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30|回复: 0

徽人足迹与桐乡地名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积分
187473
QQ
发表于 2006-7-4 12: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人足迹与桐乡地名
劳 余

  徽州地区溪山环峙,“民鲜田畴”,随着人口的生息繁衍,人多地少的矛盾便愈益尖锐。客观环境迫使许多徽人不得不走出山区,另寻生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开始在经济发达地区萌芽,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繁华的商业城镇。大批商业城镇的兴盛,追溯其历史,与徽人的商贸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一向就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自南宋以来,杭州成为江南一大都会。从皖南山区沿新安江而下,历桐庐、富阳而抵抗州,一苇可航。众多的徽人沿着这条水上走廊,经杭州中转,其后足迹遍布江南各地,这成了明清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笔者日前检索清光绪《桐乡县志》,发现其人物志中有47位传主都是徽籍人。徽人旅外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旅外徽人大多从事商业贸易,“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这些寓居或迁徙外地的徽人,有很多人出身望族,受过严格的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们虽折节服贾,却始终矜持其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亦儒亦商,在他们身上,“儒商”的特点表现得十分典型;有不少人他们本人或者其子弟又往往是理学鸿儒、诗人词家,其中步入仕途、宦游天下者更是不乏其人。这众多的徽人的活动,必然要对其居住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产生重要的、长远的影响。地名,是一个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信息的文化载体。许多地名的命名、含义及其演变,就生动地、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了上述的种种影响。笔者在编纂《桐乡县地名志》时,曾特别留意过徽人足迹在桐乡地名中留下的种种印记,并梳理如下:
一、地名因徽人的活动而得名。这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1、因徽人居住于该地而得名。
  梧桐镇上有“金家帮岸”地名。清初,徽人金士瑜迁居于此,故得此名。金氏,先世是安徽休宁的一个望族。金士瑜之孙金檀,后来成为有名的藏书家,“积数十年收藏之富,甲于一邑。自订《文瑞楼书目》十二卷。又校利贝清江、程巽隐诗文集,笺注《高青邱诗文集》,梓行于世。”后来金氏后裔虽星散各地,但金家帮岸地名却沿袭至今。
  吴石琴,原籍徽州,早年在德清新市镇开设酱油店。道光六年(1826),他购买了桐乡洲泉镇近郊李姓濒于破产的代农加工油坊,并将油坊迁至该镇南市梢对岸,创设吴公和油坊。吴氏后来成了一个大家族,吴家居住地旁侧的小河浜因之被称为公和浜。公和浜后来又变成了该地的地名,并一直沿用,现在是洲泉完全小学的校址。
石门镇市郊有一个吴家门自然村,这个村名是因为吴姓人聚族居住而得。上溯吴姓人的渊源,其先祖亦是从皖南迁来。
2、地名因徽商在该地经营产业而得。
  明清以降,原崇德县境内榨油业甚为发达,其令绝大多数是徽人产业或有徽人资本参股其中,吴石琴道光年间在洲泉镇南市梢开设吴公和油坊后,到清光绪二年(1876),吴氏后人又在该镇北市梢分设吴公和油坊北号。过去人们习惯把油坊叫做油车,所以附近居民一向称吴公和油坊南号所在地为“南车”,油坊北号所在地为“北车”。至今这两个地名仍在使用,并载入1989年编竣的《桐乡县地名志》中。
  清朝时石门镇上有厚成油坊,亦是徽商产业。后由洲泉吴公和油坊出资接管,改名为敦和油坊,并充实资本,扩大规模,使之成为附近油坊业中实力雄厚的大坊之一。该油坊所在之巷也就渐称“油车弄”。此弄至“文革”时犹在,后因市政建设改造旧房而不复存在。
乌镇现有“茶叶弄”的地名。但翻检民国21年纂成的《乌青镇志》,却不见这个弄名。史料记载,崇德、桐乡的茶叶业,大都为徽商经营,崇福、洲泉、石门、乌镇等地,更为清一色的徽人产业。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形,虽一时还不能搞清“茶叶弄”得名的具体由来,但可以肯定,必与徽商之经营茶叶业有关。
  3、地名因徽人有建筑物于斯地而得。
崇福镇南市旧时有新安会馆,为徽商联络乡谊、商议事务的场所。其时崇福镇上的茶漆业、木行业都由徽商经营,典当业中也以徽州朝奉居多,他们财雄势大,故建造的新安全馆宏伟高轩,犹如大家巨富的厅堂。时间一久,“会馆”便成了该地的地名。
  清康熙时桐乡县城有汪文桂、汪森(原名汪文梓)、汪文柏昆季三人,并负时名,世称“汪氏三子”。他们的祖父由徽州休宁迁居桐乡。汪家有华及堂,是当时桐乡城内有名的建筑,内有竹轩、蕉窗、石云居、浮溪馆、桐溪草堂、金粟玉兰山台等处,“一时名士云集,觞咏无虚日”。汪氏又是藏书家,专门建造了裘杼楼来贮藏典籍。“藏书之富,海内知名”。季弟汪文柏又雅好书画,别筑古香楼收藏法书名画。
