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振儒,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他一直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
学讲义》,翻译了多种有影响的植物生理学方面论著,培养出了中国第一名林学博士;长期担任几种林业科技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汪振儒,曾用名汪燕杰,笔名丁乙,祖籍广西桂林。1908年5月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研究新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汪鸾翔,精于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长期从事动、植物学教科书的审定工作,30年代曾任溥仪的家庭教师。汪振儒从小耳濡目染,对动植物感兴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在生物课教师指导下,为校园中的树木花草编制了植物名录,并协助任课教师绘制了一些生理卫生课的教学挂图,受到师生们的好评。1925年中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生物系。1927年因慕植物学家钱崇澍、钟心煊和动物学家秉志之名而转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学习。1928年又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1929年8月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南京中国科学社、清华大学生物系和广西大学任职,1935年考取广西省的林学公费留学生,从此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5年9月他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林业系,在JN斯佩思(Spaeth)教授指导下,他仅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935年采收树木种子发芽检定的一些成果》论文,获得了理科硕士学位。继而,转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林学院从事森林生态学的研究,1939年6月以《某些立地因子与幼龄火炬松人工林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汪振儒的这项研究是早期应用生物统计(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环境因子作用的尝试之一,颇受导师的赞扬。
汪振儒怀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于1939年7月回国,在广西大学任教。先后任森林系教授、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1945年因揭发校长压制民主的卑劣行为,被解除了农学院院长职务,1946年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9年底他到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参加建院筹备工作,先后任林业系主任、绿化系主任、科研部主任、图书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汪振儒曾任北京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常委。他于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76年当选为农工民主党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83年当选为九届中央委员,1988年任中央咨监委员,1985年、1989年相继任中央科教文工作委员、顾问。
林业口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汪振儒大学毕业后,到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助理,进行水生植物群落的研究工作。1930年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李继侗教授主讲植物生态学课的助教。此外,他还开设植物生理学及植物形态学实验课,并从事淡水藻类的研究。1935年他被广西大学理学院聘为讲师,讲授植物学、植物形态学及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并为农学院开设过植物生理学课。除了进行教学以外,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写了《广西植物名录》、《研究广西植物刍议》、《藻类研究的历史》等多篇论文。并跋涉大瑶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以后的学习、教学与科研打下了初步基础。1939年7月回国后,被马君武先生聘为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并兼任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主任。继而出任森林系主任,并于1943年担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汪振儒克服了教学、科研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坚持工作,对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历年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与鉴定,撰写了《广西种子植物名录》。抗战胜利后,汪振儒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他在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曾在北大农学院校址周围,进行土壤等立地条件调查。1947年当胡先驌、郑万钧在中国发现活化石水杉的论文发表后,汪振儒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胡先驌处得到水杉树种子,在董世仁协助下作了水杉种子发育的试验,并撰写了《水杉种子及幼苗发育观察》的论文,对进一步了解水杉的造林性质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汪振儒被调到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任教。1951年,他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了一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汪振儒被调到北京林学院工作。
汪振儒在北京林学院,除了肩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增添新的内容,正式出版了《植物生理学》教材,为全国林业院校所采用,影响深远。50年代末汪振儒与他人合作发表了《缺乏不同矿质元素对油松、侧柏、樗及白蜡四种树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并且组织教师翻译出版了《树木生理学》(1963)和《木本植物生理学》(1985)两本巨著。他讲课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汪振儒带出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今天多成为活跃在树木生理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生理学科目,在全国林业高校中所处的领先地位是与汪振儒辛勤耕耘分不开的。
汪振儒早在60年代就培养了几名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研究生制度,他又招收了硕士研究生,以后又成为全国林业口第一个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自己培养出了第一个林学博士。近年来,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对研究生的工作学习不放松,亲自抓外语、抓基础、开设高级专业课程。他于1981—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科评议组成员。
汪振儒掌握多种外语,除了熟谙英语外,还懂德、日、俄几种文字。他一向认为,要搞科学,就要进行学术交流,就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所以几十年来他从未放松过外语学习。有位同志搞科研,急需阅读一篇法文文献,但又不精通法语,汪得知后,主动为之翻译,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林业科技工作者学习外语的方便,他几十年来编译了几本辞书,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