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宫留守究竟是何职?
汪道显在 “汪氏族谱”摘录汪华为“九宫留守”的诏书。
皇帝敕曰:
提兵按茸,必资文武之雄才。射策抚绥,惟藉忠良之俊傑。朕登天位,糜有夙夜之宁,深虑边庭之衅,匪严故讨,曷遂归恬。今诏得上柱国越国公忠武大将军臣汪华,善政行於化雨,赞刑振於仁军,军民得所。今特诏宣卿为九宫留守,辅朝政,加尔妻并受一品服。诰曰:臣以体国为忠,妇以佐夫为义。尔钱氏卓有贤行,左其良人,克学厥宫。嘉尔能助,特封尔钱氏为怀德夫人,稽氏为柔则夫人,庞氏为柔肃夫人,张氏为柔淑夫人并受赐五花冠诰一品服,钦哉
敕 命
唐贞观十九年八月二十六日下。
什么是九宫留守,有本家说就是临时性的职称,李宾可教授在《龙剑一沉,死而不朽》中写到:““如果认为“九宫”代指京城,则此一职实是太重。汪华似应是 “副监”才得当,而“副监”一说又找不到出处。不久前,汪光裕先生明确指出,“九宫”是指唐“九成宫”: ”
这是目前网上对此疑惑最周全的解释,现在,我们围绕九成宫的问题寻找线索,九成宫开始名叫“仁寿宫”, 贞观五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这里是李世民的避暑胜地,是唐朝的离宫。
而离宫卫队首领就如清时承德山庄的御林军统领,又如现今北戴河中央警备团某队领导,虽说武官里有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或是中央军委的某委员,唐朝时则是某位将军,但是,守护宫城及各地驻防队伍的卫队长即各种校尉的官衔却是相当,大校或是古时的四品职称,其职务范围和职位与汪华此时相当,虽说守卫离宫也是重任,但若皇帝不在那里,也看不出和其他处守卫有特别,也就显不出被重用的感觉。
彼时,李世民因亲征加封汪华为上柱国忠武大将军,却依旧让他去守卫离宫显示有点不合常理了,虽是显位却看不出有特别重用之意,加封也显得无必要。
这处意思就是说汪华左卫统军的职位(当时太子被贬曾羁于右卫)与离宫领队基本是属于平级调动,没有什么高下,也就是一纸调令的事,由某武卫大将军出面调动即可,用不着皇帝亲自出面颁诏令。可以这么说,九宫就是九成宫的说法只能属于众多假想里的其中一个理由。
或许,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思维来解释九宫,象棋里把将帅移动的核心称为九宫,九宫也是将帅的居留之地。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并称九宫。从这里理解九宫就是天的所在。
李世民是大唐天子,后院有三宫六院,九宫是否就指这里呢?将三宫六院概指也是可能,另外,古时九是虚指,表示宫殿数量之多,况大唐李世民后宫殿堂确实多,属于离宫的就有:太极宫、洛阳宫,咸城宫,华清宫、未央宫、而皇城大明宫里,各种宫殿名称有:庆善宫,太平宫,兴庆宫、掖庭宫,显仁宫,甘泉宫,玉华宫,太和宫,翠微宫,长乐宫、、、、、、
以“留守”注解离宫显然过重,但若以九宫对照大唐后宫,注解汪华领忠武大将军衔留守京师的话,则是有可能,也是无限荣耀的事,值得皇家亲自下诏令。
如今天中国各省和直辖市领导,北京市领导人明显要高出半阶,多在政治局。汪华级别虽没有达到这一级,但作为京城警备司令部里的一名高级将领,分工负责守护皇宫这一片极有可能,这也是令后世子孙无限荣光的事。
当然,留守京师的总负责人是房玄龄,这点毋容置疑,资治通鉴十二卷十三章明白记载:“甲寅,车架行幸洛阳,以房玄龄留守京师,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李大亮副之。”
也就是说京城最高行政长官房玄龄兼任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副长官李大亮为副司令,此时汪华属于警备司令部里的一名高级将领,独立负责某处,但是,李大亮只在任上两个月便去世了,去世时家里境况也很平淡,并遗表希望李世民罢收征高丽兵马。
可以说汪华接受此任务,负责九宫防卫这一块,也在李大亮上任同期,留守九宫便是他任务,仅是光荣的任务却非是职称或者官职,但李大亮死后,汪华便成了京城警备司令部的副司令员,进了朝廷重臣之列,这是忠武大将军走向人生又一辉煌的时刻。
此次辉煌任务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标志者汪华在唐王朝领袖汪氏家族的又一次崛起,值得所有汪氏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载入家谱是顺理条当,当然,因此任务的重要、隐秘,为后世子孙寻找事实的真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汪世华何时避讳?
网络上所有关于汪华的文章里,包括家谱里越国公年谱,越国公行状,越国垂裕录及皇帝的各种诏令,皆仅注汪华,没有注汪世华,以汪华在世时避唐太宗讳而改,细读唐史,才知这一切有可能错误,汪华名乃是唐太宗逝后而改,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家谱里的诏令曾经有被修改的痕迹,即便如今关于汪华身世的小说及研究文章,据我看也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多以汪华归唐,或太宗登基为界。前者为汪世华,后者为汪华。
其实,汪华在世时,从没有避过唐太宗之讳名,一直称为汪世华,估计他老人家直到如今也不知后世改了他的名。这避讳之事完全是他的后世子孙所为。
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开明的君主,从我们以前文章举过的许多例子都能看到,贞观之治决不是凭空想象,李世民绝对是一位谦虚开明的君主,他在世时,名字带有李或世或民字任一个字,皆不用犯讳,也就无须避,唯有将世民两字连在一起的才须避,需修改。
汪世华名字中只有一个世与唐太宗相同,怎么会修改呢?况且汪华投唐在前,世民登基在后,汪华年纪比李世民大了十几岁,一切都已定性,汪世华若是在太宗登基后改名只怕都会引来争议或误会。
汪世华生前没有避讳,也就是说汪华名避讳应在李世民逝世之后,当李世民逝世的消息传来,高宗即位颁布诏令,凡是名字中有世民任一字的皆需改。而此时汪华已逝,唯是后世在他的牌位、墓碑上作了修改,并且,为了上谱,便于后世申报功名,凡在出现他名字的地方也作了修改。
此处由资治通鉴十二卷十五章可见:“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