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50|回复: 8

世德堂:盐商汪鲁门住宅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发表于 2009-8-22 11: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永恒的历史记载。历史总是具体的,有感情、有声音、有色彩,历史的所谓纵阔与深厚是由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一砖一瓦筑起来的,今天,我们再来审视扬州一幢幢散布于老城区的老建筑时,从中可窥见扬州昔日的繁华与风流,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现用途:空关
  所在地:南河下170号
  建造期:清中期
  现  状:保存较好,正在维修
  文保级别:196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变过程
  据老房契记载:南河下170号住宅是汪鲁门在民国八年(1920年)花费宝银陆仟伍佰两,折合当年时价大洋九千七百五十元买自刘赓唐业主,而刘氏原先是买自邹氏,而邹氏又买自包氏,而包氏又买自汪氏。据传说,此宅可能是乾隆年间属大盐商汪石公所有。
  ■建筑特色
  早在1983年,笔者在城南房管所任职时,有一天接到扬州医药公司的报告,说南河下170号医药公司仓库老房子危险,要求拆除翻建新屋,接此报告后会同相关人员一起到南河下170号实地查勘。当来到老房子外围时,首先被那一百余米长的、一眼望去高墙耸拔、宛如城郭的高墙大屋所震撼。这就是汪鲁门故居。
  盐商汪鲁门住宅,原有老屋一百多间,二千五百多平米,现存老屋大小合计近九十间,建筑面积一千七百余平米,前后主房共有九进。首进门楼面南,一顺四间,上下两层,计八间,楼上朝北置一步廊,设木栏杆。门楼比寻常人家高大。2002年因朝南墙面倾斜较大,考虑邻街面行人安全,而不得不放倒重砌,原西端墙角当年浅刻“汪世德堂”界碑石仍在。
  进入大门迎面原有较大的砖雕福祠,文革初期“破四旧”毁坏,改成领袖画像,至今仍隐约可见。福祠右为火巷、左为仪门。此福祠、火巷、仪门在一横面上,虽与扬州规整古民居形式一样,但是体量硕大,右火巷宽达2米余,直北巷深有一百余米。现今前部分火巷仍在,后段火巷已拆。右边仪门颇为壮观,抬头可见高度与前面门楼檐高齐平。磨砖飞檐、匾墙及匾墙樘内六角锦砖面精工细腻,色泽一致。门上角砖雕雀替平浮雕“琴、棋、书、画”仍见。
  当跨进仪门,站在照厅前,即被与扬州本地有所不同风格的构筑所吸引,除其格局类似扬州做法,例:朝北照厅三间,面南正厅三楹,两旁置廊房,中间天井宽敞,用考究的正方形汉白玉铺就。而其构架都类似徽派祠堂式样,但更为考究富有个性。首先照厅与两旁廊房上首三面皆施船蓬轩,这在扬州、徽派现存的古民居、祠堂很难见到。正厅、照厅坡水屋面与廊房交接处的沿口落水,不是按常见的用斜沟相衔接形成落水,而是正厅、照厅的沿口落水与廊房半坡山板相碰接。这种形式类似徽派祠堂接口做法。另外,三间照厅檐桁制作采用月梁式,较柔美,可见其考究。
  但更为考究与精美的要数面南正厅,可以说是扬州现存盐商住宅中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楠木厅。首先从用材上来说,厅内圆柱、构架、大梁、山界梁、金童柱、楞枋、步川、椽子、雕饰构件等无一不是楠木。这是名副其实的正宗楠木大厅。其次,从做工工艺上来说,柁梁是月梁式,肥硕的直径达0.6米,山界梁与柁梁之间金童柱是方木形,其下端垫为斗口式(栌斗)。其上脊梁端不用金童柱,而用大斗口承托。木椽用料较大,并为方形制作,不是常见半圆椽式。这说明是清中期前遗构或更早些,因为到了清中期以后,扬州大多数椽子都改作半圆式。厅前船蓬轩跨度较大,达2米余。木作缀以雕饰工艺洗练、圆熟、直率,这又与徽派雕饰细腻繁富风格略有不同。例如,正脊梁端两边不是采用常见山雾云式,而是采用深厚象鼻如意云式,斗口面上浮雕双狮粗实、豪放,垫木雀替浅浮雕如意舒卷自如。整体大厅的木作,从上到下,不施油漆,以显示楠木本质之美。
