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
宗族组织化的尝试 明中叶,有一些宗族在地方上尝试宗族组织化。这种尝试多是士大夫依据宋儒主张的社会实践,也有明初控制乡里社会的政令影响,其中主要涉及到族长的设立和族规的制定。依据宋儒思想制定族规的事例出现在徽州府休宁县陪郭程氏。成化、弘治之际,程敏政主持进行了宗族建设,该族的《重定拜扫规约》(注:程敏政编《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附录,安徽省图书馆藏弘治刊本。)反映出程氏重视朱熹《家礼》,如第6条规定:“祭仪依文公《家礼》,饮福每人点心四物,每桌菜果肉四品,酒不过五行,山林守墓者给盐包饼食,从者饮撰随宜biào@③散。”第12条要求:“祭器六桌、帛箱一个并爵,当首于本家支用礼毕,点数交还。文公《家礼》一部,当首时常请族中子弟演习,务要如仪,毋得喧扰亵慢。”即规定祭仪依《家礼》,当首时常请族中子弟演习祭仪。《重定拜扫规约》是该族整顿清明祭祖的规章,对宗族的组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徽州有一定的影响。 休宁县西门汪氏族规是在吕氏乡约和朱熹《家礼》等宋儒影响下制定的事例。该族在明代不断制定宗族规条,其强化族规的脉络可寻。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刊《休宁西门汪氏本宗谱》(注:汪思纂修《休宁西门汪氏本宗谱》一一卷附录一卷,安徽省图书馆藏嘉靖六年刻本。)保留了这方面的不少资料。该谱《附录》载多篇文献:有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汪德所作《西门汪氏新正序拜录》,反映出该族汪彝推动族众举行新年序拜以移风易俗,是录即为新正序拜规条。还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休宁儒学教谕胡汝占的《西门汪氏祀祖敦族录序》,序中称该录“所载田若干、亩塘若干亩、族人次第掌之,掌则收税,供其一年。祭祖之仪则必于每岁正月朔后一日,是日致祭,族之长幼其丽三百有余,不期而自至,不令而自敬。长者奠酒尽礼于初,幼者随班行礼于终。祭毕长者坐,幼者立,不以富而忽,不以贵而略。祖孙父子之分无一之或乖,叔侄兄弟之伦无一之或紊,享其胙也,均其分也。笃于让食,尽欢而罢……汪氏一族均尽尊祖敬宗之道无违,越礼犯分之戒如此,不渭之孝且睦可乎哉”。汪氏正月初二的祭祖仪式,不仅是表达祖先崇拜,更重要的是睦族,整顿族内尊卑长幼秩序,以戒越礼犯分。胡汝占还号召推广汪氏的做法,他说:“是则汪氏之孝睦,闻之朝廷以待旌表门闾亦不过,在乎为守令者举行如何耳。”可见官员们已经意识到利用宗族制度维护乡村社区秩序。又据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汪绍所作《西门汪氏知本祠会团拜序》,知该族的新年祭拜持续了百余年,至弘治时期,“而子孙视前数倍矣,虽室庐之广、厅堂之宽,亦莫能容,常以为憾也”。恰值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李烨任休宁知县,见东山越国公庙倾颓,下令新修。于是汪氏建成新祠,其“后宫寝庙以为岁首会拜之所,祭必于正月十八日寿诞之晨,绍又患年远或至废弛,割己田五亩入祠,一以助祭祀,一以修庙宇,庶可为悠久计”。知本祠即东山越国公庙,其新修是在弘治末年。 另外《休宁西门汪氏本宗谱》卷一载有《西门汪氏祠规序》,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婺源宗人进士汪思所作。序中引述江节夫所说:“此尚和奉族长之命,而总伊川宗会、吕氏乡约、范氏义田、朱子《家礼》诸说,参考遗义而成编。”