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2 23: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thwsf4571于2009-11-22 18:31发表的 :
太湖与潜山、怀宁交界处的小二、小三公支原来的支谱上,中间也掉了十代,是在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接起来的。我们的《汪氏会谱》,相似于统宗谱,是经过考证的,其准确性应很高。据谱序所说,当时不仅携谱互证,而且有历史文献印证。去年,我们到潜山传碧先生家里看到小二公支的谱,就发现他们把“和”公接到第65世旌公之后,与太湖汪氏会谱整整相差十代。这不是他们现代人的错误,而是早期修谱时就接错了头。怀宁古埂汪小二公支接错了,同样,潜阳汪小三公支也就接错了。我怀疑:一有可能从婺源大畈迁入安庆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地区的,有两个小一、小二、小三,除都认为小一公是最早迁居桐城外,怀宁古埂汪有一世祖小二公的墓在古埂,潜阳汪有一世祖小三公的墓在潜山城内,而太湖的小二、小三和同迁的秉公三人同葬在潜山境内(离太湖边界很近)的大栎树;潜阳汪的宗祠在潜山城东,怀宁古埂汪的宗祠在怀宁古埂,太湖与怀宁、潜山边界的小二、小三、秉公不仅自始至终合修宗谱,而且建祠于潜山黄泥港。二有可能他们都是小二、小三公的后裔,到第二代或第三代之后分迁各处,自立支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太湖小二、小三、秉公支的支谱上对小二、小三公的记述,与潜阳汪和古埂汪的宗谱上记述相似。如“小二公往来怀宁,爱上怀宁山川秀丽,遂卜居落户;妣曹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一:华松”。“小三公由桐城迁潜山东门,复迁南乡(潜山)大栎树;妣蔡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小二公、小三公在元末明初迁入太、怀、潜后,其后裔人口发展很快,分支较多 ,并相互迁居,但相隔很多代之后才修谱,时间久远,且各修各的谱,记述不一致。这就是所谓“各姓各的汪,各修各的谱”;本来是一家,却相互不认同。从汪姓的繁衍发展速度来说,第67代应处在北宋时期,这与兴吾先生年代推算是相吻合的。太湖汪氏翼夫公支的第72代祖先实公就是在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任太湖县丞。第72代都还是处在北宋时期,何况第67代。在元末明初,小二公、小三公还是第67代,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小二、小三的父亲“和”公绝对不是第65世旌公之子。迁居太湖的婺源大畈派汪氏,都间断十代以上,最多的十四代,最少的十二代;凡参加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的,间断的世系都续接起来了。据我了解,凡属于婺源大畈派的汪氏都间断了世系,这不是各支汪氏的错误,而是源头婺源大畈的汪氏世系,在南宋至元朝这段时期,约有300余年的时间断代了。迁往各地的汪氏首修谱时,都要到婺源大畈去抄谱头,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其实大畈的谱也不错。只是大畈谱自南宋后未修了,后来去大畈抄谱的对上个名字或相似的名字就认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