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83|回复: 3

灌南县新安镇建镇历史及其境内汪氏迁徙历程

[复制链接]

54

主题

463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是一面旗

积分
13560
发表于 2012-12-30 1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题为什么要加上灌南县三字,因为全国叫新安镇的地名曾多达21个,其中乡镇级建制的就有十八个,被撤销建制两个,就连村级也有使用这样名字的地方,若是不标明,只怕会有认识上的错位。
曾有人告诉我,有“新安”的地方一定就有汪氏人活动的轨迹,此话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徽州古名新安,境内新安江水源就是汪氏人生命里流淌着的血液,有着无比的重要性,汪氏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以龙骧将军迁新安境内,开创了汪氏人后来的辉煌,奠定汪氏大唐封王封侯为上柱国的基础。今天,我们依照汪氏人活动的轨迹前来追寻灌南新安镇建镇初始的一些蛛丝马迹。
据《淮安府志》记载:新安镇以及周边地区在一万五千年前是古海岸的沙堤,生活着古脊椎动物。一万年前,“淮海古猿”进化为人类。六千年前,谭芦大地震震出了大伊山、小伊山、伊芦山和朐山联成一体,在它的西和南部形成方圆一百八十里的硕项湖,湖南一隅即有先民居住于此,生息繁衍。
另据网友新安老哥考证,如今灌南所在的地块,最古老的称谓应该是“东海上”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原来是茫茫大海,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如今这里建筑房屋地基三四米深处总有一层海釉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海渐渐后退,成了沙堤,谭芦大地震后硕项湖形成,四周依然是茫茫一片,此时硕项地名未定,人迹皆无,湖连着海,海连着天,或许只是一层浅浅的堤围,黝黝的淤泥隔开了湖与海,或许在湖面上会有孤立的小岛,然此时岛也不叫岛,围绕着大小伊山周边,地震之后地壳也如海浪般发生了变动,露出水来的只是一些小土堆,一座座土堆, 就如孤坟样飘在湖面上。另据“新安老哥”考,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进行了涿鹿之战,战败的蚩尤部落则退居东海一隅,成为在这片土地生活的最早民众。
当然,最早的东夷人或只是借助一些孤立的小岛(小土堆而已)过游击生活,或是以后逐渐退化,融入了炎黄大家庭,或是生活的困窘逐渐的消失,灭亡。《淮安府志》所记载的湖南一隅应在新集高沟这一线,最早的居民也应该包括东夷人的后裔。
在2000年前,李广利封海西侯,故址在今灌南县新集乡一带,随之而迁徙来的民众,奴役,与周边原有的居民形成了灌南这片土地上的第二批移民。
新安镇大片范围此刻依然在水里,只是露出一部分土来,以后来形成的一些地名为例,如孟新庄镇的老垛,李集乡的小垛,皆是水中的土堆而来,老垛是水中的大堆,小垛就是水中的小土堆,四面皆水,唯有土堆在,当时,从山东来的移民远远看到土堆,或是似他们当地的草堆状,依此命名也是可能。而新安镇大庙周边的九里十八墩则是另一方面的例证,足已证明当初土地之高低起伏土堆之多(曾有考证是汉墓群,但无相关文物佐证,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群依地势起伏仿制的墓葬群)。
初时,土堆皆没有命名,灌南这片地方亦没有被命名,海西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故址究竟包括哪些至今尚还有争论,灌河水系尚没形成,生命的迹象仅限于水中,及其硕项湖周边,如今看来,涟水的高沟,灌南的新集,花园,百禄等民众,依靠的生活来源最初也在这片水域,
直至1000多年前,黄河南侵大量泥沙淤积,逐渐形成灌河水系,这片区域形成了大片陆地,才引来了第三次移民大潮,这次移民潮非是民众自愿,而是被明太祖朱元璋驱赶而来,移民数量庞大,占据到如今新安镇的四成以上。
由于新安镇这片土地多是水域和淤滩(长期的光照晒成了盐碱滩),缺少人类生存的肥沃土壤,因而民众北上并不会一步就到了这里,而是慢慢的迁移,如以扬州、邗江、江都、泰州、姜堰、泰兴、高邮、宝应、盐城、涟水的高沟作为跳板,这批民众在路上都留下了生存的火种,沿途皆可见洪武赶散的人群,直至一部分人到了苏北这块淤泥滩前再无退路可走了,参与“洪武赶散”的官兵才罢休。
