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8-3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根在太湖.家在陕西的汪氏族人的一封信
汪鑫先生:你好,从贴子上看,知道你是陕西安康的。我是安徽省太湖县人大的汪树芬,前不久,我们太湖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一行8人去陕西联络从太湖迁往陕西的家庭,结果收效甚微。我们写了一封信,请你有机会转告或者宣传一下。谢谢!
给根在太湖、家在陕西汪氏族人的一封信
各位宗家:
你们好!
我们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的常务理事会成员,肩负家乡宗族父老的重托,怀着激动和火热的心情,于7月14起程,将历时一周,来到陕西寻找本家,想和你们一起叙叙宗族亲情。
你们和我们的祖先都是元末明初(600多年前),从江西婺源、浮梁,安徽黟县、歙县、休宁等地(原徽州),经过鄱阳湖瓦屑坝渡口上船由水路迁入太湖县的,其中有少泉公、贵三公、继生公、胜六公、福一福二公、胜一公、、真福公、孟夫公、翼夫公、贵谦公、大义公、普相公、祖二、祖三、秉公、大文公、元公、海丰公、有达公、茂六公、元魁公、亚魁公、荣一公、平漳公等24支汪姓,。我们的祖先迁到太湖县后,饱经沧桑,历尽艰辛,为我们开创了千秋基业,使我汪姓世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经查史料记载,在明末清初,陕、豫、鄂三省边境地区,由于战乱持续百年之久,那里人口大减,田园荒芜,清朝政府在此地“设官无民”,“地阔无耕”。中国南方人口稠密,且持续反清,为巩固政权,清朝政府实行南民北移政策,发布了强迁令。从清朝顺治到乾隆年间,各姓居民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被强行迁往三省交界处定居。那时先辈们“千里移民,卜无归期,啼嚎别祖,状不忍见”。各位宗家,这既是你们的祖先迁陕的历史背景,也是你们的祖先为何迁陕的真实原因,为了缅怀迁陕的先辈,我们将把这段迁陕辛酸史记入续修的《汪氏会谱》,为我们汪姓后人留下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各位宗家,我们同宗共祖,一脉相承,,虽分别三百余年,两地族人却来往不断,情深义重。早年,各支曾共修过宗谱。翻开家谱,我们同气连枝,我们的先辈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15支汪姓后裔发起共修过会谱。为了完成先辈的遗愿,统一使用派字,促进汪姓的和谐发展,今年,我们太湖的24支汪姓决定共同续修《汪氏全谱》。根据考证,太湖汪姓的共同祖先是第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的后裔第五十四世祖浚公分支的。
值续修《汪氏会谱》之际,各支系纷纷倡议,委托我们赴陕走访家庭。我们来陕虽不能一一看望,但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汪氏家族源自颖川,本在徽州,我们同是越国公的裔孙!我们虽相隔千里,但隔不断我们的宗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汪氏家族的血液,每个人的细胞里都有汪氏家族的基因!我们来陕带着老家亲人的祝福,衷心祝愿你们生活幸福,永远康宁!我们赴陕带着老家亲人的嘱托,热切地期盼你们常回家看看,共叙家族之亲情。
各位宗家,我们热忱地欢迎你们到太湖寻根问祖。
安徽省太湖县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
二00八年七月十四日
附:续修《汪氏会谱》常务理事会成员联系电话号码
姓 名 手 机 宅 电
汪 彪 13033165249 4268643
汪家顺 13083176272 4357034
汪贤伟 13505562285 4168575
汪树芬 15855560306 4164571
汪学恒 13865195989 4182969
汪声华 15955619229 4161841
汪献国 13905567555 4161888
汪长瑞 13956515549 45440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