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15|回复: 12

汪氏两院院士

[复制链接]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发表于 2007-1-1 1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耕: 将名字巧妙嵌入对联

  皖籍院士汪耕是我国著名电机专家。汪院士曾主持研制成功水冷电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来参加浙江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工程,取得成功。汪院士对文学造诣很深,2001年2月秦品端采访他时,他曾题词:“汪洋电世界,耕耘无止境。”巧妙将自己名字嵌入联中。他对家乡念念不忘,希望有机会回去看看,并为家乡贡献力量。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我为什么炮轰院士制度    [转贴 2005-12-30 00:40:25 | 发表者: 西西弗斯]     

  12月中旬,每两年增选一次的两院院士评选相继揭晓,101名科学工作者榜上有名。披红戴花之时,各界对院士制度的反思、质疑,乃至“炮轰”,也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邹承鲁、周光召、汪品先等院士对院士制度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很多评判,还有学者从院士制度的沿革分析讨论院士制度的“存废”。而据报道:作为回应,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中国科学院已经准备在明年春天召开两次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邀请其他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的专家、官员一起探讨对策,让院士制度永葆青春和活力。

  发生在岁末的这场“院士信誉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学术腐败侵蚀到最高科学界的结果和表现。这几年,中国院士数量直线上升。而据报道,随着院士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科技
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却由1998年的第13位降到了2003年的第29位。

  与此同时,少数院士却因为“参与商业炒作”,“抄袭论文”,“鼓吹特异功能”,“学术造假”留下了笑柄,玷污了院士的光荣称号。正如邹承鲁院士所言:这些人、这些事,虽然只是院士队伍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少数人影响了院士的声誉、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就像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何祚庥院士说“院士出了‘院子’,就不是院士了”。现在,对于院士制度的关注也的确正从院里延伸到院外。令人欣慰的是,记者采访的这些院士无不直言不讳,对院士制度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反思。这表明我国科学家群体的核心是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公众希望,对于院士制度的讨论,能给院士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个审视的空间,还院士一方净土!

  11月15日,在13名两院院士、100多名企业家与科技人士参加的“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汪品先院士原定宣读一篇学术论文。但是,后来他转而谈论中国的院士现在社会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院士是人选出来的,少一票落选就回家抱孙子去,多一票就什么都有了,什么评审会都少不了,都要发言,人家都洗耳恭听。有这样的人吗……”

  汪品先院士的发言,随后得到许多院士的回应,近日,记者就此对汪品先院士进行了专访。

  “院士不是‘特权’和‘金钱’的代名词。”

  北京科技报:目前我国的院士选举,您认为主要存在那些方面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汪品先:现在的院士类似于“一考定终身”,承袭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主要依靠的是单位提名。单位提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重要的,因为院士制度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加上当时院士的人数又少,很多人对此不是很了解。但是这几年情况已经变了,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后,在下面进行的非正常操作太多了,所以不能再采取单位提名这样的老办法了。我认为应该由院士群体本身来选举才对,国际上都是由院士提名的。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被选举人是受别人推荐的,自己本身不知道,应该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目前的情况是在院士选举之前,候选人所在的单位常常会下力气、花钱帮助个人搞公关。

  北京科技报:为什么会造成单位公关这类不合理的现象呢?

  汪品先:这也跟目前社会上对院士的炒作过热有关,有些单位盲目地攀比你有几个院士,我有几个院士,好像院士的多少就代表单位水平的高低似的。

  北京科技报:据说您认为应该取消院士制度?

  汪品先:现在的院士制度是1990年制定的,当时是说十年不变,但是到了2000年还是没有改革,所以现在每次遇到院士选举的时候,大家的意见很多。我所说的改革并不是要取消院士制度,我主要强调的是把它过热的部分降温,现在不仅社会上把院士炒得太过分了,我们自己也没有很好地节制。其实每位院士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属于权威,因此我说要降温的办法就是,把院士还原到学术上权威性的最高荣誉称号,而不是“特权”和“金钱”的代名词。

  “‘院士终身制’是个很滑稽的说法。”

  北京科技报:近年有一些企业家和官员也参选院士,他们是否符合院士评选的标准?

  汪品先:关于院士评选标准,现在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好,所以这个不能妄下结论。

  北京科技报:那么就现在的标准而言,您认为合格的院士有多少?