灌南地区几大姓氏汪王程赵多是此期到达,如今的城市中心当初也多是在水域里,但海水已经远退,硕项已经萎缩,除了城西有大片水域,城东的水域乃是在纵横交错的土堆间隔中,直到徽商的盛起,称土定镇址,看中了河东这片土地,开始在这里大肆建设,才有了新安镇最早的雏形。其时,新安镇周边皆有民众活动的轨迹,唯这城市中心地段靠近盐河,每年的水涝难挡,民居难安,才给了大批徽州移民有了可居之地。
从朐南镇到新安镇、悦来集,(悦来集故址在渔场口,那里应该也是徽商的集聚地之一)安徽歙县名儒程鹏功劳不可灭。他对众人道:“我等徽人欲在此创立大业,需寻找土地肥沃、土质凝重之地;土肥,则能五谷丰登;土质凝重,架屋盖房,才能坚固耐久。事关子孙永远,不可轻率。”
经过长期水浸和日晒,新选的镇址所在地土质凝重,称量结果是重上一两,然后便是和当地居民洽谈购买的过程。
新安镇按五行八卦而建,“状若长龙,镇市计分八牌,环列五庄”。其时,新安镇疆域“东至莞渎界7里。西至沐阳六塘河界12里,东北至莞渎界9里,东南至长乐镇界7里,北至湖坊镇界12里,西南至安东鱼场镇15里。东西宽19里,南北长19里,东北至西南24里,西北至东南19里。”
     镇上庙宇殿堂、亭台楼阁,规模宏伟;九庙十八庵,琉璃碧瓦,斗拱飞檐,蔚为壮观。因为地广人多,物产丰富,生意兴隆,当地人(包括前两轮迁移的周边民众)认为以徽人故里“新安”为镇名有失乡人体面,欲改名“朐南镇”(取海州之南意)。诉讼至海洲府,知州亲临视察,见新安镇状若长龙,规模宏伟,认为既已定名“新安”,何以非要改为“朐南”不可?于是便劝当地人罢诉息讼,然而当地户门大族(周、惠)不听,常有排挤徽人之言行。程鹏率众徽人据理力争,诉讼双方各持己见,致使缠讼达40年之久。明末崇祯九年,海洲知府陈维恭升堂审理这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积案。听罢双方的陈述,他沉吟许久,认为以新安为镇名,并无不妥,况且生米熟饭,木已成舟,遂裁定不予更名。并正式宣告以“新安”为镇名载入海洲府版图。
汪氏的迁移历程
至于程鹏在徽民中为何有此声望,又有哪些徽民在帮助他,执意以新安来命名,这还需从徽民北上的缘由说起。
当初,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义” 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公元1356年进驻平江(今苏州),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甚至到了“不问贤不肖,辄重赠遗,舆马居室,无不充足,士之嗜利者,多往趋之”。
其时,徽州是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地,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汪氏四十四祖汪华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民众免遭兵刃,成为了徽州的地方神,
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徽州形成望族众多,八大世家姓氏分列其中,其中汪程最为著名,程姓以东晋初年程元潭出任新安太守,居屯溪区篁墩起,程汪两氏分列为古徽州的第一第二大姓,他们相互之间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或为表亲或为内亲,(具体例子在文献及各自宗谱中皆有记载,如程伯原之母乃宋丞相汪伯彦秦国夫人之女,又某娶程氏女,某娶汪氏女等、)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张士诚广召贤能,徽州的大姓岂能没有份?必然有响应前来投靠,或是为仕,或是为商,由此也引来了     徽州民众的一次迁移变动,其中不泛汪姓程姓人。
张士诚苏州战败,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立足南京,1370年8月,朱元璋说:“近代以来风俗非常奢侈,地方上富民的衣食住行,竟然和公卿贵族一样。”
这是引发“洪武赶散”(又称为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导火索,“苏州阊门”一带尽数迁移,其中有一大部分他方民众为了避灾,皆冒名顶替为苏州阊门人。(朱元璋曾起杀机要杀戮部分奢侈民众,身边一位亲近大臣进谏并自称阊门人,私下告知民众以阊门身份可免灾。)
这次迁移,来自苏南,浙江,江西,徽州移民各占了四分之一左右,对于徽民来说,或许至苏州不过三两世,或一两世,甚至更短,不过是三五年间,据汪氏族谱爽公支系载,灌南新安镇始迁祖分别为宗洁、宗渊、宗泾、宗泽、、、等,从他们的后裔分布新安镇的地形看,基本在“状若长龙”身体内部,如老街南头,老烟草局边,老镇政府边的部分汪姓,皆有数世存身的古老家院,这充分说明他们在建镇之初是最早参与了建设,程鹏为新安镇取名,争取诉讼官司的胜利,汪氏后裔参与的可能性非常大,不仅仅他们同是徽民,而且还应该有牵连不断的姻亲关系,当然,此处乃揣摩,究竟是汪氏哪一代人与程鹏同期,还没有具体的记载,这里也只能是姑且推断。
