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dmin

【注意】新进宗亲报到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2

回帖

28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28
发表于 2008-7-26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是甘肃陇西的,是雪山乡陆家沟村的,现在好像不叫雪山乡了,给划到蔡子镇了,我现在常住青海西宁,父母年轻时候就来青海了,据我所知,我老家的村子里大部分都是汪姓,并且附近许多村子里都是汪姓居多,不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汪世显得后人啊,而且彰县里我们那里很近,翻过角头山就到了!!

5

主题

67

回帖

1060

积分

认证会员

家和万事兴

积分
1060
QQ
发表于 2008-7-28 2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宗親好, 我很高興加入汪氏宗親网,按照貴州汪氏一族,本人字軰應該是“希”,祖宗碑文上,我的名字是汪希哲,早年父親遷居雲南昆明,在那裏誕下本人,現定居在寧波,我沒有QQ,只有MSN,我們這裏的人都隻用這個,歡迎大家聯繫,waubrey@hotmail.com

5

主题

67

回帖

1060

积分

认证会员

家和万事兴

积分
1060
QQ
发表于 2008-7-28 22: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祖脈源自汪公華第八子俊之後人燦公也,燦公當年屯守貴州安順(亦稱普定)繁衍出數枝族人,其中一枝移居至貴州丁旗堡,丁旗始祖汪公國泰乃本枝發源。本人雖從未在祖地居住,但是仍要認祖歸宗。近來正研究汪氏宗譜,敬請各位宗親協助。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73
QQ
发表于 2008-7-29 2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46楼waubrey于2008-07-28 22:43发表的  :
我祖脈源自汪公華第八子俊之後人燦公也,燦公當年屯守貴州安順(亦稱普定)繁衍出數枝族人,其中一枝移居至貴州丁旗堡,丁旗始祖汪公國泰乃本枝發源。本人雖從未在祖地居住,但是仍要認祖歸宗。近來正研究汪氏宗譜,敬請各位宗親協助。

欢迎本家老先生..

有关资料可查询下面版区:

贵州安顺屯堡
http://www.iwangs.com/bbs/thread.php?fid=101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5

主题

222

回帖

341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11
发表于 2008-7-31 1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终于进了门槛了,感到好亲切。明裕会长要我学上网,尽管我现在还不太熟练,但我相信能行。我的邮箱是hsrbwym.邮箱名是sina.com.敬请各位本家给我发信件.

0

主题

7

回帖

104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04
QQ
发表于 2008-7-31 2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5

主题

67

回帖

1060

积分

认证会员

家和万事兴

积分
1060
QQ
发表于 2008-8-1 13: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難能可貴!

76

主题

577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5725
QQ
发表于 2008-8-3 1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风先生为我认证为会员

大风先生:
    您好!我是安庆太湖县的汪树芬,我们已经通过电话了,非常感谢您为我认证。在今年的五月份,我就在网上填表申请入会,可能是对程序不了解或者是电脑业务不熟悉的原故吧,所以常常感到很纳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好了,可以在宗亲网上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们太湖县有26支汪姓,大多数是在元末明初时期迁徙到太湖的,也有少数几支是在近代移民到太湖的,相互之间都不合修,各修各的谱。在民国九年(1920年)有15支汪姓修过一次《汪氏会谱》,但因各种原因,最后没有统一执行派字。时隔88年之后,现逢盛世,大家要求续修《汪氏会谱》。我们几个即将退休的科级班干部和已经退休的两位老同志,响应族人的呼声,决定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担子,为族人做点事情。我们每人收2元会费,倡导族人捐助,每100人发一套谱;100元可以买一套谱;捐助200元的赠送一套谱,并在谱上记录名字;捐助300元以上的赠送一套谱,在谱上记录名字 ,并参加谱成庆典。汪姓族人的热情很高,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我们是从今年2月份正式开始修工作,现在已进行了70%左右。从总的说来,工作是顺利的,进展是比较快的。但是现在遇到了难题,其中有一支汪姓叫大文公支,按会谱的记载,大文公是78代,是中元公第8代璞公的后裔;按他们的支谱记载,大文公是璞公的儿子,第66代。两种说法,相差12代。若按78代计算,每代有22年左右,到现在应该有100代;若按66代计算,每代有38.12年,不太合一般发展规律。为了弄清这件事,不至于搞错,常务理事会派我和汪家顺先生一起出去考证。我们先到上海图书馆足足查了两天,上海图书馆的汪氏家谱很多,但没有我们要的东西。我们只好去请教桐城的汪兴吾,枞阳的汪礼宝,九华山的汪长富等先生,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原计划继续前行,到黄山去拜访你们,但在九华山汪家顺先生接到家里电话,93岁的老母亲去世,不得不返回太湖。所以我感到很遗撼,只有等今后有机会时再去拜访您,当面请教。委托大风先生帮我们查证一下上面说的这个情况,如有消息,请告诉我们。谢谢!最后祝大风先生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汪树芬

76

主题

577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5725
QQ
发表于 2008-8-3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根在太湖.家在陕西的汪氏族人的一封信

汪鑫先生:你好,从贴子上看,知道你是陕西安康的。我是安徽省太湖县人大的汪树芬,前不久,我们太湖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一行8人去陕西联络从太湖迁往陕西的家庭,结果收效甚微。我们写了一封信,请你有机会转告或者宣传一下。谢谢!

