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17|回复: 6

汪道涵父亲汪雨相传奇生涯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3127
发表于 2006-12-4 14: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雨相,光绪五年(1879年)出生于明光。明光因明太祖出生于此而闻名,亦因朱元璋"春风箫夜化铁马,明光钦赐宝地名"一诗得名。
       汪雨相21岁中秀才,1905年考入了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安徽师范班。这年7月,孙中山赴日本,成立 "中国同盟会"。
1111汪雨相的那一手好字是他与孙中山认识的红线。在与汪雨相的不断接触中,陈天华发现了汪雨相的好书法,于是举荐给孙中山,于是汪雨相成为了孙中山的文书。
       10月初的一天下午,汪雨相在东京赤坂的一所宅院前遇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握住汪雨相的手说:"谢谢你整理手稿,你的字和你人一样英俊。" 听说汪雨相有志于教育救国,孙中山鼓励道:"中国有许多好的教育家,蔡元培就算一个,希望将来你也算一个。"
             在日本,汪雨相开始没日没夜地读书,研究日本的教育、欧洲的教育及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书籍资料。不久汪雨相正式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

茶馆里与蒋介石相遇

       那是一个需要英雄,而青年们也渴望成为英雄的时代,一批批敢想也敢干的青年纷纷奔赴日本,其中有一个人叫蒋介石。乱世没有比武装更能让人一展宏图了,浙江青年蒋介石的目标就是日本的军校。由于蒋介石是自费赴日的,然而日本的军校只收公费留学的中国学生。蒋介石碰壁了。在一个也许是阴雨绵绵的夜晚,蒋介石在一家小茶馆里喝闷酒,遇到了汪雨相,汪雨相听了他的情况后开导他,你既然来了,就不要放弃,现在国家正需要人才的时候,只要有才华能忍耐,你一定会找到机会的。一番话对于落魄的蒋介石无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后来经汪雨相的间接介绍,蒋介石认识了陈其美,通过陈其美,蒋介石又认识了孙中山。
       1927年北伐军路过安徽,飞黄腾达意气风发的总司令蒋介石是一个有点江湖义气的人,他没有忘记日本小茶馆中自己那个落魄的黄昏,他的火车特地在明光停了15分钟,为的就是拜访故人汪雨相。当火车在明光停下,昔日不起眼的小站,一下来了这么多军人,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来头。汪雨相事前毫无准备,他临时沿街叫了几百个人前往车站欢迎蒋介石。在车站蒋介石发表了讲话。
       然而,在这次见面中,汪雨相发现蒋介石已今非昔比了,这个人的脸上已有了成功后的傲气,他的判断是--这个人不能深交了。在"四一二"事件中蒋介石开始屠杀共产党人,在那一年的"七一五"事件后,汪雨相带领和影响一批国民党员宣布集体退党。这是后话。

宣传新学 邂逅徐锡麟

       在东京明治大学学习了一年多后汪雨相毕业回国。日俄战争后日本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与那一代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再造文明,复兴古国。他的着眼点是教育。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但是新教育制度还没成型,各地的教育制度很混乱。在返回祖国的轮船上,汪雨相充满激情地起草了一份教育计划。当初孙中山拿着他的救国蓝图求见的是李鸿章,但汪雨相只从求见县太爷开始。与孙中山一样,他们都遭到了拒绝,而且汪雨相是被哄出县衙门的。借到盘缠后,汪雨相又马不停蹄地求见知州和两江总督,试图向他们宣传新学,控诉知县及把持地方大政的劣绅。然而他一样碰了壁。
       这一次到南京的"上访",汪雨相邂逅了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和凌蕉庵。后者曾试图说服汪雨相参加一次起义。但汪雨相指出那一次行动革命党人势单力薄,必败无疑。如汪雨相所预见的,此次行动中徐锡麟就义。但是在与徐锡麟的接触中,徐的观点给予了汪雨相很大的鼓励。徐锡麟说:"民族精神是国之根,人之个性是人之特色也。一国之文明,不能全体移植他国。中国教育之变革应根据国之特色,总结完善尚需要一个过程。"
            汪雨相这时已一筹莫展,但他是一个深受新学影响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既是中国这个两千年的帝国最后一代的儒生,又是新时代睁眼看世界的最早一代开拓者,他们的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他们的骨子里有传统文人承担天下的责任感,又饱尝了一个古老文明哀败与解体的过程中经受外来打击与挑战的创痛。他们是流浪者,仍然苟延残喘的清朝大小官僚不愿以正眼看他们。他们在奔走着,努力着,往往涨满了"万马齐喑叫一声"的激情。他们中有的走向了"冲天一怒为铩羽",成为武装革命者。
       在总督府的门槛外受了冷落,从南京回到家里,平时重教育,讲实践,受维新思潮影响,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表兄李泽同来到汪雨相家。这个自费创办讲学堂的表兄对汪雨相走上教育的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汪雨相考取了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数理化分类科。三年的学习结束了,汪雨相系统地学习了数、理、化等科的知识, 1910年汪雨相返回明光。接替表兄任缉熙学堂堂长一职。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31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4: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武装革命与教育救国之间的抉择