现在我们再来看汪氏后裔宗洁、宗渊、宗泾、宗泽、、、等兄弟所处的年代与建镇初期的时间符合与否,由于谱无记载,也只能是推断出大致。
宗洁、宗渊、宗泾、宗泽、、、皆非亲兄弟,乃汪氏45世祖爽公,,49祖景瑞支下,70世共怀祖,他们自身排在75世祖,谱载65祖惟美尚在徽州境内,因多是单传70世怀祖有没有离开安徽就无法确定,但我们从宗洁兄弟在70世共祖的情况可以推算,五代人一百多年一大家人都没有分散,且一同到了灌南县新安镇,或是因洪武赶散,或是因经商,或是其他原因,但他们没有分开很远,且生活在一起(即便不是一个家院也相距不远),也就是说一百多年来他们肯定有一共同的家园,共同的依恋和牵挂,因而若是他们的某一世共祖因洪武赶散到了苏北,并不是就到了新安镇这块土地,而是在苏北某家园里生活了一阶段,如苏北的高沟等地(祖上有同支姑且这么判断),直至75世的时候,新安镇这片淤泥滩积成的土地上已经能生活民众了,他们便一起来参与这里的建设,并在此繁衍、生活。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推算出汪氏爽公支75世祖在灌南的年代,以目前爽公支系在灌南传至92世算,爽公出生于公元629年算起,以92减去爽公45世,中间传约48代,以2012年减去629年,得1383年,平均传每代人约为28.8年,以92世与75世祖中间的17代人来说,约需490年,当然,从49世景瑞公居小的情况来看,(景瑞与李白诗中的汪伦是叔伯兄弟,但他们年纪应该已有很大的出入)这个年代就可能少一些,以2012减去约490来算,约等于1522年,也就是说,若是没有大的误差话,他们兄弟在公元1520年左右到了苏北。这个时间和朱洪武红蝇赶散的时间相差一百多年,与他们兄弟共怀祖,由此北迁的可能性也相吻合。这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购地建街设市,相差也不是很大,考虑到历史,并按本支系的实际情况,这年代相合也是可能,当然,至程鹏率众徽人据理力争,1636年官府正式定名为新安镇,或许是下面两代人的事了。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汪氏宗亲网上的斑竹汪子涵指出:“据家谱记载:最早来新安镇(当时为悦来集)的应该是嘉靖年间建公派82世 汪一本、汪一正、汪一鹏兄弟几人(卷三4页);后建公派86世汪时汇也迁至新安镇(卷二15页);86世汪源琳迁至新安镇大圈小元村(卷一101页),在明未清初年间:俊公后裔78世惟秀、惟元、惟敏自金寨县葛山迁至新安镇(卷十12页14页),爽公后裔应该也在同期迁入。”
   这样的推测不能解决一本公后裔不在老城心居住而居河西繁衍的根本,也大大推迟了汪氏人参与新安镇建设的时间,与新安镇历史的进程也不会吻合,(以82世至今97世算,也只有15代)同时,程鹏取名“新安”时因为缺少徽州汪氏人的支持因势单力孤而显得不实际,这为后人对新安镇历史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障碍。
从乾隆元年(1736)程氏族谱里新安镇地图来看,汪家庄在如今的桥西一带,正是一本一正一鹏兄弟的后裔,此支虽稍迟一步进入新安镇市中心,但立足桥西后便在灌南大地迅速繁衍,后裔广泛,可谓枝繁叶茂,竟至独立成庄,如今灌南境内大多建公后裔皆出此处,包括汪石桥,盐西队的绝大部分汪氏,而老新安镇中心的少数建公后裔亦为此支迁入。
唯有作出合理的推测,才能通俗的解释老新安镇中心地段为什么多爽公后裔而少建公后裔。当建公俊公爽公后裔在新安镇有了一定的势力范围之后,汪氏祠堂建设也就顺理成章,这是三支汪氏人五十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购地建镇及成图共为60年,所以成祠时间应该介于其间)
文章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但我却突发奇想,徽商购置新安镇地块,并不是一步而成,而是有步骤的购置,逐步的完成,史所载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购地设市,是指悦来集地块的购置搬迁,而其时徽州各氏在新安中心已经完成了大体的布置,因上文中计算爽公75世新安始迁祖时,遗漏他们自身一代人20余年,也就是说,即便爽公此支后裔为景瑞支下,到达新安镇的时间不在1520年也不应该在1550后,早于悦来集置地成集的时间。
当然,所有这些推测,还需汪氏其他支系后人以谱验证,新安镇初建的情形也需其他姓氏如程王赵周惠、、、、、、等各家宗谱的验证。
                                   汪友国2012-12-28。
春水流-商周演义-虫先生记

