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常见的古地名一览表
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 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今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今荆州)。 长坂——在今当阳东北。《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丹阳——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 乌林——孙、刘破曹操处,今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 巴——古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东坡——在今黄冈东。宋苏轼谪居黄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 汉阳——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汉皋——汉口的别称。皋意为水边之地。 扦关——又名江关,均春秋时楚、巴相拒时所筑。有二说,一在今长阳西,一在今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在此。唐移治今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元为峡州路治所。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1735年,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华容——汉华容县在今湖北潜江西南。 江夏——汉江夏郡治安陆(今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安陆--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本为汉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以后多为安州治所。宋宣和间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又不太远。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 寻阳——汉寻阳在今黄梅西南。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 麦城——在今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赤壁——①今赤壁市西北赤壁山,与洪湖乌林矶隔江相对,为赤壁战处。另说谓战地在今武汉市以南的江夏区西赤矶山。②黄冈市江边赤鼻矶,宋苏轼误以为亦壁战处。 岘山——即岘首山,在襄阳南,东临汉水。 沔阳——今仙桃市。南朝梁在这一带置沔阳郡。北周为复州。隋为沔州沔阳郡。唐为复州竟陵郡。宋为复州。元改复州路置沔阳府。明、清为州。 沙羡——西汉置沙羡县,在今江夏区西金口。晋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后废入沙阳。 陆口——即蒲圻口、蒲矶口,系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武昌——①今鄂州旧名鄂县,孙权改名武昌。吴曾为都,又为武昌郡、江夏郡治所。两晋南朝都有武昌郡,以武昌县为治所,隋始废郡。南宋为寿昌军。武昌县名,至清尚存。民国先为寿昌,旋改鄂城。②唐后期建武昌军,设节度使,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其地汉置沙羡县,隋改江夏县,至此军号武昌,县名仍旧。元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名江夏。明清为武昌府,府治亦名江夏。民国度府。武昌府治始为武昌县。今为武汉市的一部分。另设武昌县于江夏区的纸坊镇。 罗猴山——在房县西八十里;张献忠破左良玉于此。 油口——赤壁战后,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油口,在今公安北,为古油水入长江之口。油水,今松溪县以上名界溪河。公安县境之河已淤塞。 宜州——南朝梁所置,在今鄂西沿江,治夷陵(今宜昌西北)。 宜昌——清雍正末升夷陵州为宜昌府,治东湖,即今宜昌。民国废府,以府治为宜昌县。今为宜昌市。 房陵——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 柏举——楚柏举在今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 荆——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南漳西)得名。 荆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 荆南——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 荆湖——宋荆湖路治江陵(今荆州),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今荆州),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 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今荆州)。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今荆州)。隋南郡即荆州。 峡州——北周改拓州置,在长江三峡之口,治夷陵,辖今宜昌等地。明为夷陵州,即今宜昌。 峥嵘洲——在今黄冈西北长江中的沙洲。东晋刘毅破桓玄处。 郢——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即今荆州西北纪南城,至前278年,秦白起破郢,为楚都四百余年。中间昭王一度迁若,惠王迁鄢,均暂时性质。但二地因而亦称为郢,江陵(今荆州)之郢亦称纪郢,以相区别。其后楚迁陈,迁巨阳,迁寿春,均称为郢。 郢州——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南朝宋从荆、湘、江、豫四州析置。隋灭陈,改为鄂州。另一郢州以今钟祥为治所,西魏始置。故在隋统一前的数十年间,两郢州并存,相去亦不远。钟祥的郢州,元升安陆府。 郧——春秋时有郧国,在今安陆或郧县,为楚所灭。 郧阳——明成化时分襄阳府置郧阳府,治郧县。时在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明政府在流民群集处增设府县,以加强统治。民国废府。 复州——北周置,治建兴(今仙桃,隋改今名),唐后期移竟陵(今天门)。南末后期再移沔阳。元为沔阳府。 施州——今恩施,古为施州,北周始置。清雍正时为恩施县。又设施南府,以恩施为府治。 夏口——汉水入长江之口,亦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于黄鹄山(今蛇山)上筑城,在夏口对岸,号夏口城,实在今武汉市武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汉水以北置夏口厅。民国为夏口县。汉口本为镇名,原为汉阳县地,夏口厅即以镇为治所。国民党政府于汉口、武昌分别置市,汉阳为县。今合三镇为武汉市。 舂陵——公元前45年,改以今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黄州——今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现黄冈市辖黄州、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武穴、黄梅等9个市县)。 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今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今鄂州。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州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传古时在今武汉市黄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今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东晋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今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今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淮南——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 隋--周时的姬姓国,在今随州。春秋后期为楚附庸。 隆中山——在今襄樊市襄阳西。东汉末诸葛亮隐此。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汉时为宛,汉末在曹操手中,诸葛亮若在南阳,决非刘备所能罗致。 绿林山——新莽末绿林军起义处,一说在今当阳东北。一说在京山大洪山之说。 湖广——元置湖广行省,辖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全部,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及贵州大部。治武昌路。明仍称湖广,辖区大体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清湖广总督正式名称为湖北湖南总督。 新城——曹魏得蜀孟达所献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房县)。其后三郡仍分,房陵为新城,西城为魏兴,上庸仍旧名。 雍州一一《禹贡》九州之一。东晋南朝时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 蔡州——北朝曾置蔡州,治蔡阳,在今枣阳西南。 蕲水、蕲春——今浠水、蕲春二县,都在长江北岸。浠水,唐天宝时改兰溪县置蕲水县,1938年始改浠水,南朝本有蕲水县,在今浠水东,唐初已并入蕲春。古蕲春,汉末置,在今蕲春蕲州镇西北,常为蕲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县治于今蕲州镇。民国废州,州治为蕲春县。 德安—北宋宣和时升安州为德安府,治安陆。民国废府。 襄州——西魏改雍州为襄州,即襄阳一带。 襄阳——东汉置襄阳郡。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