       到目前为此,汪雨相可能还没有在革命救国与教育救国之间做出最后的选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这时汪雨相留日的同学,已升任革命军第一军团军长的柏文蔚邀汪雨相赴浦口,汪雨相被安排在军团任秘书一职。
       书生似乎投笔从戎了,然而汪雨相最关心的是中华民国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什么措施。当他得知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景耀月为次长时,兴奋不已。他与同时一起革命的同志们对新生的民国充满了希望。
       但是民国失败了。在老朋友柏文蔚感叹自己不知将落脚何处时,汪雨相已经在武装革命与教育之间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与那一批做出了"冲天一怒为铩羽",选择武装革命的知识分子不同,现在的汪雨相与他同时代选择了教育的人们把目光放得更远,思想着:当这一切的民族危机结束时,将军们拖着他们的大炮撤下了战场,疲惫的战士重返故里,拿什么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呢?
            这后一批人重视从最基本的地方重建和更新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础,他们一般选择教育和乡村建设,更多的是教育与乡建的结合,他们的佼佼者是晏阳初、梁漱溟,汪雨相也将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不过不同的是他的重点在教育上,与晏梁重视基本的识字教育不同,他致力于比识字教育更深一层的基础教育工作。当代有学者将这一批人称为"贴着地面行走的人"。

新文化运动的播种者

       1912年6月,汪雨相重返教育部门,被推任安徽旅宁教育会评议长。后来听说这是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原来汪雨相在柏文蔚的第一军团任秘书一职时,曾给蔡写信,提到地方教育因为战乱零落摧残的情形,建议:"应早日组织各省教育行政会议,集合教育行政人员,研究进行方法,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而为改良进步之基。"汪雨相的理想是:"使我国教育一跃而跻为文明之域。"
            汪雨相任安徽旅宁教育会评议长后,几次会上积极发言,痛斥旧教育制度弊端,大力宣传在日本时所学先进的科学教育方式,积极提倡普及国民教育,这一切使他在教育界渐负名声。不久便被推荐为安徽省优秀教育家,参加民国元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汪雨相受到了不小的关注,黄炎培等江苏籍教育家,到汪雨相的住舍专题拜访,请教讨论县及县级以下的教育普及问题。
       这时柏文蔚已任安徽都督职。已经坚定了投身教育信念的汪雨相辞谢了柏让自己任职都督府的邀请,他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共事。当时安徽的《霹雳白话报》改名《通俗教育报》。该报的主旨,反对封建文化,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宣传新文化、新科学、新思想,正缺少得力人手。于是,柏文蔚成人之美,推荐汪雨相担任该报主计兼编辑。
       袁世凯篡权后掀起了"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汪雨相白天跑学校,跑街头,跑工厂,跑都督府,晚上伏案疾书,一篇篇批评旧礼教、时弊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使他成为当时正在萌芽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之一。
       1913年3 月20日的"宋教仁被刺"案,新任的安徽都督倪嗣冲上任不到一个月就下令《通俗教育报》必须以宣传"尊孔读经"为主。汪雨相义愤填膺,辞职还乡。
       这年冬天,陈独秀推荐汪雨相到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任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一年汪雨相的长子汪导淮(后改名汪道涵)出生。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消息传到芜湖,汪雨相立即组织师生积极响应。四处宣传,组织学生联合会,集会游行,发表宣言,通电北京。
       芜湖的爱国运动高涨。《皖江日报》副刊改为《皖江新潮》以响应"五四"运动。该刊主编为"二农"语文教师郝耕仁,卢仲农、汪雨相、钱杏村、蒋光慈、高语罕等人不断地为该刊撰稿,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1920年春,汪雨相被推任"二农"校长一职。越一年,春,汪雨相请恽代英到校演讲。秋,汪雨相调任省立第九师范校长(现安徽省滁州中学)。汪雨相还以教育家、老朋友陶行知先生的白话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都不是好汉"当成教训词,每班悬挂亲笔书写的"亲和诚勤"四个字为校训。整顿校风,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久,省立第九师范校风为之一新。

