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兴吾 发表于 2006-4-15 18:29:16

桐城、枞阳、青阳诸派(道安支下大畈派)

五六世 道安 字成泰。唐大中元年(847)丁卯刺史于德海,以补充衙前兵马司
                  差充婺源镇都虞侯,总戎婺源,因家焉。为婺源始祖。年三十七卒,葬
                  婺源五口山。像赞载:宋追封平阳王。娶吴氏,葬山松前溪下坞。娶吴
                  氏,生子三 源 濆 洤(或名“淦”。银青光禄大夫。早卒。)道安公治
                  第名大田。
五七世   濆   字清叟。唐僖宗乾符元年(874)王仙芝反于濮州,乾符二年
               (875)黄巢反于冤句,郡邑骚然。乾符五年戊戌(878)二月,王仙芝
               死,黄巢统领全军,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其后数月,数十万
               众分路大举南下,渡淮河,过长江,饶、信、宣等州先后陷,所在自为守
               备。时公年方十五,挥刃而起,曰:“好男儿当为国杀贼,以俘献天子,安
               可坐视生民涂炭!”广明元年庚子(880),巢军又陷宣、睦,入歙攻略。
               时天子幸蜀,诏令不通,汪武以司空镇婺源,奇公才略,命其将汪本、汪
               适,戴虎、吴与权皆属焉。公与汪本等激励士卒,戮力战守,境内以安。中
               和四年甲辰(884),补衙前都虞侯,充三浯镇将。光启三年丁未
               (887),差守婺源,都镇改左横卫都尉。汪武条上其事状,授团练讨击
               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教太子洗马宾客,勋至
               上柱国。昭宗景福二年癸丑(893)夏,鄱寇大至,公战于御铜埠,死之,
               年三十岁。葬所居宅第大田。人思之,立祠报祭,以御史居台端,故称端公
               祠,后人“延僧焚修,遂成大田寺(佛寺)”。娶黄氏。生子四中参中
               元中立   中高
五八世中元始迁婺源大畈。字彦立。少有大志,遭世衰乱,隐居不仕,寿终
                  于家,葬大畈后村山下。娶黄氏,葬休宁岭南下坦。生子四韶石
                  京敬逢大畈汪氏奉道安公为始祖,立祠感恩院,“肖公像于感恩之
                  祠”,元至正壬辰(十二年,1352年)兵变,感恩院灾,子孙筹划立祠里
                  中,明初于“里社之东偏买地鼎新祠宇,岁时率族人祭奠其中。
                  注:中元公八传有汪大文者,南宋末自大畈渡江徙太湖,卜居邑北之蓝
                  田,蓝田谱尊为太湖始迁祖。
五九世敬逢字符礼。葬休宁岭南蓝田。娶曹氏。生子四延祚延贵延年
                      延之
六十世延之字寿卿。宋太祖开宝八年乙亥(975)生,真宗乾兴元年壬戌
                      (1022)卒,年四十八岁,葬葬里之高路上坞。娶黄氏。生子四惟
                      厚惟瞻惟庆惟谨
六一世惟厚字德甫。宋太宗淳化五年甲午六月初三日生,宋神宗熙宁二年己
                      酉九月初十日卒。智识超卓,好礼通儒,积善乐施,能以德化,遂成
                      礼义之乡,远近慕之。葬本里浯村畲田坑水口。娶洪氏,生子二元
                      风元瑞继娶俞氏,真宗景德四年丁未十月初七日辰时生,神宗熙
                      宁六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酉时卒。生子一汝平偕葬吴村。
                惟瞻迁畲田。生子一元龙
六二世元凤字伯翔。性孝悌,自处俭素,周恤乡族。宋仁宗天圣七年己巳十一
                      月十四日巳时生,哲宗元祐四年己巳十二月二十日卒,葬休宁隐陀。
                      配江妣,仁宗天圣八年庚午九月十八日寅时生,徽宗崇宁二年癸未三
                      月二十七日巳时卒。娶江氏,生子八绍绒绰缺纬绘
                      纬丝绒出祧元龙。有女名九姑,剖肝辽母,时称孝女。
            元龙承桃元凤次子绒(一说生子绒)