                          给根在太湖、家在陕西汪氏族人的一封信

各位宗家:
    你们好!
    我们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的常务理事会成员,肩负家乡宗族父老的重托,怀着激动和火热的心情,于7月14起程,将历时一周,来到陕西寻找本家,想和你们一起叙叙宗族亲情。
    你们和我们的祖先都是元末明初(600多年前),从江西婺源、浮梁,安徽黟县、歙县、休宁等地(原徽州),经过鄱阳湖瓦屑坝渡口上船由水路迁入太湖县的,其中有少泉公、贵三公、继生公、胜六公、福一福二公、胜一公、、真福公、孟夫公、翼夫公、贵谦公、大义公、普相公、祖二、祖三、秉公、大文公、元公、海丰公、有达公、茂六公、元魁公、亚魁公、荣一公、平漳公等24支汪姓,。我们的祖先迁到太湖县后,饱经沧桑,历尽艰辛,为我们开创了千秋基业,使我汪姓世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经查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陕、豫、鄂三省边境地区,由于战乱持续百年之久,那里人口大减,田园荒芜,清朝政府在此地“设官无民”,“地阔无耕”。中国南方人口稠密,且持续反清,为巩固政权,清朝政府实行南民北移政策,发布了强迁令。从清朝顺治到乾隆年间,各姓居民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被强行迁往三省交界处定居。那时先辈们“千里移民,卜无归期,啼嚎别祖,状不忍见”。各位宗家,这既是你们的祖先迁陕的历史背景,也是你们的祖先为何迁陕的真实原因,为了缅怀迁陕的先辈,我们将把这段迁陕辛酸史记入续修的《汪氏会谱》,为我们汪姓后人留下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各位宗家,我们同宗共祖,一脉相承,,虽分别三百余年,两地族人却来往不断,情深义重。早年,各支曾共修过宗谱。翻开家谱,我们同气连枝,我们的先辈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15支汪姓后裔发起共修过会谱。为了完成先辈的遗愿,统一使用派字,促进汪姓的和谐发展,今年,我们太湖的24支汪姓决定共同续修《汪氏全谱》。根据考证,太湖汪姓的共同祖先是第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的后裔第五十四世祖浚公分支的。
    值续修《汪氏会谱》之际,各支系纷纷倡议,委托我们赴陕走访家庭。我们来陕虽不能一一看望,但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汪氏家族源自颖川,本在徽州,我们同是越国公的裔孙!我们虽相隔千里,但隔不断我们的宗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汪氏家族的血液,每个人的细胞里都有汪氏家族的基因!我们来陕带着老家亲人的祝福,衷心祝愿你们生活幸福,永远康宁!我们赴陕带着老家亲人的嘱托,热切地期盼你们常回家看看,共叙家族之亲情。
    各位宗家,我们热忱地欢迎你们到太湖寻根问祖。

                                            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
                                                  二00八年七月十四日
附: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成员联系电话号码
    姓    名    手    机        宅    电
    汪  彪    13033165249          4268643
        汪家顺    13083176272          4357034
        汪贤伟    13505562285          4168575
        汪树芬    15855560306          4164571
        汪学恒    13865195989          4182969
        汪声华    15955619229          4161841
        汪献国    13905567555          4161888
        汪长瑞    13956515549          4544068
汪树芬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73
QQ
发表于 2008-8-3 22: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感谢大风先生为我认证为会员

引用第1051楼thwsf4571于2008-08-03 11:41发表的 感谢大风先生为我认证为会员 :
大风先生:
    您好!我是安庆太湖县的汪树芬,我们已经通过电话了,非常感谢您为我认证。在今年的五月份,我就在网上填表申请入会,可能是对程序不了解或者是电脑业务不熟悉的原故吧,所以常常感到很纳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好了,可以在宗亲网上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们太湖县有26支汪姓,大多数是在元末明初时期迁徙到太湖的,也有少数几支是在近代移民到太湖的,相互之间都不合修,各修各的谱。在民国九年(1920年)有15支汪姓修过一次《汪氏会谱》,但因各种原因,最后没有统一执行派字。时隔88年之后,现逢盛世,大家要求续修《汪氏会谱》。我们几个即将退休的科级班干部和已经退休的两位老同志,响应族人的呼声,决定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担子,为族人做点事情。我们每人收2元会费,倡导族人捐助,每100人发一套谱;100元可以买一套谱;捐助200元的赠送一套谱,并在谱上记录名字;捐助300元以上的赠送一套谱,在谱上记录名字 ,并参加谱成庆典。汪姓族人的热情很高,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我们是从今年2月份正式开始修工作,现在已进行了70%左右。从总的说来,工作是顺利的,进展是比较快的。但是现在遇到了难题,其中有一支汪姓叫大文公支,按会谱的记载,大文公是78代,是中元公第8代璞公的后裔;按他们的支谱记载,大文公是璞公的儿子,第66代。两种说法,相差12代。若按78代计算,每代有22年左右,到现在应该有100代;若按66代计算,每代有38.12年,不太合一般发展规律。为了弄清这件事,不至于搞错,常务理事会派我和汪家顺先生一起出去考证。我们先到上海图书馆足足查了两天,上海图书馆的汪氏家谱很多,但没有我们要的东西。我们只好去请教桐城的汪兴吾,枞阳的汪礼宝,九华山的汪长富等先生,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原计划继续前行,到黄山去拜访你们,但在九华山汪家顺先生接到家里电话,93岁的老母亲去世,不得不返回太湖。所以我感到很遗撼,只有等今后有机会时再去拜访您,当面请教。委托大风先生帮我们查证一下上面说的这个情况,如有消息,请告诉我们。谢谢!最后祝大风先生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太湖的本家们的精神让人感动,期待太湖宗亲在会谱同时,也能持续开展本支系和与全国各地宗亲联谊活动。。

一起努力。。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