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4 14: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武装革命与教育救国之间的抉择
到目前为此,汪雨相可能还没有在革命救国与教育救国之间做出最后的选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这时汪雨相留日的同学,已升任革命军第一军团军长的柏文蔚邀汪雨相赴浦口,汪雨相被安排在军团任秘书一职。
书生似乎投笔从戎了,然而汪雨相最关心的是中华民国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什么措施。当他得知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景耀月为次长时,兴奋不已。他与同时一起革命的同志们对新生的民国充满了希望。
但是民国失败了。在老朋友柏文蔚感叹自己不知将落脚何处时,汪雨相已经在武装革命与教育之间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与那一批做出了"冲天一怒为铩羽",选择武装革命的知识分子不同,现在的汪雨相与他同时代选择了教育的人们把目光放得更远,思想着:当这一切的民族危机结束时,将军们拖着他们的大炮撤下了战场,疲惫的战士重返故里,拿什么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呢?
这后一批人重视从最基本的地方重建和更新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础,他们一般选择教育和乡村建设,更多的是教育与乡建的结合,他们的佼佼者是晏阳初、梁漱溟,汪雨相也将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不过不同的是他的重点在教育上,与晏梁重视基本的识字教育不同,他致力于比识字教育更深一层的基础教育工作。当代有学者将这一批人称为"贴着地面行走的人"。
新文化运动的播种者
1912年6月,汪雨相重返教育部门,被推任安徽旅宁教育会评议长。后来听说这是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原来汪雨相在柏文蔚的第一军团任秘书一职时,曾给蔡写信,提到地方教育因为战乱零落摧残的情形,建议:"应早日组织各省教育行政会议,集合教育行政人员,研究进行方法,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而为改良进步之基。"汪雨相的理想是:"使我国教育一跃而跻为文明之域。"
汪雨相任安徽旅宁教育会评议长后,几次会上积极发言,痛斥旧教育制度弊端,大力宣传在日本时所学先进的科学教育方式,积极提倡普及国民教育,这一切使他在教育界渐负名声。不久便被推荐为安徽省优秀教育家,参加民国元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汪雨相受到了不小的关注,黄炎培等江苏籍教育家,到汪雨相的住舍专题拜访,请教讨论县及县级以下的教育普及问题。
这时柏文蔚已任安徽都督职。已经坚定了投身教育信念的汪雨相辞谢了柏让自己任职都督府的邀请,他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共事。当时安徽的《霹雳白话报》改名《通俗教育报》。该报的主旨,反对封建文化,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新文化、新科学、新思想,正缺少得力人手。于是,柏文蔚成人之美,推荐汪雨相担任该报主计兼编辑。
袁世凯篡权后掀起了"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汪雨相白天跑学校,跑街头,跑工厂,跑都督府,晚上伏案疾书,一篇篇批评旧礼教、时弊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使他成为当时正在萌芽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之一。
1913年3 月20日的"宋教仁被刺"案,新任的安徽都督倪嗣冲上任不到一个月就下令《通俗教育报》必须以宣传"尊孔读经"为主。汪雨相义愤填膺,辞职还乡。
这年冬天,陈独秀推荐汪雨相到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一年汪雨相的长子汪导淮(后改名汪道涵)出生。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消息传到芜湖,汪雨相立即组织师生积极响应。四处宣传,组织学生联合会,集会游行,发表宣言,通电北京。
芜湖的爱国运动高涨。《皖江日报》副刊改为《皖江新潮》以响应"五四"运动。该刊主编为"二农"语文教师郝耕仁,卢仲农、汪雨相、钱杏村、蒋光慈、高语罕等人不断地为该刊撰稿,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1920年春,汪雨相被推任"二农"校长一职。越一年,春,汪雨相请恽代英到校演讲。秋,汪雨相调任省立第九师范校长(现安徽省滁州中学)。汪雨相还以教育家、老朋友陶行知先生的白话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都不是好汉"当成教训词,每班悬挂亲笔书写的"亲和诚勤"四个字为校训。整顿校风,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久,省立第九师范校风为之一新。
在农村实践现代教育理念
早在1912年,汪雨相接到家乡明光转来的一封安徽都督孙疏筠命教育司写给他的信。信中说,都督府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他于1906年秋写给安徽巡抚冯熙的几封信,有关 "开展平民教育"、"废除小学生读经"和"建议创办新学、男女同校、开设多门学科"的建议书和计划设想等,认为很多观点可以研究推行,并希望汪雨相重返教育部门。
1923年汪雨相精神遭受重大打击。因军阀混战,军阀孙传芳为了增加军费供养军队,将手伸向了教育界,安徽省立第九师范被撤了。发誓"校长和九师同在"的汪雨相含泪携妻儿离开了滁县。回到家乡明光,汪雨相病倒了。
这时明光住户已超过三千户,人口超过一万了。这么个大镇,连一所中学都没有,汪雨相开始把眼光转向高小教育。
这年三月,汪雨相又接到省教育厅的任命,任他做省教育厅的督学,在这个督学任上,汪雨相有心要对全省的教育情况做一次摸底调查。经过半年多调研,针对教学内容方面,汪雨相提出增加历史课、把卫生健身直接改为"生理卫生"课,把体操课改成了"体育"课,学生到第三学年应增设选修课,尤其是实业技术或先进的机械操作、农、工、商等专科常识。这些使教育向适应现代化的务实性方向发展。针对教育结构方面,汪雨相提出兴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可对成年人招生,因为兵祸连连,许多人的在龄期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了适应民族工业的发展。汪雨相提倡大力发展师范。他创造性的观点是,女性任小学教师比男性更有优势,因此提出办乙种师范,重点培养女教师。这无疑受到了五四男女平等,解放妇女思想的影响。
针对教学方法方面,汪雨相十分赞赏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的方式,常与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教育家相互通信,探讨教育方式。汪雨相还提出统一教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明光缉熙学校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同时也伴随着"沙啦啦、沙啦啦"的织布机和织练机的声音。
民国的失败使他在教育与武装斗争之间做出了选择。这一次的挫折,使他更选择了教育中更为基础的乡村基础教育。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杰出者有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的基础在农村,中国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
教育厅恢复正常工作以后,人们多次写信联系,请他回教育厅,都被汪雨相谢绝了。他要把任督学期间总结的教学经验,通过家乡教育的实践再总结提高。
晏阳初说,中国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好总统对人民的生活影响不大,而有没有一个好县长却事关重大。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县政建设是中国走向民主与现代化的关键。而有趣的是,在1920年代初,安徽省长一年半内走马灯似地换了7任后,汪雨相也说,有没有一个好省长对民众的影响不大,而有没有一个好县长却是关键。
他的目光瞄准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底层。
回到家乡后,汪雨相创办了"明光私立小学",倡导 "任人唯贤,借才异地"。汪雨相办学的新思路是:注重社会教育,增加课外活动,提倡校办实业,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办成人教育班,以达到 "启导国民,改良社会"。
汪雨相还重视利用新技术改进教学,他自费赴沪购买的教学仪器中,有一样东西是学生和村民们闻所未闻的,那就是幻灯。每到星期六放映时节,好奇的学生和知识贫乏,生活枯涩的村民们天不黑就等在学校,要看幻灯里的北京故宫,曲阜孔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