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14|回复: 20

“汪华文化”不宜更名为“汪王文化”

[复制链接]

92

主题

829

回帖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积分
34636
发表于 2013-8-18 07: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个人认为:“汪华文化”品牌概念要优胜于“汪王文化”,没有必要更名易帜。理由:
一.汪华文化是最初提出的品牌,定位准确并无不当,且已深入人心,汪华名字本身就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避讳易名的谦让精神,而且“华”有“生、发”之义,非“王”字所能及;
二.“汪王”只是“汪华”光辉一生中的一部分,汪华更多的亮点并不在为王期,诚不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搞文化学术研究最忌人云亦云,缺乏思想性的观点为显祖汪华所不允, 故抒己见,以答众贤。
持易处世,谦和为人,此为“易和”。

18

主题

173

回帖

4804

积分

版主

积分
4804
发表于 2013-8-18 0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十分赞同!

169

主题

392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积分
74233
发表于 2013-8-18 1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蓼城汪老本于2013-08-18 09:53发表的 :
赞同,十分赞同!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发表于 2013-8-18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省里的有关文件到上月的黄山会议,对“汪华文化”和“汪王文化”已有论述并定义,现在已无必要再行讨论。“汪王”一词并非仅指时空短暂的“吴王”,唐宋元明清历代至今皆习惯尊称为“汪王”,这是历史的认知和民间的共识。

       华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真心靖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等后朝大帝亦追封十余次,有“侯公王帝”等各种封号。“生封公歿称王”,历来“汪王庙”遍布各地,尊为汪王大帝等,可见一斑。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3-8-18 14: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吾本家的文章一出来我就想回应,后来怕引起误会,最终放弃。今天之所以又说,是想澄清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组织用名,汪华文化研究会最为合适,“汪王现象”的流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汪王文化都归于“汪华文化”。



自己觉得有一些理由可以说明:

1,汪王祭,抬汪王,汪王庙等都深深烙印在一个时期的,现在提也没有什么不合适,毕竟“汪王公祭”“汪王庙”都成为家族不变的记号,也改不了。正如现在婺源划归江西,以至安徽黄山立志恢复徽州名称一样,已经远去也没有必要,这就象汪华文化,先有华祖,再有汪王,最后形成汪华文化。


2,与时俱进很重要,正如我们的先祖留下的文化应该浓缩为爱国和惠民,忠君也是先祖在那个时代的荣耀,现在还宣传忠君就必然过时了。


3,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探究汪华文化,弘扬根祖文明”这件事,一定要统一提“汪王文化”叫人实在不敢大同,况且汪华文化的现代提法少了霸气多了和谐。

2

主题

38

回帖

1331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331
QQ
发表于 2013-8-18 15: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九华星云于2013-08-18 11:24发表的 :
        从省里的有关文件到上月的黄山会议,对“汪华文化”和“汪王文化”已有论述并定义,现在已无必要再行讨论。“汪王”一词并非仅指时空短暂的“吴王”,唐宋元明清历代至今皆习惯尊称为“汪王”,这是历史的认知和民间的共识。

       华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真心靖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等后朝大帝亦追封十余次,有“侯公王帝”等各种封号。“生封公歿称王”,历来“汪王庙”遍布各地,尊为汪王大帝等,可见一斑。

0

主题

97

回帖

2989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2989
发表于 2013-8-18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汪志林于2013-08-18 14:39发表的  :
兴吾本家的文章一出来我就想回应,后来怕引起误会,最终放弃。今天之所以又说,是想澄清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组织用名,汪华文化研究会最为合适,“汪王现象”的流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汪王文化都归于“汪华文化”。



自己觉得有一些理由可以说明:
.......
引用第4楼汪志林于2013-08-18 14:39发表的  :
兴吾本家的文章一出来我就想回应,后来怕引起误会,最终放弃。今天之所以又说,是想澄清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组织用名,汪华文化研究会最为合适,“汪王现象”的流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汪王文化都归于“汪华文化”。



自己觉得有一些理由可以说明:
.......
[/quote]

65

主题

512

回帖

5646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5646
QQ
发表于 2013-8-18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贵州赤水长沙汪小铃

18

主题

173

回帖

4804

积分

版主

积分
4804
发表于 2013-8-18 16: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志林所言,很实际。余以为,孔子受历代帝王追封至“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头衔一大堆,但民间称孔子、孔圣人、孔夫子,引文用“子曰”,都知指向,没有不敬之嫌;曹操生前当王,死后追魏武帝,民间、文章中直呼曹操,谁也没有说不妥。作为社团组织名称,直接用人名更贴切,“少了霸气,多了和谐”。高层决策己有定论,我们仅仅是表明意见而已。

115

主题

1393

回帖

4万

积分

光明使者

http://www.iwangs.com/bbs/thre

积分
41529
QQ
发表于 2013-8-18 17: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文化”品牌概念要优胜于“汪王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