在农村实践现代教育理念

       早在1912年,汪雨相接到家乡明光转来的一封安徽都督孙疏筠命教育司写给他的信。信中说,都督府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他于1906年秋写给安徽巡抚冯熙的几封信,有关 "开展平民教育"、"废除小学生读经"和"建议创办新学、男女同校、开设多门学科"的建议书和计划设想等,认为很多观点可以研究推行,并希望汪雨相重返教育部门。
       1923年汪雨相精神遭受重大打击。因军阀混战,军阀孙传芳为了增加军费供养军队,将手伸向了教育界,安徽省立第九师范被撤了。发誓"校长和九师同在"的汪雨相含泪携妻儿离开了滁县。回到家乡明光,汪雨相病倒了。
       这时明光住户已超过三千户,人口超过一万了。这么个大镇,连一所中学都没有,汪雨相开始把眼光转向高小教育。
       这年三月,汪雨相又接到省教育厅的任命,任他做省教育厅的督学,在这个督学任上,汪雨相有心要对全省的教育情况做一次摸底调查。经过半年多调研,针对教学内容方面,汪雨相提出增加历史课、把卫生健身直接改为"生理卫生"课,把体操课改成了"体育"课,学生到第三学年应增设选修课,尤其是实业技术或先进的机械操作、农、工、商等专科常识。这些使教育向适应现代化的务实性方向发展。针对教育结构方面,汪雨相提出兴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可对成年人招生,因为兵祸连连,许多人的在龄期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了适应民族工业的发展。汪雨相提倡大力发展师范。他创造性的观点是,女性任小学教师比男性更有优势,因此提出办乙种师范,重点培养女教师。这无疑受到了五四男女平等,解放妇女思想的影响。
       针对教学方法方面,汪雨相十分赞赏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的方式,常与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教育家相互通信,探讨教育方式。汪雨相还提出统一教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明光缉熙学校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同时也伴随着"沙啦啦、沙啦啦"的织布机和织练机的声音。
       民国的失败使他在教育与武装斗争之间做出了选择。这一次的挫折,使他更选择了教育中更为基础的乡村基础教育。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杰出者有一个共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的基础在农村,中国建设的重点也在农村。
教育厅恢复正常工作以后,人们多次写信联系,请他回教育厅,都被汪雨相谢绝了。他要把任督学期间总结的教学经验,通过家乡教育的实践再总结提高。
       晏阳初说,中国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好总统对人民的生活影响不大,而有没有一个好县长却事关重大。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县政建设是中国走向民主与现代化的关键。而有趣的是,在1920年代初,安徽省长一年半内走马灯似地换了7任后,汪雨相也说,有没有一个好省长对民众的影响不大,而有没有一个好县长却是关键。
       他的目光瞄准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底层。
       回到家乡后,汪雨相创办了"明光私立小学",倡导 "任人唯贤,借才异地"。汪雨相办学的新思路是:注重社会教育,增加课外活动,提倡校办实业,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办成人教育班,以达到 "启导国民,改良社会"。
       汪雨相还重视利用新技术改进教学,他自费赴沪购买的教学仪器中,有一样东西是学生和村民们闻所未闻的,那就是幻灯。每到星期六放映时节,好奇的学生和知识贫乏,生活枯涩的村民们天不黑就等在学校,要看幻灯里的北京故宫,曲阜孔庙。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31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4: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实业养教育

