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2 12:22:59

回 26楼(汪瑞刚) 的帖子

外迁字辈一般改变的较多,望你多收集家族信息。如祖上的传说、故土风情、迁徙传说、祖先名讳、迁出的始祖、老家的祖传、周围的村庄名、周围的老建筑物记忆、院中近支的名讳等信息等以便核对,查找。 组织老年长者搞个回忆录,尽量收集全面些。这样无论你的祖根在何地都是寻根的缘由与证据。双方核对相符是有力的佐证。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2 12:38:24

回 29楼(汪宏计) 的帖子

抽时间我一定会去枣科组织相关人员开个座谈会作详细了解的。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2 16:40:22

馆陶县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秦属东郡。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三国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将阳平郡治迁入馆陶城。北魏、北齐、北周仍属阳平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阳平郡置屯州馆陶县遂属之。隋开皇被子废阳平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县城迁于北馆陶,改属魏州,次年魏州改属武阳郡,仍辖馆陶县。唐初属魏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屯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屯州,馆陶归故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仍辖馆陶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复为魏州馆陶县仍属之。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馆陶县曾改名永济,不久又复为馆陶县。宋建隆四年(公元962年)修永济渠于馆陶县分置永济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并入馆陶县属大名府。金代因之。元代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三年三月(公元1370年)废县,不久即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隶临清州。清属东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治,馆陶县改属济西道。三年(公元1914年)济西道更名东临道,又属东临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成立馆陶县抗日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建国后,属邯郸专区,1952年10月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1953年又属聊城专区。1955年3月县城由北馆陶迁至南馆陶,1958年12月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年7月恢复馆陶建制,1965年1月以卫河为界,河东划给山东省冠县、临清二县,河西仍称馆陶县,但改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1994年地市合并,馆陶县归属邯郸市管辖。

汪瑞刚 发表于 2012-9-2 16:50:12

回 29楼(汪宏计) 的帖子

谢谢本家!此信息已确认不是。我们是清中期迁入北京的。再次感谢。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2-9-2 17:17:26

回 33楼(汪瑞刚) 的帖子

清中期迁入北京的应有十几代人了。无论何时寻根要牢记30楼给你的回复的内容与建议。天下汪氏一家亲,欢迎来山东做客。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寻迁往满州里、北平、及东北方向的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