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6 15: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当时过于迷恋村中景物,我竟和同行的二舅走散了,后来全靠一座老房子里的汪云老人热心相助才让我目睹了完整的大陈古村。汪云,年过八旬,中学语文退休教师,因为悉心伺候百岁母亲终老在2003年获得过衢州孝子的称号,在他家老房子的厅堂里挂满了很多奖状和字画,不愧是书香门第的后代。汪云老人和我说起过大陈村“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故事,他说大陈汪氏自古是个重教崇学的家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陈村利用宗祠创建萃文会,又兴办萃文义塾、环山试馆等,还从祠产中拨出专款兴文助学。科举废除后改建成萃文小学,抗战时期又辟为萃文中学,是衢州地区最早的民办中学,如今与汪氏宗祠毗邻的西洋式校舍还在。解放后萃文中学旧址一直办学未辍,做过江山初级师范学校、鹿溪初中等,最后成为大陈乡中学,退休前汪云老人就任教于此。
萃文中学旧址北侧的汪氏宗祠正在大修中,据说整个工程预算要花费190万元。它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由逐渐抬升的三进两天井组成,分别是门厅、中厅和寝堂,左右连以厢楼和厢房。门厅高起地面三台阶,为五间重檐楼屋,用繁花锦簇般的斗拱承托起气派的歇山顶门楼,并用各种精致的木雕牛腿、额枋、花板装饰,檐柱刻有楹联“派由大阪,族衍须江”、“一字文星排甲第,周围秀气毓丁男”等。门厅背面是戏台,牛腿、藻井、横梁上都施彩绘,鲜艳如初。戏台两边有厢楼三间,明间用歇山顶挑角,护栏用回纹线条和花心组合成繁而不乱、繁而不俗的图案,古时候这里分别叫做贞节祠和忠孝祠。从天井上四台阶入中厅,中厅面阔五间,明间外用重檐门楼,内部梁架较粗壮,其中明次间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明间内额高悬横匾“萃文馨德”,柱上有同治年木制楹联“传家秉礼支分鲁,柱国监宫绩著唐”等三组,内部花牙子、扶壁拱、雀替等雕刻精美。寝堂五间,高于天井六台阶,两旁有厢房各三间,分别是报功祠和崇德祠,它们各在明间出歇山顶挑檐。寝堂的结构比较特别,三架梁、五架梁用直梁出柱头,前出廊天花绘制花鸟人物,下置横匾“须水名宗”,竖联“清贞永矢冰霜操,自然自任画孙谋”。宗祠北面有两进三开间的文昌阁一座,年代和风格与前者近似。
大陈村的半天非常充实,离开时天色已暗,那个暮色下炊烟袅袅的古村落至今还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