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nywjg
发表于 2006-12-25 10:40:08
<p> 徽学研究专家叶业恩教授说 “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把他名列徽州伟人之首,一是因为他是公元一世纪的人,二是因为他是一个对于徽州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徽州,如将汪华的有关遗存作为系列景点加以开发,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创举,一方面可以慰籍新老徽州人的徽州情结,另一方面有关汪华的人文景观可以进一步促进徽州旅游业的发展,单是汪华后裔的怀祖之旅将是一支颇俱规模的大军。 </p><p /><p>这里把汪华说成是“公元一世纪的人”,我估计是发帖者失误发错的。提醒一下改过来就是了。应是公元七世纪的人,(严格说是跨世纪的:公元六、七世纪的人)。</p>
hnnywjg
发表于 2006-12-25 10:53:59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地方政府都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我们先祖的墓地进行</span><span class=\"tpccontent1\"><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Verdana; mso-hansi-font-family: Verdana; mso-ansi-font-size: 10.5pt\">保护和恢复,我们为此感到欣慰,愿先祖在青山绿水中长眠!</span></span><span class=\"tpccontent1\"><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nsi-font-size: 10.5pt\"><p /></span></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作为汪氏子孙,我想我们都应该是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多出主意想办法。</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 /></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span></p>
汪老六
发表于 2006-12-25 15:40:10
我坚决支持!!!
汪兴吾
发表于 2006-12-25 18:32:58
<p> 真正的徽州文化叫得最响的时候,或者说徽州文化形成的高峰时期是明.清时期,即晋.徽商高度发达的时期.而我们的老祖宗生活的唐朝初期,文化中心在长安(现在的西安).正是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扩散时期.那时的徽州地区还处于不发达的荒蛮时代.所以要尊重历史,不能因为是我们的先人就歪曲.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更不要闹出他是一世纪的人这样的笑话来.与大家共勉! </p><p><font size=\"2\">本家的说法有待商榷:</font></p><p><font size=\"2\">1、说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是叶显恩教授,不是“我们”。我们不过是宣传汪华,希望恢复徽州的一处重要古迹,并没有“歪曲、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font></p><p><font size=\"2\">2、叶显恩说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当然也有他的道理:一是“古”。正如本家所言,汪华生活的时期徽州还是蛮荒时代,还没有“文明”的曙光,这时出了一个汪华这样的人物——隋末自立为王,唐初为皇帝近臣,不是“伟人”是什么?一个地区自盘古至如今能出几个?二是汪华为徽州作出的贡献。在全国腥风血雨的动荡时代,汪华统治下的徽州人民安居乐业,大唐定鼎后汪华又顺应形势及时归顺,保全了一郡人民的生命财产,在徽州比这更“伟大”的贡献还有几个?三是汪华在徽州的深入人心。自唐以至民国,汪华成了徽州最权威的地方神,一直受全徽州人民的祭拜,除了汪华的行祠和汪氏宗祠,遍布徽州的社屋都有祭拜汪华的习俗(可参拙作《徽州的太阳——汪华》</font><a href=\"read.php?tid=806&page=1&toread=1\"><font size=\"2\">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806&page=1&toread=1</font></a><font size=\"2\">)。每一个徽州人都知道的古人徽州又有几个?每一个徽州人都祭典他、都求其保佑的古人(神)又有几个?我认为叶教授说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是从以上几点出发的。如根据本家的观点,古徽州是比不出“第一伟人”的:朱熹在徽州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的官职太小了,他的走红也是死后;古徽州的状元可能没当上宰相或国王,更没有朱熹的思想;古徽州的宰相可能没考上状元,从知识水平上又算不上第一<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所以叶教授是从某个“角度”说汪华“第一”的。</span></span></font></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font size=\"2\">3、不能因为落后就不产生伟人。黄帝时代比现在多落后,黄帝不照样当了伟人吗?按本家的说法,清中叶以降,伟人只能产生在西方了,中国不照样产生了一大批伟人吗?</font></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font size=\"2\">4、将“七世纪”写成“一世纪”可能属笔误。</font></span></span></p>
大风
发表于 2006-12-25 20:05:28
<p> 这也不是否定我们汪姓人在创造徽州文化中的历史作用.可以这样说徽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是我们汪姓人,因为古徽州有十人九汪之说,汪姓人绝对是主力,但这要与汪华本人分开,毕竟离他有几百年了.后来人们尊其为汪王,甚至大帝,主要是他是汪姓人的祖先,在徽州曾是威震一方的霸主(任六州刺史),历史地位较高,且大多数汪姓人都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 </p><p /><p /><p>---是啊,没有汪华,古徽州哪有十姓九汪。。。</p><p /><p>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p><p>家树本家可再仔细思量圣人这话的意味。。。</p>
祝明
发表于 2006-12-25 21:08:39
汪先进的几点建议(转贴)
本支系明朝万历年间第七十六世祖汪如源之长子汪金荣移民来此,历经十七代,从未与祖籍之人联系过,这种思根之心是你们所不能体会的。为了使天下汪氏方便认祖,使其万流归宗,让我汪氏光耀中华,特作以下建议以鉴之,不妥之处见谅。
1,建总祠堂
在越国公墓地附近或文和公墓地附近再或其它方便的地方修建总祠堂(其功能相当于博物馆、总堂。。。。。。。。),其修建费用为会费。
2,设总支
设汪氏总堂机构,办公地点就在总堂,选负责人,建全机构,明确分工(人员可选离休人员,这样的人比较清闲)。负责人的选择必须是思想良好、热爱宗族事业(千万不能贪污会费)、出于自愿。
3,收集资料
(1)收集汪氏各支家谱。
A,但要严格把关,以防鱼目混珠。(比如我贵州遵义一支汪氏家谱,,系网络未有之前就有之,并有手抄老版本为据。现已寄陕西科技大学汪如鋐考证)
B,收集前要有具体的要求,我建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略谱,既第一世到该支转折点的单传祖先名字(如我支江西起籍是七十六世汪如源,那只要七十六个名字就够了);另一部分为详谱,既该支系起籍后的所有族人(如我支汪如源长子汪金荣后所有族人)。
(2)将收集的支谱保存总堂,并进行分门列类整理。在以后如有可能,编总谱给各分支传阅。
(3)收集相关的汪氏文献、史料、文物、图片等于总堂。
4,建通讯录
各支找一个固定的联络人,建总支通讯录并分发各支;各支也可建自己的分支通讯录。联络人的职责是让本支与总堂保持联系
5,收取会费
各支推选族长(不一定就是联络人。当然,我们这支已经有族长了),每年在各支收取会费缴总堂。会费的用途为修总堂、办公经费等。会费的收取可采用能者多出、贫者少出、不定金额的方式。
6,定期聚会
每年约定时间在总堂聚会,各支选派代表,其活动内容为祭祖、汇报各支情况。。。。。。。。。
7,重新修订排行,从100代开始,按新排行改名
8,其它
在以上各步未启动前,可先设简陋机构启动各步
黔北布衣汪先进
汪志林
发表于 2006-12-26 13:40:04
支持先进本家意见!
青青竹叶下
发表于 2006-12-26 18:49:20
感动,感谢!
汪相涵
发表于 2006-12-26 22:59:31
汪荣翔
发表于 2006-12-26 23:52:48
支持,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