  上文提及的华及堂、裘杼楼、古香楼等,虽然不是正式使用的地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被赋予了地名的意义。跟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徽人墓葬,也往往成了地名的标志。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五记载:“赠江西南昌府通判程琳墓在二十都圆津庙东,墓后创建家庙,有保艾堂、念劬斋、东亭、西庄,泉石清幽,花竹葱蒨,”有“千松墓”之称。程琳孙程同文,清嘉庆已未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军机处行走,曾充会典馆提调,承修《大清会典》。他在《千松墓田记》中称:“先大父中宪大夫蕴堂公墓在桐乡白马塘之西三里。墓之侧树松几千株,而间以桐、榆、槐、柏、豫章、女贞之属,郁然青翠,靡有冬夏。葺屋以为祠,垒石置亭,凿池以为园,为亩十有八,又周之以桑坞,为亩三十有一,其余则田也,作祀田为亩六十有七,凡一百六十亩有奇,以输税于官,曰‘程千松户’,盖墓之树以松多,故因以名焉。“由千松墓”,而后有村落“千松庄”,系程姓聚居之地。清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五即载:“程公同文,原名拱字,字春庐,千松庄人。”
再如清时桐乡县境南毗海宁处有汪家坟,据说为徽人汪氏大族的墓葬。“汪家坟”成了当地的地名。抗战时墓被盗,一时传闻遐迩。陵谷沧桑,如今墓已不复存在,“汪家坟”的地名也成了历史的陈迹。
二、地名因徽人迁居斯地而提高了知名度。
  桐乡乌镇东南郊有杨树湾小村(今称杨树浜),户不过四十,人不足二百,一个极普通的自然村落,但当它在清乾隆以后与著名的藏书家鲍廷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以后,知名度就大大地提高了。
  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祖籍歙县长塘,先世以坊治致富。鲍廷博随父母迁来杭州,后曾寄居“桐邑青镇之杨树湾。”翁广平《鲍渌饮传》说:“先生世居歙之西乡,父母相继卒于杭,乃卜葬于湖州乌程县某乡。后迁居桐乡县之乌青戍(笔者按:即今乌镇镇),今为桐乡人也。”鲍氏力学好古,凭借其先世累积的财力,搜罗旧籍,校刻佳本,插架之富,几乎成为浙省一时之冠。鲍氏藏书楼称知不足斋,其父子两代所刻《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尽为善本。乾隆时诏修《四库全书》,采访天下遗书,鲍廷博命其子鲍士恭进呈典籍共六百多种,深荷乾隆赞赏,并颁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褒奖。后虽遇兵燹,但杨树湾僻处穷乡,为兵火所不及,故得保全。当时西湖文澜阁及阁内藏书尽为灰烬,后来浙江巡抚谭钟麟筹款重建是阁,搜罗殆遍,独少《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乃由邑绅、清末翰林严辰商之于鲍廷博曾孙鲍寅,将赐书缴呈。鲍廷博杨树湾故居,至清末时犹在。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五载:“渌饮村居在青镇东乡之杨树湾,为鲍渌饮孝廉廷博故居,多蓄异书,隐居不出。阮文达公视浙学时尝就观之。老屋数椽,至今无恙。”笔者三年前曾专门走访过杨树湾,当然,“渌饮村居”早已不见踪迹,但据当地一位八十五岁的朱姓老人说,杨树湾村中有浜,以前浜边砌有块石帮岸和石级,拾级而上,便是鲍家的藏书处。“文革”前后,浜边曾挖出数百根木桩。他家中以前曾有一乳白色砖,底部刻字,据说是鲍氏遗物。
三、地名因徽人的述作而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如上文所述,徽人中有不少是属于文化修养很高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他们的著述、诗文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地名资料。
桐乡旧时有文史园、日涉园诸名胜,都是极具风格的江南园林建筑,惜乎湮没已久,今人难知其面貌。但是汪森当年写下过《游文史园》、《过冯园》(日涉园乃冯氏宅园,故又称冯园)等诗篇,赖此得以探寻当时两园建筑、布局之大概。
凤鸣寺,即惠云教寺,是旧时桐乡城内一大佛教建筑,当然后来也是该地的地名。寺内有鹫香阁,登临阁上则可俯瞰桐乡一城全貌。汪文柏有《登鹫香阁》诗:“高人飞锡水云香,绀宁巍然镇上方。威凤何年鸣是里,碧梧依旧映朝阳。绕城桑叶摇新绿,别院梅花发古香。试上鹫香高阁望,尽教心地忽清凉。”当时有名的佛教建筑,昔日桐乡古城的风貌,于此亦可以略窥一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批徽籍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参与了地方史志的修纂。在这些地方史志中,也记载了丰富的地名资料。汪森纂成的《粤西三载》、金烈主修的《广州府志》皆如此。就桐乡言,就有程鹏程的《桐溪纪略》八卷。桐溪,是桐乡县城的雅名。程氏在《桐溪纪略》中,于地情记载甚详,其中有不少的街坊、巷弄、村落名以及其他地名。后来,县令李廷辉便以《纪略》为基础,修成了清嘉庆《桐乡县志》。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大批的徽人从狭窄的皖南山区走出,客居异乡,很多人最终在那里落脚生根了。桐乡地处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杭嘉湖平原,境内有崇福、石门、乌镇、洲泉、濮院、梧桐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名镇。这些镇市上,在以往的数百年间,徽人的身影、足迹几乎无处不在,镇区的许多地名,明显地烙有徽人活动的印痕。追溯这些地名的演变发展,将使我们获得当时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丰富资料。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有用的借鉴意义。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