爷爷是合字,父辈是祥字辈,我辈是瑞字。同你讲的:宗、及、其、培有出入,有可能不同属一支。

汪寿杰 发表于 2012-9-1 14:28:52

    汪墨连,明丞相汪广洋第十九世孙,颍川汪氏第九十三世,祖籍地为河北省馆陶县东枣科村(1965年3月13日,划归今山东省临清市。)1940年左右外迁北平。1980年整理的临清史志资料有专门记载,属于地方富户,严格说,是一位汪家的绅士。日本人占领临清后,多次催要粮饷,引起地下党的不满,无奈满门外迁。据村民回忆,外出时约50岁,同出三兄弟,其中一人饿死,后回葬祖籍地,其余两兄弟及后人,均落户北平。
    1942年,忠勤堂续修族谱,没有收录该信息;1992年,形势明朗,谱载兄弟三人,但其后代没有联系上。
    汪墨连,约生于1890年。
    仅供参考!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1 14:58:25

回 22楼(汪瑞刚) 的帖子

寻亲技巧

一、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
    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二、三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大,寻亲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忘记了老家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大。
二、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者
 查迁出族人一代祖或二、三代祖的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亲之用。
三、无家谱,无碑记的
   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的如祖居地名、村庄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
四、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外迁族为改变贫穷面貌易改名,改名一般用同音字或同意字,也有与其它家族成员或字辈及地名相关联的字意,要釆取字意分析法去判断。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1 15:15:12

回 22楼(汪瑞刚) 的帖子

23楼的信息来自墨武、墨连、墨仲家族院中人的回忆。

汪瑞刚 发表于 2012-9-1 17:15:18

回 24楼(临清汪氏) 的帖子

感谢临清汪氏的指点,我会同本家大哥商议在做定度。

汪瑞刚 发表于 2012-9-1 17:19:22

回 23楼(汪寿杰) 的帖子

感谢汪寿杰的帖子,我部族汪氏已经在北京5代有余,看了您的指导肯定了我部族不是墨武、墨连、墨仲后裔。

汪宏计 发表于 2012-9-2 11:01:07

回 23楼(汪寿杰) 的帖子

消息不可靠,据悉可能是五十年代三兄弟外迁北平,再无音信。

汪宏计 发表于 2012-9-2 11:10:48

回 25楼(临清汪氏) 的帖子

此信息可信度不准确呀。请您到本村走访落实。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寻迁往满州里、北平、及东北方向的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