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捞月的故事源出佛教的寓言,据《摩柯僧祇律》载:佛对诸比丘说,过去世时,伽尸国波罗奈城有五百只猕猴,一日它们来到一口井边,猕猴王见井水中有一月亮,就对同伴说:月今日落在井中,我们应把它捞出来,以免世间长夜暗冥。众猴不知如何下手,猕猴主见井边有树,就说: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众猴展转相捉,树弱枝折,群猴都掉进井水里了。
这个故事是为了启迪人智慧,凡事动脑,传说中,大唐越国公汪华也因水中捞月而死,但不明此故事生于何因,给后世又能有什么样的启迪?而所有见诸传说故事的汪氏网站刊物宗谱依传说所载皆是模糊。
汪华捞月故事的底版是这样:贞观二十二年的中秋之夜,唐太宗李世民设御宴,召群臣赴御园赏月。皓月当空,御花园池中碧波荡漾,花丛香气袭人,月影透过树丛徘徊。其时君臣开怀畅饮,酒酣之际,皆有微醉,因奸臣嘲弄,太宗借酒意对汪华道:“月明皎洁,为何忽坠池中,岂不可惜?卿可为朕捞之乎?”汪华知唐皇对自己心存疑虑,不如以死明志,便也假装大醉,指着皇后娘娘说:“你叫我一声亲夫,我就下井捞月。”皇帝答应了,皇后娘娘也叫了,越国公乃奋身跃入御池。
……结尾也有种两个:一:李世民把责任归为醉酒误事,大肆表彰汪华忠心,不仅追封进爵,还封其九子分别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君侯;七、八、九相公。
二:唐太宗感到冤枉了汪华立即封他阳间为帝十八天,阴间为帝万万年。
汪华醉酒而死,脸是红的,所以后来的画像和塑像脸都是红的。
为了和传说印证,及其李世民为什么会对汪华起疑心,也有不同说法:
一:当年汪华归唐之后,虽然表面上受到隆重封赏,但因为他有九个儿子,大唐皇帝生怕他口服心不服,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汪华觉察到这种情况,就把儿子杀了以表忠心。并在当地留下杀儿塘” 的地名“。
二:归降之初,朝廷故意表示对汪铁佛“特别关心”,越过汪华对他发表指示,显示出特别,形同“离间”。
、、、、、、
传说言之凿凿,并借助家谱内记载南唐才子汪台符《歙州重建汪王庙记》确认。
“天不欲荩,地不欲载,两曜不欲凝,万根不欲生。玉石一尘,贤愚一邱,则神人不得不降,圣人不得不作,我唐不得不兴,越公不得不起。起而不失进退存亡者,越公得之矣。
隋鹿不醒,群雄率起。公矫翅一鸣,声著千古。提山掬海,沃沸颠危。扫平反侧之源,归我唐虞之际,武德四年,高祖下制曰:「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感天人知已,趋玉阙言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贞观二十三年也。”
以“感天人知已,趋玉阙言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 或断句为“龙剑一沉死而、不朽”解释为汪华归唐与沉塘而死两件事,这样的解释不能不说是遗憾,我特别欣赏汪道显对此的解释,《再谈“汪华捞月”说?》理解“怀龙剑一沉而死”是指汪华在世间沉没。
并且,他在《汪华捞月说不成立的铁证》还指出“汪华死于贞观二十三年,“提月、日的有好几篇都是明确指出是三月三日,没有其他提法。认为是捞月而死的文章有的明确是指中秋那天,有的没有写具体日期。如果汪华是三月三日死,那么三月三日夜晚根本看不到月亮,哪来的“皓月当空”?也就不存在太宗观月的问题。”
由于汪华的逝日目前并没有定论,我们姑且作为捞月不成立的一种说法,当然,也有本家依据汪华诸子的出生时间,指出传说杀子示忠的不实,论据因过于单薄(所考证时间至今并没有明确定案),因而也不能强势否定捞月传说的不实。
其实,历史上捞月之死的传说非汪华一人,还有吟着“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据说他就是因为喝醉了酒,在江边捞月溺水而死。
五代时王保定曾写文章道:“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人项思有诗《经李白墓》:“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阙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醉?遗坟野火燃。”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中云:“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世人皆言大诗人爱月,醉而水中捞月。而李白病死于家中的说法却没有人相信,好像唯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李白的浪漫。
