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87|回复: 0

越国公五夫人张氏之故乡

[复制链接]

90

主题

319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哪位本家是清初湖广填川时汪真树

积分
11440
发表于 2013-6-16 21: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安县建置沿革(自南朝至1953年)
发布:川北通信息网 来源: 本文已阅读 次

蓬安县境,约从公元前七世纪起,属巴国地。周先王四十年(公元前239年),秦灭巴国后属巴郡;惠文王更元后九年(公元前316年),属巴郡阆中县。南朝宋、齐时期,隶属仍旧。

南朝梁时,县境始置县,北部为大寅(后改名蓬池),南部为相如。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今营山境)徙治大寅,南宋淳祐(1241—1252)间,徙治今河舒乡燕山寨,元至元十五年(1278),再徙治相如。至元二十年(1283),省蓬池县。明太祖洪武(1368至1398)中,省相如县,直属蓬州。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蓬州改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民国2年(1913),废蓬州改名蓬安县。

州县沿革


相如县  蓬池县

一、相如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安汉县北置相如县。西汉司马相如曾在此寓居,故名。治所在嘉陵江东今利溪、河舒乡交界处,与鸡宿山(今量金斗)隔溪相望的两河塘附近。东邻渠,南接安汉,西北邻南部,北靠大寅。据清光绪方旭《蓬州志》载,“相如属境,南有今南充之北陲,东南有岳池之半,东有营山之废朗池,西北有南部之废新政,其理所距今府治八十五里”,隶属于与县同置的梓潼郡。

南朝梁天正二年至太平二年(552—557),西魏攻占蜀地期间,梓潼郡废,相如县改属南渠郡。

隋开皇三年(583),罢诸郡以州统县,相如县属隆州。隋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属巴西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改郡为州,相如县仍属隆州。武德四年,割隆州之相如、南充之果州后,相如县改属果州,同时析出东境置朗池县,析西北境置新城县(后改名新政县)。武周神功元年(697),析相如县东南境置岳池县,治所徙于嘉陵江西岸今锦屏乡陵江场,东邻朗池(今营山境)、流江县(今渠县境),东南邻岳池县,西南邻南充县,西北邻新政县(今仪陇新政区一带),北邻大寅县。天宝元年(742)改果州为南充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果州,相如为其属县。后梁开平元年至南宋宝庆二年(907至1226),县隶属如前。宝庆三年,果州以理宗“初潜”之地,由州升府,名顺庆府,相如仍为其属县。南宋宝祐六年(1258),相如县由顺庆府改属蓬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蓬池县,其地分别入营山、仪陇、相如三县。相如县则东邻营山、渠县,东南邻岳池县,南邻南充县,西北邻南部县,北邻仪陇县,仍属蓬州。

明洪武(1368至1398)年间,相如县省,直属蓬州。

相如县由置到省,历时880年左右。

     二、蓬池县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分阆中县地置大寅县,以邑西大寅山为名。治地在今县境北部茶亭乡蓬池坝(有说先治斗子山,后治斗坛口),东邻安固县,北邻仪陇县,南邻相如县,西邻西充国县,属隆城郡。

    隋开皇三年(583),隆城郡废,大寅县隶属蓬州。隋大业三年(607),废蓬州置巴西郡,大寅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蓬州,大寅县仍属蓬州。武德四年(621),析相如县西北置新政县后,大寅县西邻新政县。唐开元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至758),蓬州先后改名咸安郡、蓬山郡,再复名蓬州,大寅均仍为其属县。唐广德元年(763),大寅县以治地蓬水绕流,更名蓬池,后省C确切年代无考);开成元年(836)复置,至南宋末(1279南宋亡)隶属未变。  