  汪品先:因为我并没有对此做具体的调查,所以无法告诉你现在合格的院士有百分之多少,我也不想因此和其他院士挑起矛盾,很多敏感的话题由我来说是不合适的。

  北京科技报:由于现在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院士评选的标准又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因此社会上关于“院士终身制”的问题争论不休,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说辞,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汪品先:“院士终身制”是个很滑稽的说法,根本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课题来讨论。我认为院士仅仅只是一种荣誉,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如果院士本身不意味着金钱,不意味着特权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出现,院士作为终生荣誉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如果院士犯法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现在确实存在许多院士腐败的问题。

  “应该尽早把知识分子的待遇规范化。”

  北京科技报:据我了解,北京的一些院士一个月大概收入10000元左右,但是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给院士住
别墅,配备高档轿车,享受比较高的待遇,这也成为院士制度被人诟病的一个方面,您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汪品先:关键在于各种变相的补贴,国家应该尽早把知识分子的待遇规范化。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体现在院士身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把它绝对化。早些年我曾提过多次,将工资问题理顺是当务之急,并不是靠院士的头衔给你增加多少工资,而是应该根据你的能力和贡献。当然,既然能被选上院士肯定是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和贡献,但是这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依据。现在有些地方不分青红皂白,凡是院士就给多少多少钱,这个办法本身并不可取。

  北京科技报:您认为院士待遇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比较合适?

  汪品先:这件事情应该摆在工资体制上来加强改进。现在普遍都有加薪问题,待遇高了是个好事情,但是应该将其规范化,也就是说应该将各种各样的补贴变成工资才对,不断增加补贴不是个好办法。其实院士本身的工资很低,我现在才2000元左右,但是我的收入却是工资的好几倍。这就好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打补丁,首先应该将衣服调整好,如果补丁比衣服还大的话,这就不正常了。我认为应该是有个国际标准的,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不要求同国际接轨的话,但起码要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北京科技报:我了解到您是1991年被评选为院士的,那时的待遇怎么样?

  汪品先:我记得当时只是增加了国务院给的两百块钱,后来上海市政府又给了六百块。

  汪品先院士

  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担任深海“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标签:   时政·社会·历史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闻韶院士


--------------------------------------------------------------------------------


授权图书
    汪闻韶,1919年生于江苏苏州。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1943~1946年曾服务于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高台通讯处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灌溉工程总队,从事农田水利工作。1946~1947年任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助教,担任土力学试验室工作。1947年底赴美国留学,先后获依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及伊利诺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1952~195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及研究工程师,参加土动力性质试验研究工作。1954年底回国,1955~1956年任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从事土工研究;1956年中调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土力学及地基和土坝抗震工程研究工作,现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1980~1983年任该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90年被聘为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后为国内外多种学术团体的成员;现为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水利学会荣誉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顾问及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会顾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员。他十分关怀边陲科技事业,兼任《西部探矿工程》杂志总顾问。他写的"直流电在土中作用及其对土的物理力学性的影响"论文曾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1957年三等奖。1958年后主要结合水利电及电力工程进行土的液化和土坝及地基抗震问题研究,以他为主的"土的液化研究"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7年四等奖。1978年他被水利电力部评为"水利电力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评为"全国抗震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一九九三年度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1989~1992)年,其中以他具体负责的"散粒体地基上土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还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历史性内部资料。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为电力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997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汪懋华

农业信息化并不是说每个农民都在使用信息技术。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简单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的农民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民在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很难消灭,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推进信息扶贫、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农村,我们不能把信息化单纯地当作一个好听的名词,农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一点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也有体现。

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三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细农业技术理念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重视。“精细农业”实际上是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现代农业精细经营技术,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技术思想的革命,但具体的运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规模,我不同意用“精准”二字,农业不是搞精准的,精准是技术上的概念,如果我们将一定的技术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却不能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那这个模式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信息技术只能帮助或辅助决策,而不是直接进行决策。