可见西门汪氏祠规是受到宋儒宗族思想与主张的影响而制定的。该序还就修祠立规的具体情形有所论述,说汪节夫以“庙隘不称,倡西门族人购地广之,既又创祠”。并在祠庙中增祀始迁祖大四公和以儒显的先祖四人,成为西门派的始祖宗祠。汪节夫在建成宗祠后又在正德初年定立祠规。值得注意的是汪思在序中的议论,他说:“予推大家世族不可无祠,祠祭仪节不可无规。族无祠则无以敦水木本源之念,不足以言仁;祠无规则无以光前范后之谋,不足以言礼。新安故家无虑数十百,其能有祠、祠而能规者,予见亦罕矣。”说明徽州在正德初年建始祖宗祠和定立祠规的不多,像汪氏这样两者兼而有之者更少。我们不能把宗族制定族规作为正德年间的普遍现象。不过这种现象会不断增加,从汪思的议论也可以看出此点。他说:“夫以族之渐蕃且远,而贫富殊,而强弱殊,而智思贤不肖殊,用法律之使无相乖戾,必有梗弗率者,立一祠约之以规,则疏可亲,远可联,富强者不敢私,而贫富有倚,贤智不独善,而愚不肖有兴,兹庸非礼之意乎。苏老泉谱其族曰:‘观吾之谱,孝弟之心油然兴矣。’予以为谱不能人人观,而祠则人人至,规则人人守也,其益顾不大欤。”鼓吹建祠立规,加强宗族的凝聚力,以族法弥补国家法律之不足。 汪氏还在嘉靖初年完善了清明墓祭制度,该族谱附录有几篇文献对此记载。西门汪氏系始迁祖接公于宋初由婺源回岭来居休宁,后世子孙皆五世祖汉公之七子后裔,据汪思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作《西门汪氏清明墓祭记》说:“祠墓之祭,已各祖其祖矣。由汉公而上见五世,丘墓虽存,鲜识其所。”西门汪氏不断致力于合祭祖先。汪世权与族叔辉之、节夫“三人修谱考诸墓而图之,疏其业某户号第几亩若干,体仁孝者有考而致祭焉。于是与畏之、世臻谋族长曰:‘致祭无田,久当懈弛,非远猷也。’倡于众,得十七人和之,各捐二金。义声风振,和者群兴,各捐如数。得金以属十七人掌之而货殖焉,岁取息为之。典相有肴,荐仪有额,揭处有规,怠事有罚,利成有燕。”考察出五世祖墓,并且设置祭田清明祭祖。汪显应嘉靖五年腊月作《清明墓祭告宗记》是一篇在族中推行墓祭的文字,其中对“会徒”说:“条款继陈,另行劝惩,有愿入会者,请书其名。”可见西门汪氏推行清明墓祭当在嘉靖五年。下面有作为“条款”的《重定墓祭会规约》12条,主要内容是墓祭会经费的管理与支出的规定,系参考成化后期程敏政所作休宁陪郭程氏《重定拜扫规约》写成。特别是其中的头两条除了始祖、房派不得不改动外,其余原文照抄。嘉靖初年西门汪氏通过修谱和墓祭等手段,强化了七派的联合与对族人的管理。从永乐到嘉靖,西门汪氏不断加强岁时节日的祭祖活动,制定各种条规,完善宗族制度,通过祭拜祖先的仪式加强族人和房派之间的凝聚力,宗族被组织化。 徽州府祁门县还有受朱元璋里老制度影响而设立族老的事例。祁门奇峰郑氏旧有家庙,元季毁于兵燹,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建成新祠一本堂,祭祀始祖。奇峰郑氏还定堂规、设族老。为了有效管理族人,向地方政府申请堂规批文。据徽州府所给帖文,奇峰郑氏鉴于“非仗官法,莫知畏从”,先是告县,得到县里的帖文,而且祁门县还为堂规钤印。但是族人对此“遵依者固有,不悛者尚多”。于是该族又寻求徽州府的支持,府中本着“有稗于民风,且无背于国法”的精神,也给帖支持。翌年,知县易人,奇峰郑氏再一次向新知县申请给帖,并如愿以偿(注:郑岳修《奇峰郑氏本宗谱》卷四《祁门奇峰郑氏祠堂记》,安徽省图书馆藏嘉靖四五年歙县黄镒刊本。)。奇峰郑氏的事例说明,该族在正德末年为了约束族人,而制定宗族的各项制度,其主旨是借鉴政府的里老制度实行族老制。官府给予支持,除了出于移风易俗的考虑外,也是因为其符合明朝既定里老制这一祖宗之法,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