       由于贫困,这时安徽省的小学生总数仅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49%。汪雨相又行动了,他到南京购置了手摇织布机,小型毛巾编织机,办起了针织厂。传授15岁以上的学生纺织技术,他们用劳动所得保证自己受教育的经费。
       这个纺织厂的投资是300元。其中120元是从亲友处暂借的,约好工厂如成功,则用利润偿还,工厂如失败,则由汪雨相赔偿。而工厂如果营利,销售利润则全部拿出做教育发展经费。
       那一代人就是这样的富有唐·吉诃德的气质,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末叶与二十世纪的初叶有什么不同的话,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前者承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洋遗风,有一批勇于为了公众福利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追求公平与正义,不畏强权,不受诱于名利,不求个人之闻达。用周易的话说,他们的品质是"刚健中正",用圣经的话说,他们是"义人"。在天下各私其私的如今,我们愧对他们--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也包括汪雨相。
       针织厂的产品生产出来了,他们当然不能请什么大明星,但是小学生们的广告词是:"请试用明光小学生产的产品吧!这都是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它是我们的学费。"我们不知道这广告词是否出自汪雨相的策划,但事实是,因此,有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也进了校门。
       汪雨相不仅是地方教育的实践者,他也发起了修路,修防火池,挖水井这样一些事,这些事那一代不少从事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也在干。
       那一代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于为民众谋得一个幸福的生活,用当代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迪亚·森的话说,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福利--一种改进生活的能力和潜力。
       在家乡,汪雨相指出了教育的五大弊端:其中包括:一、读书仍以做官为目的,未脱科举余习。二、各学区教材不统一,课目缺乏实用性。三、教学方法陈旧,不会启发诱导,更谈不上实验,许多学校搞体罚。四、男尊女卑,女子很少受到教育。五、教师素质低。
       在这期间汪雨相一再谢绝了省教育厅的邀请,埋身于农村教育。
       后世学者们分析,常说五四一代,留学美国的与留学日本的两批知识分子在改造国家上常有不同的路径取向,归自美利坚者多有实证的方法,倾向改良。归自东瀛者,常负浪漫气质,多好暴力革命。前者如胡适、丁文江、晏阳初诸公,后者如秋瑾、陈天华、陈独秀诸辈。
       但是我们奇异地发现汪雨相虽归自日本,而且与激进的革命者陈天华、徐锡麟等有较深的交往,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他们不一样的建设性的道路。
       在经历了上书县官州官直至两江总督的失败后,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在汪雨相的思想中发生了,一条是他放弃了对清帝国的官僚的希望,另一条是他在革命与教育之间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选择了教育。
       前者使他走向民间性与独立性,这是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的标志,汪雨相是传统中国最后的一代知识分子,也是现代中国最新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们那一代人的光荣令我们这些后辈长久地羞愧。


                                                              转自滁州在线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6-12-4 1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为名人之后,现代承先启后的教育家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429
QQ
发表于 2006-12-4 2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为名人之后,现代承先启后的教育家

名人能教育出名人,真不容易!

河南-汪聚贵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31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树必有深根,源远定教流长!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18

主题

27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4757
QQ
发表于 2006-12-23 0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知名人士汪道涵先生的骨灰于今日上午10时在上海福寿园低调落葬。
   
据中通社报道,沪上知情人士透露,汪老家人将整个落葬仪式定调为家族私人活动,谢绝了一切媒体到场送别。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层面代表目送汪老骨灰入土为安。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今日正逢中国传统的农历“冬至”前夜,又逢汪老逝世周年祭日即将到来,根据本地习俗,汪老家人特意选择了今天安葬骨灰。

  据悉,安葬汪老骨灰的福寿园位于上海市郊青浦区,是海内外知名的一处人文纪念墓园,众多中国现当代名人或安葬于此,或由后人在此为其树立纪念雕塑。近年来,也有返抵上海寻根的台湾人士逝世后在此落葬。
一如漂泊的风筝,心却系在故乡的土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