今年,农业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过量施肥30%,造成了水体污染、环境污染、食品品质变坏、成本提高等,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就是缺乏信息造成的盲目施肥。但只有信息,缺乏相关的知识也不行,两者要相互配合才行,所以我们所说的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来管理农业的技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农业谋求的是技术和经济的统一,这种关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是随着产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细化的,所以,我认为,“精准”这个提法是不准确的。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三增”: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所有科学技术的组合都要解决增产、增收、增效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本着“三增”目标,实施三大战略:第一是转变战略,就是转变对传统农业的经营观念,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第二是拓展战略,农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由初级农产品生产拓展到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由小农生产拓展到企业化经营,由单一生产拓展到贸工农一体;第三是提升战略,提升科技水平,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

农户究竟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是有帮助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包括市场信息服务、农技知识服务、农技推广与咨询服务等,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乃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基层政府对此要加大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另外,完善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探索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农村基层信息应用人才与农村信息员的培训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为面向“三农”开展经营性服务的信息服务产业,提供公众信息资源产品支持和扶持政策;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普遍服务的主渠道;统筹协调解决体制性障碍,建立分工、协同工作机制,减少重复建设与提高资源共享等。

(人民邮电报)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介绍——汪栖生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22日 出处:www.kuakao.com 编辑:admin

   
汪槱生(1928. 8 ─)  


        浙江杭州人。
        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1950年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毕业;1950年起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槱生简介
--------------------------------------------------------------------------------




汪槱生
  汪槱生(1928.8.27-)。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8年参加了国际上首创的电机双水内冷技术。197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KHZ100KW晶闸管中频感应加热电源。1975年研制成功改良型中频电源。1987年研制成功当时我国自制的容量最大的(1500KW)中频电源。1988年研制成功250KW/8KHZ简单并联逆变中频电源。1991年后又研制成功模块控制的中频电源。领导开发了400HZ~8KHZ、100KW~1500KW中频电源系列,并亲临推广应用于熔炼、热加工、热处理等行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


    汪懋华,1932年出生,兴宁市人,农业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兴宁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1955年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毕业后留学苏联。1962年获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科技副博士。历任中国农业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教委农业工程学科组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懋华是中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担任国内外有关农业工程学术职务,为新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和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作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同行和研究生率先把微处理器应用于“拖拉机综合性能测试仪”、“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奶牛自动识别系统”等多项农业技术设备。其中,“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科技奖、国家新产品奖,对发展我国菜篮子工程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开拓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新领域,发表了研究论文50多篇,在农业工程开发、新技术应用方面成绩卓著。现在,正带领博士生和硕士生从事“生物图象处理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精细农业发展战略与试验研究”等。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75

主题

2726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积分
540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19: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汪集旸  汪集旸,男,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并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1970年代开展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0年代开展深部地热研究,恢复了华北盆地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在攀西古裂谷地区提出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确定出我国第一个“热流省”;提出在我国东南沿海这类复杂的碰撞造山带,热流(q)--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将我国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藏南为“热壳冷幔”,而华北盆地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指出我国大陆地区总的热背景不高但具“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在应用地热方面开创矿山地热工程科技领域,提出矿山地温类型划分及矿山热害防治的地质--工程措施;指出我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构造--热背景并对东南沿海地区水热系统属性提出新看法,认为该区不可能赋存高温地热资源;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指出我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地热特征及构造热演化模式,并从地热角度对油气资源潜力作出评价;首次将岩石圈热结构概念引入含油气盆地研究并指出东部“热”盆,西部“冷”盆产生的深部地热背景。
  近年来,汪集旸院士在同位素水文学、水文地球化学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利用同位素水文技术提出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深处很可能有可观的地下水资源存在,该区高大沙山及湖泊群的存在与深层地下水补给有关。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所撰写的论文《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已发表在2004年11月25号出版的《Nature》(第432卷)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迄今为止,汪集旸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 (1996) ,《神奇的地热》 (2001),“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Nature》 Vol.432,2004)等。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429
QQ
发表于 2007-1-2 12: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汪聚贵

134

主题

593

回帖

7475

积分

风云使者

让友谊和亲情架起沟通的桥梁

积分
7475
QQ
发表于 2007-1-3 01: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有点重复,应该整理一下再发就好了!
45世爽公......55世师全公-56世道安公-57世源公......69世浙公(婺源迁湘始祖)......89世洪能(字德佳)——浙公支派语:“浙允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声华遗美荫俊杰锡荣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341002020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