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会员
维木有本,维水有源,人之本源,实维祖先;念我汪氏,徽歙婺源。
- 积分
- 7313

|
楼主 |
发表于 2013-9-14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希明
字哲三,1919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尤家埠子村。
8岁师从汪定一,习学四书五经,
15岁弃儒从医,跟随外祖父高振元攻读岐黄之书。21岁开业行医,悬壶应诊。
他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妇科崩漏症、不孕症,著作有《孔明故里验方集》、《蒙山本草》(未出版)等。
身体周刊记者 汪海燕
身体周刊记者要寻找的是一名90多岁的老中医。他姓杨,号希明,出生并生活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古朴村落里,从21岁开始行医至今,靠着口口相传,闻名沂蒙山下,临沂人称他为当代李时珍。
对临沂人来说,可以记不得市长的姓名,但不会不知道杨希明这三个字,不会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即便自己没有找过他看病,肯定也有亲朋好友找他看过病。倘若寻找最原生态的民间中医,杨希明便是不二人选。
两个多小时的距离
沂南县砖埠镇尤家埠子村离诸葛亮故居阳都古城只有三公里。
从机场路行驶出来一段时间后,进入滨河大道,这条才修了没多少年景观大道,沿着沂河一路往北。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虽然是在枯水期,但风光仍然壮美,有着北方河流的苍凉感。行驶不到一个小时,到了一座桥左转过桥,再朝开几分钟就进了尤家埠子村里。
这是一个安静的村子,路上很少见到行人,只有站在路边闲聊的村民。村里像点样子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横的,一条竖的,沿着横马路走,在两条路的交叉口问一声,“杨希明的家在哪里?”村里的人都会帮忙指路,手往北一指,“往前走就到了。”
开车往北走路一两分钟,在右手方的胡同口先看到一个小小的沂南县卫生局颁发的卫生室牌子。再往里一望,第二家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卫生室三个字木牌子,那定是杨希明的家了。
寻常百姓家
小小一间类似四合的院落,是当地寻常百姓家的传统住宅风格。院子里栽种着松竹梅,岁寒三友,中国古代文人最青睐的植物。当然,还有枸杞树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很多植物。墙脚围养着一群鸡,在啄食,院子里还有两只小狗对我这个陌生来客见怪不怪地看了两眼,接着继续玩耍。
问一声杨爷爷可在?一个看起来20多岁的男生迎出来,邀请我进屋,按年龄推断应该是他的孙子。
入得房间内,只见一位老先生和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喝茶聊天。老先生戴着帽子,穿着普通的羽绒服,红润的脸庞上流淌着笑容,看起来就是平常人家里一位可亲的爷爷。我想,他就是我要寻找的杨希明医生了。
说明来意,老先生不紧不慢地说:“你坐,喝茶。”交谈中得知,老先生身边的是他的小儿子杨清溪,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名中医,而那个20多岁的男生是老先生的孙子杨斌,跟着爷爷在家里学习中医,将来也是要行医问诊的。
杨清溪的女儿继承衣钵学习中医,硕士毕业后已经成为济南一家医院的医生,儿子在上大学三年级,喜欢学外语,专业选择了韩语。
医人先谈孝
杨希明没有忘记我的存在,给人看病的间隙,拿了一本书给我,我一看是他编写的赠阅资料《三十孝经》。
心里不禁纳罕,医生不是治病救人吗,和孝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来不及问他,因为他又开始给病人看病了。我只能问一旁跟着爷爷学习的杨斌,“编写这个干什么呢?”杨斌和他的爷爷一样,言语不多,只是解释说:“有些病人不孝顺,爷爷看不惯。”
打开这本书,在李先梓撰写的代后记《劝孝教化也是济世》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先生最感痛心的是,虽然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最起码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尽孝意识却越来越淡漠了,不敬老,不养老甚至虐待老人的事情屡有发生……于是先生萌发了推行宣传孝文化的想法,希望通过这个做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让一部分人迷途知返,重塑人们道德的灵魂,重建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石。”
这本《三十孝经》,是杨希明重新审阅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同时又选编了其他六个孝故事加进去,组成的《三十孝图》。每篇故事,文言文之后,都附有白话文解释,还有简评。我阅读发现,所有的简评都联系当代社会实际,比如鹿乳奉亲这篇的简评中写道,“虽然我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也不能因此而忽视父母的需要与爱好。父母需要我们真诚地去了解,我们不能对父母的需求熟视无睹。经常跟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爱吃什么,想吃什么,能吃什么;读懂他们梦想什么,追求什么,满足什么。”读下来,自小离家求学又留在上海工作的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
这本书七十余页,姑且不说编撰过程中核对资料耗费的精力,就光这全彩印刷,就要花去杨希明数万元。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对一名医生的采访,竟从谈孝开始。我满脑子功利的养生问题,要全部搁置起来,就这么毫无准备地,碰上什么就问什么。
我问:“孝顺、不孝顺与疾病有何关联?”
杨希明答:“一个人如果懂得孝敬老人,他的病就好得快。只要孝顺,精神就好。在乡下,如果年轻人不孝敬老人,老人身体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去世得就早。”
“什么样的人会不孝顺?”
“一个人如果心里杂念太多,就不一定孝顺。”
“不孝顺的人会生什么病?”
“不孝顺的人大都急性子,脾气比较暴躁,人性急暴躁就容易得病,心脏就不会好,容易患高血压。”
“但是有一句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老人不语。
之后,他又拿给我一本《新女孝经》,我这次是真被逗乐了,心想还有针对女人特地编撰的孝敬故事?看着我控制不住的表情,杨希明特别强调了一句,里边的内容全是从媒体上选摘的真人真事。然后,他又忙着去给病人看病了。
翻看发现,这又是他主编的一本内部赠阅资料,主要是讲孝顺儿媳的故事。这本书剔除了《女孝经》中那些禁锢人性、具有封建糟粕的东西,糅进新时代的思想内涵,把现在社会中那些可歌可敬的女孝故事搜集进来。不用想都知道,这本书又花了老人数万元的印刷费。
大部分来看病的病人,都能从他手中获赠这两本书。有时候病人排队无聊,就边看书边等。后来我才明白过来,中医从来都讲究身心兼治,他编撰《孝经》送人,和庙里赠阅经书是一个道理。
当然,杨希明编撰的医书也会无偿送给病人,让病人了解自己的身体、用药方法,也不啻为医患沟通的妙计。不少来看病的病人,还会主动索取医书,只要手头上有的,他立刻拿出来赠送。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坐在杨希明的房间内,一边看着他编撰的孝书和医书,一边观察他如何给病人看病。有时候,我无聊了就冒充病人,和他的病人一起排队,一起看孝经。
等到下午4点左右,病人都走了,他开始和我讲述过去的岁月,从上私塾开始,到如今子孙满堂。他铭记在心的恩师、为生活所迫的病人、采药的惊险、爱好的书籍、养生的秘诀……娓娓道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