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5.04.18 中國時報
家譜,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承先啟後」關鍵所在。從大陸逃難來台的汪先生回到安徽老家發現,經過文化大革命浩劫,家族殘破四散,靠著信仰完成汪氏族譜;周姓原住民則靠腦力強記一二八位親族關係和姓名,經教會製作族譜,淚流滿面說「從此再也不會睡不著」。
現代人注重「從己所出」的子女,卻不太關心「己之所出」的歷史。屬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汪先生當年隨政府逃難到台灣時還很年輕,依稀記得自己老家在安徽皖桐,因為信仰的關係,讓他懸掛著要建立族譜,「和家人永遠在一起」。退休後回到家鄉,卻發現歷經文化大革命後,家族四散,連資料都不見。
汪先生從最基本的開始,先找老家周邊的老人提供訊息,再根據線索追查,循線追索終於讓他完成三大本汪氏族譜,全都靠他在台灣大陸兩頭跑,並將所蒐集到資料收藏在教會家譜中心。同樣從大陸來台的錢伯伯已高齡八十多歲,獨自逃難來台,對家人僅有模糊印象。
錢伯伯在家譜中心查資料發現,錢氏家譜中有父親資料,記載其身世背景等。他只依稀記得父親在他九歲時傳來過世消息,卻不知原因,經他利用所得少許線索追查,才知父親在動盪不安的大時代中,在火車上為搶救他人生命而摔車身亡,讓他對父親更加敬崇。
住在恆春地區的原住民周先生則向族譜中心求助,布農族的他從小就被迫背誦「口述族譜」,記住所有和家族相關的人、姓名以及相互關係等。隨著年紀漸長,愈背愈吃力,眼看子女後代沒人願意接下此重責大任,他相當憂心,尤其是八十幾歲的老媽媽更難過。
當族譜中心同意為他製作家譜時,周先生竟然可以一口氣背誦出一二八個親人以及彼此關係,至少上下牽連五代之多,中心人員瞠目結舌,周先生更是高興地說要將族譜拿給老媽媽,「從此可以好好睡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