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市文物普查发现清代石灰窑遗址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姜江来 2008-02-20
近日,江山市文物普查队深入大陈乡、双塔街道新塘坞村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大量清代石灰窑遗址群。据《江山市县》史料记载双塔街道新塘坞村石灰窑所产的石灰,于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
双塔街道新塘坞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存明末清初徐氏宗祠和部分古民居,该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丰富的生灰岩、石煤,有六亿年前的海藻类化石,还有三叶虫、笔石等化石。在新塘坞村的绕枧山上,发现十多个清代石灰窑遗址,从地表、坡地、散布着大量的石煤渣和石灰窑渣,多处窑床明显,窑床型制基本为圆型土坑式土窑,一座窑床一般占地面积达三十余平方米。深3米左右。从现存一座石灰窑遗址剖面可清晰可见:一层石煤一层石灰石,一般从下到上有十层之多。先用干燥柴火点燃堆积的底层石煤,而后加入石灰石,一层石煤一层石灰石,每层叠0.40~0.50米,最上一层用泥土覆盖呈球状。中心留个口子,让其自然燃烧。一般烧制时间通常为15天,从叠窑、冷却到出窑共需一个月,一土窑可出石灰3吨左右,烧制好的石灰呈块状,经水化呈石灰粉。在村北绕枧山上除了十多个石灰土窑,还有一处清代早期就开采的大型石煤矿。据查这处石煤矿、主干道和次支道长度在3千米以上,纵横交错,石煤质量较好,在石灰窑群的南侧有一座石灰石山,从山腰到山顶全部是石灰石,剖面高达30多米,石质好,采集方便,由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使烧制石灰石土窑迅速发展。所以就留下了大量的土法烧制的古石灰窑址。所产的产品在清代一民国颇有名气,新塘坞村所产的石灰1915年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
江山地质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诸地层基本齐全,特别是石炭系,二迭系两套地层发音良好且分布较广。其中石煤、地质储量约3亿吨,煤层厚度3~5米,最厚处达10余米。石灰石分布很广,储量有上百亿吨,以双塔街道、大陈乡最为集中,储量更大,为历代烧制石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据初步调查,大陈乡、双塔街道清代前就开采的石煤矿就有10多个,清代前就烧制的石灰窑更是不计其数,以大陈乡调查为例,9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有几十个石灰土窑,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改立窑烧石灰。清一民国时期,石灰成品大量销往各大城市,尤其是江西、福建、浙江各地大部分都用江山的石灰,江山的北侧双塔街道(原丰足乡地区)、大陈乡成为石灰建筑材料的重要产地,通过陆路水路运往各地,形成了江山的特色产业。现在的石灰和水泥还是江山的建筑材料拳头产品。这次调查发现江山城北地区的清代石灰窑遗址群,对江山历代石煤烧石灰的窑床型制、烧叠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江山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