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汪道显

汪氏二十问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8-7-7 16: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一世祖汪鲁本姓姬叫姬汪鲁"?还是不见此话的出处!
《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图表,不是明确地标明:汪--挺!哪来的汪鲁?
那个年代,按规矩应该是"以名为氏",",汪以名为氏""姓氏不分"了.所以名汪,氏汪,姓汪.
如果叫姬汪鲁,那我们该姓"汪鲁"了!?哪本家谱上也没见过啊!
都边君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08-7-7 17: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一世祖的老谱照片 原文抄译如下:

一世,(鲁成公次子)
,汪氏始祖,姬姓。母姒氏梦游汶,睹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期生子,握手三日乃开。 左有水文,右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为名。 长敦敏,植功于鲁,拜上大夫,食采颍川,封汪侯。 孙诵迎其祥,奉祖讳汪为姓。夫人王氏,大夫珣公之女,生子一 ── 挺。侯与夫人殁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坐坎面离。颍川即晋初陈郡阳夏西乡靖仁里。像赞墓图俱注前。
-----------------------------------------------------------------------------                                                              本网谱文之一(长富版):
[align=justify][align=justify][align=justify](前引……)[align=justify]汪侯:姓姬名汪,系黄帝第四十二代嫡传,周文王第十六代孙,鲁成公黑肱次子,鲁襄公午胞弟,公元前552年受襄公封为颍川侯;生卒于公元前573─5XX年。姬汪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文,左水右王,合而为汪,遂以为名。
~~~~~~~~~~~~~~~~~~~~~~~~~~~~~~~~~
一世:名汪,本姓姬,字象文,鲁成公黑肱庶子,二夫人姒氏所生,实即次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生于周简王十三年亦即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年)。长于敦敏值功于鲁,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获封上大夫(最高爵位),食采颍川(颍河流域,中心豫东)封汪侯。夫人王氏 ──  大夫王珣之女,生子一 ── 挺。公与夫人殁后,同葬于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今河南新郑东南方),坐坎面离(坐北朝南,背靠颍川),颍川即晋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西乡靖仁里。

二世:名挺,字文质,汪侯独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也即孔子诞生前一年(公元前552年),仕周至司谏。妣郑氏 ── 郑君约之女(一曰许氏女);生子二 ── 诵、芒;公殁葬于洛阳(河南)牛耳山。

三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行一,挺公长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
生于周景王十五年即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
(公元前500年)仕周为都司马(将军下的部门统领),仕居平阳,平阳郡始
此。妣柳氏 ── 河间(今河北)柳怀之女,生子三 ── 钺、铨、锜。

诵公为中华汪氏实际启姓之祖,本姓姬,成年后因觉祖父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汪侯为汪氏鼻祖(即以其祖姬汪为一世、其父姬挺为二世)。
平阳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三十里的平阳寺镇(而非山西临汾)。古时属于邹国,又名邾国,春秋时是鲁国的附庸,后来成了鲁国的一个邑 ── 平阳邑。汪姓是姬姓鲁国公室的一支族,故汪氏成为平阳的旺族,称郡望为平阳。

其弟 ── 姬芒是否同改为汪芒?他及后裔是否姓汪?是否修编并续著宗
谱?他与“汪芒之后”的渊源传说有无关联?悬念,无考,遗憾!

----------------------------------------------------------------
--
                    本网谱文之二(兴吾版):

  姬姓,鲁成公夫人姒氏(即定姒)梦彩虹绕身,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在成公十八年,周简王十三年,即公元前573年。是年成公卒,襄公午三岁立),握手三日乃开。左有水纹,右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为名。长而敦敏,植功于鲁,拜上大夫,食采颍川(今太康县),封为汪侯。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坐坎向离。娶大夫王殉女。生子一  挺。
-------------------------------------------------------------------
                      本网谱文之三(茂和版):  

一世,汪公(约公元前574年?)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次子,母名定姒。相传生时左手点水,右手王文,合而为“汪”,遂取名为汪”。长而敦敏,为鲁上大夫,食采颖川,号“汪侯”。是为汪氏之始祖。
-------------------------------------------------------------------                      本网谱文之四(光裕版):


(我以我支谱为基础,综合网上资料,试写汪氏第一——五世谱文,供讨论参考。)
第一世:潁川汪侯,号满,字象文,公子氏,称公子满。姬姓,鲁成公黑肱之次子。始,母夫人姒氏,夜梦游汶之白兔岩,但见彩虹绕身,心知其祥,觉而有孕,期而生满。满生之时,双手紧握,三日乃开,有文在掌,左水右王,合而为汪,因以名之,故亦称公子汪。长而敦敏,有功于鲁,襄公午拜其为上大夫,封其为汪侯。食邑颍川,故又称颍川侯或颍川汪侯。生于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殁年失考。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坐坎面离,十五丧合葬陵园中。其碑铭曰:稽源稽后,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孤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改封上邑,命氏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源根派,摭胤鵷鶵。式刊元颂,敢颂鸿儒。碑平失字,树老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地俱。 娶夫人王氏,乃鲁大夫王珣之女,生子一:挺。
皖西之游、汪氏总谱 043.jpg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积分
1147514344
发表于 2008-7-7 19: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汪道显于2008-07-07 09:58发表的  :


这是为防读错有意空两字,第三行也空一字,“宗谱”中有很多这种情况,不是没印出来,黑肱全名叫姬黑肱。

请把老谱有关图片发上来就明白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08-7-7 20: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8楼和9楼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  

明摆是自己的老谱有漏缺、自己所见版本单一,导致明显的理解错误,却硬是坚持错误观点不放手。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8-7-7 2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制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珍贵说"未听说过.