由李白之死联系汪华之死,我们解释“感天人知已,趋玉阙言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就容易理解得多了。汪台符是五代时著名的大才子,否则也不会因为他经过那里,便有请作庙记之事,他这句话若是直解,一字一字的句解,无法展示汪台符的才华,甚至可以说他才华很平常,但若说他因袭李白的文采,此处运用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手法,这句话其实就非常好理解。
啊,“天上的仙人知道了(汪华)的功绩,邀请他到那里开怀畅饮,人世间的帝王从此没有了锋利的宝剑,他的功名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
这样可以很好的解释宗谱中存在的捞月之误的传言,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形势有没有值得汪华捞月而死的情况。
“贞观之治”是历史的鼎盛时期,经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在用人方面比较开明,最著名的实例,莫过于对魏征的使用,魏征是隐太子李建成的人,实实在在的太子党,李世民即位后,没有记仇,先充他为谏议大夫,魏徵性格刚直、才识超卓、多次犯颜直谏,李世民都能原谅他,让他节节高升。
总而言之一句话,李世民是开明君主,不是传说中的昏君,贞观十七年,汪华得皇家信任任忠武大将军,十八年置九宫留守,到了二十二年,唐王朝已经到达极盛的顶端,(汪华逝期目前考证分两种,一说二十三年,因不是此文主要,所以不讨论。)这一年,远击朝鲜,结骨入朝,松外蛮附唐,契丹首领曲据内附,阿史那贺鲁降唐,王玄策打到印度,大唐到了第一个鼎盛期。
天下一统,四海归一,李世民此时岂会无故怀疑大臣,况且,汪华几个儿子分散各地,多无兵权,基本不构成威慑。
房玄龄与汪华同时期留守京师,逝期同在648年,与汪华之死一前一后,李世民非常关心他,嘘寒问暖,此处资治通鉴卷十二十五章有明确记载。
(此处更多论据将在下一篇《细说九宫留守与世华避讳》里)
若是君臣间说笑话,汪华年长十几岁,一是庄重些,二是不易进入内宫见到皇后娘娘,作为文德皇后,也不会当着大臣的面轻易答应,叫了一声亲丈夫。
可以说,这传说是非常滑稽的笑话,那么,汪华还有什么原因要捞月呢?各位,先轻松一下,分享我记忆中的两段故事。
先前,大多地方称死人为跌倒了,或跌到了头。但小孩子不一定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会打破沙锅追问,前些年,我隔壁一个邻居的母亲接到娘家来信,老舅爹死了,她就带着孩子收拾,急急忙忙对孩子说:孩子,跟娘老你姥爷家去,你姥爷跌到了。
孩子不懂,就问:“娘,跌到就是摔跤了。”“是啊。”“姥爷是大人怎么会摔跤呢?”
“啊,孩子,路不好。”母亲强忍住悲痛回答。
“娘,姥爷眼睛不好吗?”
“好着呢。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母亲已经略有怒气。
“啊,娘,姥爷眼睛好,是不是晚上呢?哦,我知道了,是路上有大塘。”
“是。”“啊,娘,塘里有好多水呀?”
“有,有,有,多着呢。”“啊,娘,水里有鱼呢,姥爷逮到鱼了吗?”
“啊,这孩子,逮着了。”
“哦,我们到姥爷家吃鱼了。”
听我这段话我是暗自发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记得有一邻居滑到了,大伙就说他逮着鱼了,拾到金子了,这话恰被隔着墙头的老张大爷听到了,他不但耳背,还又能讲,结果几天后,真有人问这邻居,你小子不仗义,拾到金手链也不请客。
呵呵,其实故事没有别的意思,只为回味一些哲理,所谓“李下不正冠,瓜田不系鞋。”“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故事说到这里,虽说与汪华捞月没有具体关系,却也不无内涵,现在,就让本篇加上两句总结作结尾,简单的说吧,汪华捞月不是他自愿,而是被动,他为什么捞月,是“传说”让他老人家捞,是讹传让他老人家捞,是一些“后世子孙”让他老人家捞,为了传说的圆满,他们不得不动用长孙皇后。可惜,汪华捞月的传说没有李白的浪漫,后世没有留下比较著名的诗句,而涉及到皇后娘娘,不得不引来令人尴尬的笑话。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汪华确是喝酒的原因,年纪大抗不住酒性而亡,以前我的祖父就是因酒亡,阴历九月二十九那一天,是他老人家小生日,高兴就喝了小半杯酒,也就是一大口的事,结果引得脑充血,两个小时后便亡故了,至于把捞月之说解释为汪华失足误坠塘中,确是很有可能,这里不排除汪华年纪大,精力差的原因,一些上岁数老人走路都能跌到,汪华喝酒后慌忙出乱跌落河中确是可能,好了,此篇完结,就是要告诉本家们一件事,传说及其家谱里的事需要因情来辩。
这后面的两个故事只是解释一步一步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如仅是喝了酒,后世为提高形象就想象汪华与皇帝喝酒,再加了其他的佐料,如仅是摔倒,就能以讹传讹为捞月
先人荣光是所有后裔的荣誉,但决不是以神话、传说为依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