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了纪念防风烘豆茶创始人防风氏的祠堂,名为防风祠,三合乡下渚湖畔。
远古时神州大地洪水泛滥,防风在大禹的领导下率领八十一弟兄与乡人疏导千河百港流归太湖,又在自己领地内疏理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泾河,开凿了下渚湖通往东苕溪的河道,直到今天,这些河流依然在抗洪排涝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还曾力擒蛟龙,为民除害,被国人拥戴。
防风又是不畏强暴的大英雄。
相传夏朝以前,中国的广阔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华夏各部落还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华夏民族都是以能人为首领,实行禅让制,如尧传位于舜,舜又传位于禹(实际上中间还有许多位首领),但是夏禹自认治水有功,执意要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这种破坏古代民主的禅让制,建立独裁的世袭制的做法理所当然受到了众人的反对,其中立场最坚定,旗帜最鲜明的就是防风。
由于反对者甚众,且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禅让制深得人心,夏禹一时无法得逞。
夏禹计划受阻,怀恨在心,又不甘就此罢休,于是伺机报复。
据《史记.国语》记载,公元前2198年,夏禹巡幸江南,在会嵇(今绍兴境内)大会天下诸侯。防风国离绍兴不远,本无阻隔,不料就在防风动身之时,路上碰到天目“出蛟”,东苕溪“泛洪”,波涛汹涌,洪流滚滚,无法渡河,防风因此迟到,夏禹抓住这个机会,便以此为借口,杀鸡给猴看,以目无君主,居功自傲为借口,杀了防风。
防风一死,无人再敢公然出头维护禅让制,夏禹目的也就顺利达到。为安抚人心,他又下令敕封防风氏为防风王,并令防风国建造“防风祠”,供奉防风,由官府和百姓每年祭祀。还亲临防风国参加防风王的首次祭祀大典,让防风祭祀无比风光,人们的嘴也就堵上了,每年夏历八月廿五是防风祭祀日,夏禹下令将其载入夏朝祀典,永世流传。
防风后人建立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后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 |
-
防风祠
-
祠堂前大空地上上千年的古树在诉说千年沧桑
-
乾隆年间的石碑。还有一座古老的碑亭,里面有一块石碑是关于该祠重修的五代期间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