皇帝时代,"赐土命氏""以德录姓".皇帝25子,得姓14人,共12姓.另11子,"德薄"姓"不录".
这个命姓制度,虞夏商历代沿用.
到西周,大兴封邦制,把"赐姓命氏"更推向高潮.
东周,王权旁落,由诸侯国君自行赐姓命氏.到春秋鲁成公时期(前590-573),鲁国食邑大夫已经直接以邑大夫的名字为姓了,即:"以名为氏""姓氏合一"了.
都边君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8-7-7 20: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的姓氏书籍,都不用"珍贵说".
<姓氏寻源>: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
<通志.氏族略>:鲁公之子汪,其后遂以为氏.汪以名为氏.
<中国姓氏词典>:汪氏出姬姓,以邑为氏.春秋时鲁恒公庶子名满,食采于汪,其后以邑汪为氏.
都边君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QQ
发表于 2008-7-8 1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始祖的名字和姓氏的来源,至少下面几点我们是明确的。
第一:汪氏实际第一始祖是汪诵,所以,得姓说应该从汪诵那里考虑。
第二:手纹得姓说其实更确切的说是手纹得名说。因为姬汪的姓氏是姬,汪只是名。
第三:以其封地为氏,以王名为氏都是诵公的事,并没有“以名为氏”“以氏为名”的说法。
古代先有姓再氏,这个在相关的文章里都有描述过。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QQ
发表于 2008-7-8 12: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user.qzone.qq.com/407020273/blog/1212582907

论姓氏之重要
                                      论姓氏之重要
                                      2008年6月3日
        中国人的姓名中,姓氏最为特别。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姓氏,并且,这个姓氏在进入父系社会后伴随着男性的传承代代相传,不曾改变。
        在历史上,是先有姓,之后再有氏出现的。中国人的姓不不多,因为姓是出现在母系社会之中的,比如“姬”、“姜”等,有很多的姓在进入父系社会后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氏却不同,在男人的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氏出现了。氏在春秋时期(那附近的几个世纪里)得到大大的发展。现在社会所见到的国人贯之于名字前面的“姓氏”其实基本都是氏。氏的来源不外乎三个:
        第一个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分封制产生的。比如吧,某个国王的有10个儿子,他将他的10个儿子分别封在甲、乙、丙、丁等地做王,那么有这些王的后代们就有可能会以甲、乙、丙、丁为自己的姓氏了。
        第二个是以字为氏。以字为氏讲的是,如某人姓名叫“姬童”,那么他的后代会因为某些原因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氏。
        第三种,是传说古代有人专门以手纹为氏。这个传说的一是大概是这样,某个孩子初生后,他的手纹像某个字,那么他的氏变是这个字了。理解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们要主义一点,那就是古代的字可是甲骨文、篆书什么的,手纹像某个字是有可能的。加入按照现在的汉字去辨别,那么就像不了了。
        当然,上述几种说法的前提是,那时候古人有取氏的习俗,并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习俗,不得随便。可能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氏出现过比现在统计到的更多,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家族的灭绝、避祸改氏等。氏的出现,是全力和高贵的象征。只有有了一定地位和官爵的人,才有全力自己取氏,否则,就像百姓一样,只有姓而没有氏。所以,现在在各个姓氏的家谱上看到的得氏始祖都是达官贵人。
        姓氏传承,千百年来人们都不会随便的改姓(此时的姓其实都是指氏)。这是社会道德的一种体现,因为中国人生命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没有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改姓的。当然在姓氏发展的过程中,改姓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下面就说几种:
        1,避祸而改。当一个家族因为姓氏而带来杀身灭门之祸时,迫不得已家族会另改姓氏。比如,古时候的部落相争,战败国的子民将会遭到屠杀,王公贵族的家属和同姓会遭到灭门,在这个时候,改姓是保全姓名的最佳方法。
        2,赐姓而改。这是作为一种荣幸而改姓氏的。比如,在唐朝的时候,李唐王朝对许多有功于朝廷的异姓进行了赐姓。而这种行为被视为是家族的荣幸,与天子同姓啊。所以造成天下李姓泛滥,当然也就不纯啦。
        3,入赘而改。不孝有三,为后为大。古人将传宗接代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当家中没有生育男儿的时候,就会将女婿招进家中,并且将下一代的姓改成女方的姓氏,以此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改姓行为。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8-7-8 18: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了,真的有些说不清楚啦.
"古代先有姓再氏""在历史上,是先有姓,之后再有氏出现的".这古代,这历史上,是指什么时期啊!从文中看,好象讲的是母系社会.但母系社会是没有文字的啊,学者们称为无姓氏时代,氏族以崇拜物为图腾.到黄帝,才有了文字,氏族以文字代替了图腾,学者们称为有姓氏时代.“姬”、“姜”不是到了炎黄时期才有的姓吗!所以,这文中的观点: 在历史上,是先有姓,之后再有氏出现的。中国人的姓不多,因为姓是出现在母系社会之中的,比如“姬”、“姜”等.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但“姬”、“姜”的出现,肯定是到了父系社会了.
都边君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8-7-8 1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不同时期姓氏命制的情况是不同的,我待学习.
"某个国王的有10个儿子,他将他的10个儿子分别封在甲、乙、丙、丁等地做王,那么有这些王的后代们就有可能会以甲、乙、丙、丁为自己的姓氏了。"这好象讲的是分封制以后的情况.讲的是:10个儿子先有氏甲、乙、丙、丁,后用氏甲、乙、丙、丁为姓.姓氏合一了.春秋战国就在这个时期,鲁国也应该是这种规矩了.
都边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