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氏四十四祖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字国辅,歙州歙县登源人。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他为“古徽州第一伟人”,隋末大乱,他毅然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据之实,他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矛盾,保境安民,镇静地方,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大唐官拜为歙州都督、越国公。徽州人崇爱这位乡土伟人,设庙宇祭祀、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
汪伯彦何人?乃华祖七子爽公支下再20传孙也,合汪氏总系65世,56世雅公后人,生于1071年,卒于公元1144年,祁门县城北人。字廷俊。举进士。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召见,伯彦上《河北边防十策》,切合圣意,旋授龙图阁直学士、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知州。同年,康王赵构在磁州(今河北正定)被金兵围困时,汪伯彦派兵接至相州,由此深得康王信任,不久,任康王大元帅府副元帅,又升为集英殿修撰。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升汪伯彦为元帅和显谟阁直学士。六月再升知枢密院事,十二月拜右仆射(即右丞相)。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的秦桧,乃汪伯彦学生,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被后世人所唾骂,他在当时权倾朝野。汪伯彦在1129年因扬州失陷被免职,贬居永州后,在秦桧支持下,于1139年复任宣州知州。后又献《中兴日历》5卷给高宗,升为保信军节度使。绍兴十年(1140)退休后回祁门。
这对师生在历史上留有骂名,但与汪氏宗祠的发展却有莫大的益处,从而奠定了汪华神的基础,徽州太阳菩萨的地位。
关于行祠,明代官员学者程敏政说:“古忠臣烈士有俊功大惠于世,有国者必崇祀之,著于令,有家者常祀之外,亦别有先祖一祀。著于礼,礼法并行不可偏废,而况有俊功大惠于世者,置弗祀者可乎?专祠矣而复祀于家则亵,置弗祀则简。于是中古以来,有行祠之设,卜地为之,其之视公祠则杀,视家礼则隆,亦犹民间不敢僭称社稷而曰义社也。”
前面提到宋政和四年(1114年)汪华正式有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究起来皆汪伯彦之功,自古朝中有人好办事,不看僧面看佛面。即便是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他来振兴经济,展示功绩,参与汪华祭祀活动,积极完善申报程序,汪伯彦祖父于1015年建庙,敕功承恩,建炎初(1127)年,伯彦上疏于朝,请赵构皇家墨宝,赵构皇帝是大宋乃至中华有名望的书法家,他善于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在伯彦请求下,赵构当即挥毫波墨,敕书忠显祠名,后又改忠烈,这皇家的肯定对汪华宗祠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变化,各地汪氏宗祠在其后得到迅速发展,清明岁末,族人皆大会致祭,从而也极大的完善了当时的宗族制度。
其时徽州府汪氏的寺观有:(1) 崇福寺, 宋察判汪时中建,母金氏夫人祠墓在焉
(2)祁门忠国显亲下院 在邑北五里万石,旧名霄汉资圣院,唐乾宁三年建,宋大中祥符八年丞相汪伯彦之祖重建,敕功承恩,建炎初伯彦请于朝,敕改今名,而筑祠写真祀于寺。…徐季洪序其事,刻之石
(3) 报慈庵 , 在六都,宋绍兴十七年建,里人程伯原之母乃丞相汪伯彦秦国夫人之女,创是庵以奉丞相
(4)祖成庵,在十二都,……宋里人汪伯俞建寺,写二公像以祀之。
、、、、、、
文章结束,联系到一处题外事,宋孝宗时,妒后李凤娘回家省亲,请了圣旨为没有出身的祖上封了三个王位以显示荣耀,以汪伯彦在当时朝中的地位,想要光宗耀祖当然也不是难事了。
爽公支汪氏总系90世孙:友国撰于2012、12.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