  圆木直柱直径达0.35米,其下相配置鼓蹬、磉石,也很有特色,汉白玉石制作线刻披巾式,雕饰“卍”字。而砖地坪是用0.6×0.6米见方的厚实金砖铺就,而不是常见的方砖。何谓金砖?这有两种解译:因其制造比较困难,工艺程序复杂,制作花费时间较长,制好的大方砖敲打时能发出金石清脆之声,而且价钱相当昂贵,故称之“金砖”。还有一种说法,此砖是产自江苏苏州陆墓的地方,由苏州制造后运至京城,专供皇家工程使用,故称之“京砖”。例如今北京故宫太和殿(金銮殿)上铺的硕大的京砖,就是从苏州运去的,至今油亮如镜,能照人影。
  穿过楠木大厅后腰门即为第四进的楼厅,楼厅面阔三间,楼下面南置轩廊,楼上置步廊。构架取材杉木,制作是方柱、方梁,柱下鼓蹬、磉石也是方形,称之方楼厅。此楼厅下西次间在日本人侵占扬州时作为日本银行的金库。铁门框厚度达0.4米,设置两道铁门,外围是上下左右由粗铁制的栅式门,里面有10厘米厚的沉重铁门一道,至今残迹尚存,楼上朝南楼廊板上由方砖铺就。楼厅前庭院是青石板,两侧墙上置磨砖“四方十字海棠锦”花窗,庭院内原有花木假山,后毁。楼厅后接倒坐楼厅三间,上下共六间,这是第五进。其楼上至今还遗存解放前夕与解放初期多种报纸糊在板壁上。有解放日报、苏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面南第六进,楼上下也是六间,楼下也置船蓬轩,楼上椽子是方形,说明是早期遗存,墙上还留有一个五角星,中有“八一”二字,这说明此处也曾驻过解放军,而在解放前又驻过国民党军队。楼前两旁置厢楼。第七进、第八进,其格局基本与第六进相似。但面北多设置了一道披房楼廊式,与面南楼宅和两旁厢楼组合成回廊式。
  从第三进楠木大厅至第九进的住宅,若将每进正间后的中门全部打开,透过道道中门,从前到后一眼望过去,有森严不尽之威势,再从每进地面高度比较,后一进房屋地面、天井比前一进地面、天井略高些,这就形成层层递进,步步升高的感觉。
  从第四进至第八进楼面上来看,从前到后五进形成相互串接。楼与楼之间的回廊栏杆雕饰各不相同。第四进与第五进之间楼栏杆雕饰长方形寿字,组合成寿字与寿字相连。第五进与第六进之间楼栏杆雕饰有“卍”字连绵,称之万不断,第六进与第七进之间楼栏雕饰如意、莲花瓣柱、莲藕头组合,第七进与第八进楼栏杆雕饰海棠花、步步锦式。前后栏杆雕饰连起来其意是:“步步有锦,年年如意,万代不断,长寿百岁”。楼上遗存的槅扇、槅窗雕饰如意灯笼锦式。其槅窗的开关不是用插销,而是用木头梢子作推拉式。将窗扇关好,用梢子一推,窗子就打不开,若要将窗子打开,首先要将梢子拉开。
  第九进,原本是楼房上下六间,左右有厢楼,后拆改平房四间,作厨房使用。此路住宅东原火巷内有瓦卷蓬七座,巷北尾朝南过道楼上下还有两间小屋,其后还有一小天井,天井东还有住宅房,解放后医药公司作仓库时全部拆除改建。
  另外,在南河下街大门楼对面原有房屋二十二间三厢,建筑面积683.21平米,是盐商汪鲁门开办的大德制盐公司经营场所,即现在南通西路8号。后也由医药公司拆除改建楼房。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1: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汪鲁门,原名汪泳沂(1859-1940),字鲁门,祖籍安徽歙县大里村人,曾先后任山阳县令(今淮安),海州知州(今连云港),后又在清江浦(今淮阴)以二品候补道等补缺协办漕河工程。其父汪冰臣官至署理淮安府正堂,其祖父汪根源曾在扬州盐运使司衙署任职。可以说汪鲁门是先官后商,得其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运筹商海而发家致富,成为扬州历史上最后一批最有影响的盐商大亨。不过,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眼睛也小,背也微驼,后人称之鲁门驼爷爷。
  汪鲁门生有二子一女,其长子汪干庭能诗善画,曾为扬州平山堂撰写楹联“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崎千秋”。文革时被毁后,由江苏省书法家武中奇先生重题复制,仍悬于堂上。
