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是“蒙学”
广义上的“蒙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蒙学的主要授课内容是教儿童识字、写字和进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是《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狭义上的“蒙学”,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下面我们对一些主要的“蒙学”教材进行简要介绍和列举。
2、《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代童蒙读物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一卷,相传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书中有关元明清部分为后人所加。从南宋起就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直到明末清初。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浚仪人,迁居庆元,知识渊博,著作颇丰,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擅长考证。
此书共380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琅琅上口,深入浅出,流畅有趣,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涵盖面极广,涉及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次第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等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特别是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尤为精炼,仅用了300字就概括了从曦弄到清统一的五千年中华历史,真乃“袖里通鉴纲目”。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三字经》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