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2-7 22: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塘四梦话昆曲
--------------------------------------------------------------------------------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02-05 16:51:33) 来源新华网 编辑:君君
风雨六百年,“百戏之祖”昆曲蹒跚走过,间有高亢,又有低潮,起落间涌现名角无数。那醇香澄澈的昆曲人生,古往今来,由一代一代的昆曲人携着,传承至今。
汪世瑜:风流抖擞五十载
文◇陶铁斧
春风秋雨,暮鼓晨钟,汪世瑜14岁便开始跟随老前辈周传瑛学习昆曲。几年以后,经悉心浇灌后的汪世瑜一出师便博得多方喝彩,如浩瀚天际繁星簇拥的一轮明月,高悬云外,分外夺目。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但见汪世瑜演绎出怎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潘必正,演绎出怎样一个英姿勃发的英俊小生!他独有的"书生气、才子气"让多少人啧啧赞叹。恩师周传瑛倍感欣慰,后继有人,随性大笔一挥,汪铭育即成"汪世瑜",从此,这三个字便镌入昆曲历史,光采熠熠。
继惊世之作《十五贯》展演后,浙江昆剧团 "世"字辈第二代传人汪世瑜领衔的《西园记》又精彩面世,一代情种"张继华"在苍松翠竹、绿柳摇曳的十里西湖纵情遨游,此番情景,足现"巾生魁首"之艺术慧颖。有人这么形容当时的汪世瑜:"(汪)横空出世,遂蜚声兰苑,誉满南北,少有的脱俗雅致,鲜有的完美身段,独到的嗓音、唱腔,实可称大师而不过。"
未料想,就在汪世瑜从艺的黄金时代,浩劫乍起,昆曲艺术也未能幸免,风华正茂的汪世瑜同样遭受了迫害。昆曲被视为封、资、修残余,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顷刻间,汪世瑜所有对昆曲的抱负显得渺渺无依。怎样的留恋,最终还是无奈离开,和昆曲的分离,让他寥落无所托。步履踌蹉,恋恋不舍,汪世瑜神情愁忧地走下了本将终生托付的昆曲舞台。忧虑地寻找着维命栖身的一席之地。
所幸汪世瑜命中有缘,于"重机厂职工子弟学校"重执教鞭,闭门七年,养得沉稳心境,百川博纳,也奠定其教授厚基。今天出于汪氏门下的茅威涛、陶铁斧、周志清、方雪文、吴凤花、俞玖林、曾杰等弟子的鸿鹄得志、桃李争春,便是汪世瑜悉心教导点拨之结果。
起起沉沉,便是二十年。身为艺人,漫漫黑夜,意味着艺术的消逝直至终止,而对于一个众人瞩目的戏曲演员来说,曾经的那一段耀眼生动,又怎忍割舍!最终,汪世瑜还是回到了这情有独钟,无比挚爱的舞台。当艺术春天再一次到来但是后,汪世瑜内心的激动和感奋可想而知。二十年何惧,只争朝夕!汪世瑜给自己制定了作息表:上午六时:进山练嗓;下午四时:客房练戏;晚上十点过后,进排练厅走圆场,注明:不许开灯。
"蕴情多,欲愁欲语,只少一口气呵!丽娘姐姐,我那嫡嫡亲亲的姐姐呀!"当这一句经典的唱词再次响起在久违的舞台,引来如瀑一般的掌声的时候,汪世瑜明白,这几十年的守侯和坚持,究竟会有丰盛的回报。兰香久蓄,毕竟有人识。汪世瑜重塑了无数经典的角色,自然而精妙,内敛而深邃。就在汪世瑜艺术又一次登上顶峰的时候,也赋予了他中国戏剧第三届梅花奖、联合国昆曲艺术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津贴等等殊荣……
身在鲜花和荣誉之中,汪世瑜愈加寡言专注,决不能步成功者后尘--昙花一现。他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积累丰富经验,他寻到了自己梦的园林,昆曲艺术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新一辈的昆曲人,这一步,又是二十年。
汪世瑜未料想自己成为怎样的领头羊,却不自觉的站在了这样的位置,角色的转换,艺术家成为管理人员,艰难不言而喻。对于他,这样的惆怅只是一瞬,余下的便是努力实践,他总是挂着笑,坦然而又不容置疑地完成他的事业,掌着昆曲再发展的把舵。
浙江昆剧团团长,浙江京昆剧院院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兼),听起来有些诱人的头衔,真要扛起,却显得无比沉重。齐聚智慧和魄力,意志和修养,胆识和眼光种种,汪世瑜没有头晕目眩,却在淡淡的微笑中游刃有余,无不让人钦佩!
流年似水,在昆曲舞台上抖擞风流几十年的汪世瑜,虽已花甲,却依然经常吟读他钟情的《临川四梦》,艺术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的。
声明:《浙江画报》杂志授权新华网浙江频道独家发布,未经新华网浙江频道或《浙江画报》杂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杂志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新华网浙江频道或《浙江画报》杂志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