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高祖妣朱老儒人传
粤稽吾族迁汉阳新集之祖,自高祖妣朱太君始也。太君率曾祖应汉公兄弟六人,营谋商业,避难湖广,迄今六代。其所以奠基石而至于斯者,悉赖我朱太君之苦心孤诣焉。缘我高祖妣朱太君,讳向荣,出皖南名族。朱公晦奄文正之后裔也。生而颖异,聪敏过人,殆有文正公之风耳。
当是时也。太高祖世法公,捐授山西安邑县典史。衣锦还乡,闻太君贤,遂为高祖考德镰公聘而纳之。德公慷慨好义,太君拔簪治酒浆,未尝有怨言。
未几,盗匪蜂起,田园荒芜,高祖考舌耕于江淮间,而以家务归诸太君。其时家中人口日繁,家事日窘,太君受命于危难之际,匪不悉心策画,夙夜忧惧。而全家衣食住行,赖以粗适。
越二载,高祖考归。改从事商贸,奔波于大江南北。未及半载,高祖因羁旅过劳,竟病卒,太君哀毁骨立,不食者七日。后太君以因园林被毁,产业被占,乃率六子外出营商,流离于湖广楚北,后因商务渐亨,资本日厚,此际太君则志凌云霄。
孰意天有不测风云,未几,洪杨争起,海内震动,干戈频仍,太君以祸患业经切身,乃避地于曾祖考应汉公之岳家(汉阳孙家嘴),以俟时局安定,荏苒十余载,而国事颓唐如故。乃于汉阳稻草新集置产业、建屋宇重振药局。而为我后世子孙树万代不拔之基业。而太君之懿德于兹。凛凛有生气存焉。
钺叩问疑难于张巨川公,张公与应汉公交厚,知太君之行状甚详,以告余。余故得知一是也。太君享年八十有八,以无疾而终。其贤名播于戚党,迄今称道弗衰。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七月
玄孙 振钺 谨撰
本文选自05版《汉阳汪氏宗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