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林 发表于 2013-10-31 13:37:51

安挂远祖像有风俗,还是多以本土习俗为主,其他的都只是可以参考。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3-10-31 19:23:22

引用第10楼汪志林于2013-10-31 13:37发表的:
安挂远祖像有风俗,还是多以本土习俗为主,其他的都只是可以参考。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灵活运用,只要达到有名,有利,有节即可。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3-10-31 22:51:00

      祠堂与“庙”是不同的。“庙”本有多种类的,有“佛庙”、“神庙”、“祖庙”。但凡是庙,其内必供某某立体塑像,一般不可以只供画像,还要常奉香火。现在大家常见的是“佛庙”,供奉的是“佛像”。
      地方众姓公立的“关公庙”、“汪王庙”等可谓“神庙”,供奉的是某某单一的“地方神”的原形人物塑像。而宗族公立的“汪王庙”即为“祖庙”,供奉的是以汪华为核心的列位代表性祖宗塑像,还有更多祖宗牌位。
      祠堂内可挂列位代表性祖宗画像,应供奉有全部列祖的牌位,甚至还有分支始迁祖的“容子”。

汪传海 发表于 2013-11-1 09:34:38

潜口金紫祠就是典型的祠,庙合一,又称汪公庙,里面供奉的是金紫始祖叔敖公的像,并没有塑像。

汪传海 发表于 2013-11-1 09:50:43

龛座中间供汪氏先祖汪叔敖像,左昭右穆供历代先祖牌位。

汪传海 发表于 2013-11-1 13:15:04

见议应为建议

西溪人 发表于 2013-11-2 09:03:18

明朝以前是不允许建祠堂的,当时为了纪念祖先,都是采用做庙堂的说法,所以说明代以前所说的庙,除包括庙本身的含义外,同时也指的是祠堂,並非是祠庙合一,仅供参考。

西溪人 发表于 2013-11-2 09:16:15

周礼一书中有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庶人祭于寝。
庶人指的是民间百姓。天子 诸侯之祖庙为宗庙,而士大夫以下称家庙,即后世之祠堂。

汪传海 发表于 2013-11-2 10:07:53

从翼峰塔沿205国道向北走100余米,折而向西,便到了誉满徽州的金紫祠。据碑文记载,金紫祠是汪族八十一世祖汪一诚承父兄之志(其父“文显”,兄“一中”),捐地千步,捐银三千两,加上汪士明捐银三百两,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奠基修建。该祠于1601年竣工,1666年和1936年两次大修。祠前有一座四脚石坊,上有汪文显题写的“金紫祠”三个醒目大字。四脚石坊的两边各有一座两柱石坊。由四脚石坊北进,有“三源桥”横跨矩池(按古代规矩设计的矩形池塘)。越桥过一段石板路进入棂门,经甬道到戟门。戟门上方挂有“汪氏家庙”匾额,门外两边置石狮一对。戟门前檐下还有三块直匾。进入戟门后,甬道两边天井里,各有一个四角亭,亭内分别由赑屃驮着两块大石碑。抵议阖,上有“越国世家”匾额,匾额背面有左钟右鼓悬吊。经甬道登露台抵大堂,大堂内挂有10多块匾额,还有董其昌书写的对联和3个龙亭(亭内有圣旨)。由大堂经两边回廊或中间驰道及寝殿,龛座中间供汪氏先祖汪叔敖像,左昭右穆供历代先祖牌位。自棂门至龛座面积为3810平方米。祠的后面有一幢上下两间的“汪公殿”,内挂“保障六州”横匾。此乃纪念汪氏四十四世祖汪华在隋末动乱中,为保障杭、睦、歙、宣、饶、婺六州立下大功而建。

固始汪德进 发表于 2013-11-2 11:51:05

回 18楼(汪传海) 的帖子

精典简介拜读了,要有图象则更好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征求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