  笔者曾先后两次接待过来自北京、上海、加拿大的汪鲁门后人,林业大学森林工业系汪师孟教授,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力行等人观其老宅。既感叹又欣慰,想不到祖上老宅至今还在,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师孟与祖父汪干庭及祖母合影
汪师孟与祖父汪干庭及祖母合影.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国桢(1885年—1957年),名干廷,自幼聪颖过人,善诗文,喜书画,兼习武术。平山堂“山随平野静;人与堂比高”、“山色湖光收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二联即其所撰。 1937年冬,日寇兵临扬州,年近八旬的汪鲁门举家避居江都丁沟、海安...
a.jpg
b.jpg
c.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县富堨镇大里村
这里汪氏可与这支联系。
QQ截图未命名.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3: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鲁门,名咏,以字行,晚号元玄老人,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初四日,原籍安徽歙县。唐代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汪伦即其祖先。祖父汪志培(字根源)曾任职两淮盐运司署,父汪镇(字冰臣)曾任淮安府知府。汪鲁门应科举试后,先后任山阳(今淮安)县令、海州(今连云港)知州。后以二品候补道衔补缺协办漕河工程,深得历任漕督和盐运使的器重。因厌倦仕途,遂辞官经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扬州大生钱庄叶翰甫合作创建大德制盐公司,不久又建大阜、大有晋、公济、大源、庆日新六家制盐公司,先被推为总代表,处理七公司重大事宜,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由于管理有方,盐业日兴,仅济南盐场,总产量就占两淮盐区百分之五十以上。
  汪鲁门为人豁达大度,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处世做事,崇尚一个“德”字,如堂名曰“世德”,盐业公司曰“大德”。辞官经商后,一心扑在盐业上,谢绝一切政界活动。晚年笃信佛教,家中设有佛堂,每日晨夕参禅诵经,一丝不苟。
  由于为官经商,汪鲁门一直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在他年近七旬时,七公司的董事们出于酬谢与关怀,便集银两万两买下扬州南河下一座住宅给他,这便是著名的盐商汪鲁门住宅。
  汪鲁门能诗,曾多次与李梅隐唱和。李梅隐《慎馀堂剩稿》中收有多首与汪鲁门的唱和诗,如《次汪鲁老见赠原韵》、《和汪鲁老见示述怀原韵》、《感事次汪鲁老原韵》、《次韵酬汪鲁老》等。可惜汪鲁门原诗散失一首无存。
  子汪国桢(1885年—1957年),名干廷,自幼聪颖过人,善诗文,喜书画,兼习武术。平山堂“山随平野静;人与堂比高”、“山色湖光收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二联即其所撰。
  1937年冬,日寇兵临扬州,年近八旬的汪鲁门举家避居江都丁沟、海安角斜。1939年10月,又迁居上海法租界。1940年冬病故,终年83岁。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3: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芷洲,名声沅,以字行,汪鲁门堂弟,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初八日。父汪醴泉,兄汪步洲,皆尝为官湖南。芷洲为清末秀才,早年课徒为生,婚后住岳家。不久内兄嫂相继去世,遂挑起瞻养岳父母、抚育两个内侄女的重担,至为辛劳,从无怨言。后至上海,在一家美商办的华懋银行任文书。