六三世绒   字子强,一字明德,号青山居士。居鳙溪大畈。治《春秋》。娶
               朱氏,生子三敦礼敦旦敦诗
六四世敦诗与父世治《春秋》。生子三璨琰璋
六五世   琰   迁鄱阳瓦屑坝。兄弟仍居婺源大畈。生子二程处十二
六六世十二又名泗泽,字潮清。宣和七年生。娶洪氏生子一士元
六七世士元字廷槐。绍兴十五年生。娶赵氏。生子一十四
六八世十四又名古虚,字照明。孝宗隆兴元年生。娶张氏。生子二淳三淳五
六九世淳三又名熹,娶江氏。生子二进一进二
                淳五字季甫。生子六清一清二清三清四清五清六
七十世进—娶李氏。生子二大一大四
                进二一名季贤,字与齐。嘉泰三年生。生子三大二大三大五
                清一生子三延祖应祖承祖
                清二迁淮管头。
                清四迁无为北门。
                清五迁南素寺。
                清六迁老林铺。
七一世大一迁桐白莲涧。
                大四迁桐黄柏岭陈冲。
                大二一名福田,字佈金。嘉定十七年甲申生。娶曹氏,生子四
                        寿一寿二寿三寿四
                大三迁枞阳。
                大五生子五隆乙隆二隆三隆四隆五
                延祖生子—闻一
七二世寿一一名永和。生子—童一
                寿二一名永年。生子—念一
                寿三一名耆年。字硕德。生子二念二念四
                寿四一名永庆。生子二成一念五
                隆乙桐城屯阳派始祖。
                闻一生子一泉一
七三世童一娶华塘程宝。随子迁六百丈(今枞阳汤沟镇陈洲与铜陵交界处)。
                      生子二苍龙乌龙或说生子四:庙荣、庙龙、苍龙、乌龙。
                念一居东流县,后迁桐西水围 (今属青草镇三会村) 。
                念二一名博文。生子二满柱觉渊或曰生子四:青龙、
                      白龙、满柱、觉渊。
                念四居池紫严铺,后迁桐将军庙(白兔湖边,今属双港镇)。
                成一翰林学士。生子三道生道兴道爰
                念五居马岭。
                泉一生子二庙荣庙龙
七四世苍龙复迁桐蛇冲(今属挂镇镇)。
                乌龙居六百丈。
                青龙迁青阳五溪。
                白龙
                满柱迁桐西倒流河(明清时倒流河保,今属双港镇张家嘴)。
                觉渊迁桐西觉林寺(明清时觉林寺保,今属双港镇封门塥)。
                道生迁桐缪家山。
                道兴迁桐西云天(云天畈保,今属青草镇中楼村)。
                道爰迁桐江家嘴(今属陶冲镇)。
                庙荣迁桐西高林山(明清时高林铺保,今属双港镇上坂村)始祖。
                庙龙迁桐西三安畈(明清时三安铺保,今属青草镇三畈村)始祖。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6-4-15 18:49:45

以上比较清楚了,居桐以后情况如何?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6-4-15 18:50:13

以上比较清楚了,居桐以后情况如何?

汪礼宝 发表于 2006-4-15 19:19:26

兴吾兄弟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十二乃六十五世祖,六十四世琰公是六十三世绒公幼子,敦诗是琰的四哥,你这样一排,无疑将敦诗与琰兄弟俩错了辈不知是你的谱出错,还是人为出错,总之总有一个是错的.从六十世祖后,所有的祖宗辈分都相应晚了一世.望纠正一下.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6-4-15 19:37:16

我觉得也是错了.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06-4-15 20:16:53

七十一世秋一公长子(童一)出继寿一公为嗣.
因为秋一与寿一肯定是本家兄弟关系了.

汪兴吾 发表于 2006-4-15 20:21:03

<P>引用第3楼wanglibao于2006-04-15 19:19发表的“”: 兴吾兄弟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十二乃六十五世祖,六十四世琰公是六十三世绒公幼子,敦诗是琰的四哥,你这样一排,无疑将敦诗与琰兄弟俩错了辈不知是你的谱出错,还是人为出错,总之总有一个是错的&#46;从六十世祖后,所有的祖宗辈分都相应晚了一世&#46;望纠正一下&#46; </P>
<P>            这是考证许多谱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你看到的谱甚至不止你看到的谱出现了错误。比如有些谱载:云龙生子绒、或,或生敦诗、琰、璋。有些谱就提出了质疑:人名有叫或的吗?至于你所说敦诗是琰的“四哥”这类的谱我到目前还未见过。后来,我发现诸多家谱的记载是云龙生敦礼、敦旦、敦诗,个别谱将敦旦写成敦主;敦诗生璨、琰、璋;琰生程处、十二。这从敦诗的弟兄所生之子也可得到印证:敦礼生隆、旌、璞,少数谱将旌写成旗;敦旦生璇、旆、玠。敦诗弟兄三人的子女取名皆为单字,大都为“王”字旁。</P>
<P>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错误,我想还是有历史原因的。元末明初,潘阳湖一带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谱牒能保存完好者鲜,迁到新居地后,大多于8-10代才修谱,这时是清初,康雍乾盛世,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提倡民间修谱。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修谱蔚然成风。有谱者起手不难,无谱者另起炉灶。后来还要追本穷源。无谱怎么办?找上代所传的近房抄谱,近房也无谱,再找远房抄,实在找不到,便把别人的谱拿来对照,有与始迁祖名字相近者便挂靠之。这样一来,凡汪姓都成了汪华的后代,汪华弟兄、汪华以前的分支好象一夜之间都绝了后。汪姓是这样,全国各姓都是这样,都成了某一名人的后代,最终都成了“炎”、“黄”子孙。与炎黄同时的许多人呢?他们都没有后代吗?扯远了。再说到抄谱,既然是抄,就不免出现错误,我们只能多参考各家家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合理之说。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汪氏家谱修得更完美、真实。</P>

hnnywjg 发表于 2006-4-15 20:21:57

请兴吾本家再核实一下。

hnnywjg 发表于 2006-4-15 20:28:03

兴吾本家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但当几个谱相互不一样时,应当很好的权衡后再做决定。


共同协商,一定要慎重。

汪兴吾 发表于 2006-4-15 21:48:03

桐城三安汪氏原修派行: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
望第五次修谱没联系上的本宗发帖联系。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枞阳、青阳诸派(道安支下大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