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西高林汪氏的七修宗谱工作已接近尾声,忙忙碌碌已三年有余,参与和见证续谱工作,耳濡目染许多奇闻异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是一种巧合,但这种诠释始终不能说服我自己,今天在这里说出来供大家参阅。 先说说一“奇”: 还是作个概述吧。2004年在汪军、汪治、汪定等人的倡导下,高林汪氏成立七修宗谱理事会,紧锣密鼓着手纂修工作。我高林汪氏自迁桐始祖庙荣公至首修宗谱,已有十世祖101公,以后历次纂修皆以此101公为系,此次纂修也不例外。理事会工作人员按公系分工,收丁费开谱稿。经过几个月紧张工作,出现了各公系进展不一的局面,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理事会决定,各公系先修支谱,而后,由理事会汇总,于是文辅公[字文伯]、必连公等支下很快行动起来。 一日,文辅公支下召集会议,商讨工作,会上有人提议,修谱前应找到文辅公祖墓,进行修缮。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但文辅公坟冢已年久失修,现已无迹可考。但年长者依稀记起方位,如何能准确地找到祖墓是摆在众人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怎奈众人激情高昂,坚信老祖宗会显灵的,一定能找到。于是大家便带着祭品、纸钱,来到指定地点,开始祭拜。如何才能出现奇迹呢?有人提议,纸钱烧后的灰片最大的一块飘到哪,哪儿便是祖墓。众人认同,尽管无奈但竭表诚心所致。祭毕良久,众人静静地等待……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过去了,似乎老天不开眼,平时纸灰飘扬是件正常事,但看重它时,却“犹抱瑟琶半遮脸”,千呼万唤不出来。主事汪岑楼便祷告:老祖宗呀!您要显灵,我们都是诚心诚意,此次借修谱之机为您修缮,机会难得呀!奇迹还是没有发生,众人失望而归。 大约过了20多天的夜里,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翌日有人上山便见一棵碗口粗细的刺槐树被雷电拦腰劈断,刺槐树在我们这里被视最为结实的树木,与檀木、枥木并驾,一般用于制作易损工具。大家惊讶万分,是不是老祖宗显灵了?众人心照不宣。便指人挖树,当挖至近尺深,便露出白色石块一角,大家来不及端详,一齐用手刨开泥土,清晰可见“汪氏十世祖文伯老人之墓”字样,众人欣喜若狂,共称祖宗灵佑,顶礼膜拜。 此处距烧纸祭拜之处有二十余米,想必那天绕纸时或许风向不对,纸灰无法飘到正确地点,老祖宗在天有灵,不得已才劈断槐树指引子孙。如今文辅公祖墓已修缮一新,香火不断。 再说说一“巧” 必连公支下分修支谱,因为没有老谱,正在犯难,续脉继源、外出开稿,都非要不可。拥有一套老谱是这次修谱的关键,上哪找到老谱?成了大家的一块心病。放弃不修吧,收了人丁费和赞助是不好退回的,如何修?怎么修? 一日众人来到距居地五公里有余的206国道边——人形河小镇的一家不起眼的饭馆,共商事宜,正当大家茫然无措之时,门外进来两中年男子:请问,桐城高林汪氏的族人现居何地?大家闻言投以疑惑的目光。他又说,我们来自岳西大山里,其他姓氏都在修谱,我们高林汪氏不知可否纂修,是否把我们岳西山里的一支遗漏了,今天我们携带老谱回族访亲来了。所有人被这突然来临的惊喜给愣住了,但清醒过来后,忘了让座,忘了寒喧,忘了泡茶,请过谱牒一看,正是1918年版高林汪氏全套宗谱。后来岳西献谱的汪诗财、汪诗斌兄弟说,他们一路走来没有问人问路,便径直走进了这家饭馆,不曾想竟赶上了修谱,真是祖宗保佑。 不知内情、没有预约,山里山外,两个世界,几十年断无往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且均怀同一目的,不期而遇,是奇?是巧?是灵?是缘?……
汪文武 2007-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