    元至元二十年(1283),蓬池县废,其地分入仪陇、营山、相如三县。

蓬池县从置到废,历时781年。

蓬  州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分西魏时隆州隆城邵、罗州伏虞、义安郡置蓬州。以州内大小蓬山为名。州治安固(今营山安固场)。领安固、宣汉、仪陇、大寅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渠州景阳郡改属蓬州,州领安固、伏虞、仪陇、大寅、宕渠、绥安(开皇十八年改名咸安)6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蓬州废,所领6县分属巴西、清化、宕渠3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蓬州,仍领安固、优虞、仪陇、大寅、宕渠、咸安6县。武德三年析仪陇县置方州;武德八年废方州,仪陇县还属,仍领6县。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蓬州徙治大寅,州属山南西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蓬州改名咸安郡,唐肃宗至德二年再改名蓬山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名蓬州,仍领仪陇、大寅、伏虞、良山(唐玄宗天宝元年由安固改名)、蓬山(唐肃宗至德二年由咸安改名)、宕渠6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朗池县由果州改属蓬州,州领7县。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省宕渠入良山,州领6县。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废道置西川、陕西路,州属陕西路。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并西川、陕西路为川陕路,州属川陕路。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分置利州路,州属利州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至熙宁五年(1070至1072),省蓬山入营山(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由朗池改名),省良山入伏虞,州领蓬池、仪陇、营山、伏虞4县。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蓬州徙治云山(又名运山,今河舒乡燕山寨),以抗御蒙古军。理宗宝祜六年(1258),相如县由顺庆府改属蓬州,州领蓬池、仪陇、营山、伏虞、良山(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228)复置)、相如6县;是年,张大悦降蒙古元后,置蓬州路宣抚都元帅府,并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徙相如县治地(今锦屏乡陵江场),至元二十年,置蓬州路总管府,省良山县入营山县,伏虞县入仪陇县,省蓬池县分属仪陇、营山、相如县,领相如、仪陇、营山3县,届顺庆府。后复为蓬州,隶属未变。

    明洪武间,省相如县,其地由蓬州直辖,蓬州并领营山、仪陇二县,属顺庆府。洪武十年(1377)省营山、仪陇二县直属蓬州(洪武十三年两县复置)。

    明崇祯十七年至清顺治三年(1644至1646),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期间,蓬州属“大西”顺庆府。

    清顺治七年(1650),蓬州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仍属顺庆府。

    明正德十三年《蓬州志》载,蓬州直属地东邻营山县,至营山县界封窦铺30里;南邻广安州岳池县,至岳池界金城山100里;西南邻南充县,至南充县界罗村铺(今南充县江陵乡)70里;北邻仪陇县,至仪陇县界岐山堡(今仪陇岐山乡)115里。东西宽约110里,南北长约220里。

    清,蓬州境域与明基本一致。

蓬安县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于11月先后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和大汉蜀北军政府(简称蜀军政府),蓬州属大汉蜀北军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蓬州属四川省川北道。中华民国2年(1913)3月,废州改县,改蓬州名蓬安县,以汉属安汉县,近为蓬州,取故州、县首字为名。3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蓬安县属嘉陵道。5年至23年,四川军阀混战,防区割据,蓬安先后为石青阳、胡占鳌、何光烈、罗泽州、陈光藻、李家钰、杨森等大小军阀的防区。22年(1933)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九军、三十军部分军队由营山、仪陇、南部6路进军蓬安,解放了县境嘉陵江以东的中、北部地区,先后建立8个区苏维埃,分属川陕省营山、仪陇、阆南县苏维埃。县境南部和嘉陵江以西地区为军阀杨森和罗泽州的防区。24年,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年间,蓬安县位于北纬30o41'36"至31o18'24"和东经106o9'43"至106o42'5"之间。东邻营山、渠县,南邻岳池,西邻南充、南部,北邻仪陇。面积约1568平方公里,驻地城中镇(今锦屏乡陵江场)。

    1949年12月12日,蓬安县解放。1950年,四川分设四行政公署,县隶属川北区行政公署南充专区专员公署。1952年,撤川北行署后,属四川省南充专区专员公署。1957年12月,县治地迁至周口。

    1969年,南充专区改名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再改名南充地区行政公署,蓬安仍为其属县。至今依旧。

    1952年至1953年初,乡镇区划调整时,县境划出二道、复兴、双河、赛金、岐山、新城入仪陇县,三兴乡9个村、高峰乡7个村、东升乡7个村、金甲乡2个村入营山县,会龙乡一个村及场镇入南充县,平头乡1个村入南部县。划入营山县万寿乡4个村入文昌乡,南充县正源场和8个村入正源乡,南充县会龙乡1个半村入会龙乡,兴隆场及附近村民入兴隆乡,南部县平头场及附近村民入平头乡;1959年8月,广安县蒲莲公社六角大队入南燕乡。县境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界于北纬30o44',至31o17'和东经106o10'至106o41'之间,东西宽约22.1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面积1300平方公里。东邻营山、渠县、广安,南邻岳池,西邻南充、南部,北邻仪陇。县驻地周口,距成都227公里,南充41公里(直线距离下同)。最东点福德乡团堡山村,距县城32.5公里;最南点风石乡金钩村,距县城45公里;最西点群乐乡石河井村,距县城30公里;最北点诸家乡青云村,距县城36公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