  上个世纪初,汪芷洲辞去上海工作,回到扬州协助汪鲁门管理大德盐业公司业务,并任仪征十二圩转栈负责人。1937年冬,扬州沦于日寇,举家避居海安角斜,不久,又迁居上海租界。终因战乱,贫病交加,1946年5月,病故上海,终年76岁。
  汪芷洲能诗文,工书法,其作品,因历史沧桑,荡然无存。但我们从李梅隐与其唱和诗中,仿佛看到他“才名足与骠骑伍”的诗人、书家的形象。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提的是,九老中的汪鲁门、李梅隐、杨文俊、杨文煜、陈懋森皆有姻亲关系:汪鲁门与李梅隐是连襟,前者的妻子是杨文俊的堂姐,后者的妻子是杨文俊的堂妹。李梅隐与杨文煜是儿女亲家,李梅隐的儿媳是杨文煜的女儿;陈懋森的女儿是杨文煜的长媳。
  为纪念九老盛会,李梅隐特作《九老纪年歌》(简称《九老歌》),对九老的姓氏、年龄作了生动的描述。全诗36句,252字,诗云:
座中何人年最老,伊川先生画独好;
去年自号八十翁,下笔从来不草草。
远来独有奉春君,早涉宦海多见闻;
俯仰七十有七载,家无儋石徒辛勤。
太邱文章最奇拔,自昔通人目常刮;
著书虽多不疗贫,四十归休今八八。
好善无过桃潭翁,双眸炯炯他心通;
潞国同庚复有几,矍铄精神天赋公。
关西夫子真吾师,记逢杖国寿以诗;
一年容易忽报我,琼瑶珍重惭先施。
桃潭有弟称第五,才名足与骠骑伍;
关西贤仲亦骎骎,画苑诗坛勇可贾;
相逢一笑呼同年,百三十岁平分数。
主人自愧非长庚,行年七十无令名;
欲附骥尾致千里,敢为群公举一觥。
殿军更有鲍叔在,丹青声价重淮海;
九人之中最后生,揽镜朱颜犹未改;
画成濡笔记岁华,甲子从头数乙亥。
  一至四句,写程远岑。北宋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诗中以“伊川先生”代指程远岑,是九老中最长者,时年81。
  五至八句,写娄啸竹。西汉娄敬,因献策于高祖,赐姓刘,又名刘敬,号为奉春君。诗中以“奉春君”代指娄啸竹,时年77。
  九至十二句,写陈懋森。东汉陈实,曾任太邱县长,故以“太邱”代指陈懋森,时年64。
  十三至十六句,写汪鲁门。其先人即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汪伦。诗中以“桃潭翁”代指汪鲁门。“潞国”是北宋文彦博的封号,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铄。
  十七至二十句,写杨文俊。东汉杨震,字伯起,家居涵谷关西,人称“关西孔子”。作者以“关西夫子”代指杨文俊。“杖国”,古尊老礼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这里是说,去年逢杨文俊七十,作者曾以诗为贺,今年逢自己七十,杨文俊也以诗为贺。
  二十一句至二十六句,写汪芷洲、杨文煜。汪芷洲为汪鲁门堂弟,行五,故有“桃潭有弟称旁五”之句。杨文煜是为杨文俊胞弟,故称“关西贤仲”。两人时年均65,故云:“相逢一笑呼同年,百三十岁平分数。”
  二十七至三十句,作者自云。“长庚”,金星别名,金星又名太白星、启明星。相传李白之母,梦长庚入怀,而生李白,故以白为名,以太白为字。“长庚”指李白。“主人自愧非长庚,行年七十无令名。”乃作者谦语。
  最后六句,作者以“鲍叔”代指鲍娄先,是年鲍娄先61岁,正是干支乙亥年(1935),即其第二个甲子开始的第一年,故云:“甲子从头数乙亥。”
天生我才必有用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8: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老图,值得研究。
1178952542875JMXWB04512C003_b.jpg
1178952542875JMXWB04512C004_b.jpg
QQ截图未命名.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