3

主题

81

回帖

2771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2771
发表于 2012-12-30 2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翔实。
历史上的新安郡望就是指的我们汪氏。
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就是写的我们汪家。
古时的汪姓聚集地必有程姓许姓跟随。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2-12-31 15: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安”我这里的认识是这样的: 徽州脱胎于新安,不能等同,起码从辖境上看两个时期的范围就属于包含关系,徽州八大望族更多被各大望族先贤所提的都是出于新安,并且斑斑可考的历史也是从新安而来,就汪氏的“新安”和八大主姓的“新安”历史基本一致,东汉末年迁新安并得到全新的家族繁衍,大姓间交错联姻在当时也很时尚,古歙新安是徽州各姓先贤共同的记忆,一直到明末都是各望族的骄傲,说到“新安”就是指古歙的望族和世家的纪念符号。 灌南我不熟悉,但是新安各望族迁入灌南的历史肯定值得在各宗谱里面发掘,迁始祖的信息就应该很明确,至于迁入后的再迁也应该有记载,联系到迁入参与家园建设的事情,我想家谱只能作补充建镇历史的不足,自然建镇历史方面的记载就应该比较有限了,或许传略里会有点滴文字吧。 供参考

新安汪氏和徽州汪氏的由来

54

主题

463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是一面旗

积分
1356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汪志林于2012-12-31 15:24发表的 :
关于“新安”我这里的认识是这样的:

徽州脱胎于新安,不能等同,起码从辖境上看两个时期的范围就属于包含关系,徽州八大望族更多被各大望族先贤所提的都是出于新安,并且斑斑可考的历史也是从新安而来,就汪氏的“新安”和八大主姓的“新安”历史基本一致,东汉末年迁新安并得到全新的家族繁衍,大姓间交错联姻在当时也很时尚,古歙新安是徽州各姓先贤共同的记忆,一直到明末都是各望族的骄傲,说到“新安”就是指古歙的望族和世家的纪念符号。

灌南我不熟悉,但是新安各望族迁入灌南的历史肯定值得在各宗谱里面发掘,迁始祖的信息就应该很明确,至于迁入后的再迁也应该有记载,联系到迁入参与家园建设的事情,我想家谱只能作补充建镇历史的不足,自然建镇历史方面的记载就应该比较有限了,或许传略里会有点滴文字吧。
.......

时代变迁带来的地域变化,自古就有,即便我们这小城市地域也在近几十年发生变化,从淮阴地区变动到连云港地区,但有一点还是没改变,母亲河灌河一直在向东流,当然以辩证的观点它也在变,所谓时间空间的变化。
我想徽州新安也是这个道理,脱胎于斯却异于斯,百度词典里的解释大概也是包含了这个道理。
让我对徽州的地域有所了解,谢谢你!
春水流-商周演义-虫先生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