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君 发表于 2012-4-9 22:52:58

知道我的老师是谁了吗:)

汪土亨 发表于 2012-4-10 06:54:51

有点堪与家说法,

浪山庵人 发表于 2012-4-10 09:43:09

“堪舆学”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汪勇君 发表于 2012-4-10 14:04:32

《易经》中每个卦和爻都是以阴阳来谈的,应纳入五行应用易学流派的主体部分,不涉及到干支、五行这方面的流派之内。而在干支五行两个主题之间,有一个合流,即是我们平时无所不触的风水。

          谈到风水,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典故。
         
      读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的门徒子贡。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学家。列姜太公、范蠡之后,位居第三。孔子的墓地就是他选定的。当初有人提供了一块地给他,他看过之后说:这块地非常好,但是这块地只适合葬帝王,不合适葬我的老师。它将这块地保留后,随后又找一个地方,即是今日山东曲阜孔庙、孔林所在。他认为这块地非常适合葬他的老师,老师的后代将会一代好一些,一代差一些,一代又好一些,一代又差一些,它只主贵,既不富也不发官(这是我表述的,原文是文言)。一直到现在,孔子后人的情况都基本符合这个规律。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期而遇的,不能仅仅用巧合来解释。子贡先前所选的地方最后葬的是汉高祖刘邦,在今日陕西咸阳地带。

         
      易学流派除了在建筑领域方面的应用之外,还有大量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实例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比较有名的,流传相当广泛。可是,人们哪里知道:东风并非诸葛亮找谁借来的,只不过掌握和应用了易学上的一个规律。大家可以注意观察,每年冬天第一个甲子日,在川、渝地区这些地方都会起雾,刮东南风,这是一个类似于节气性质的规律。诸葛亮在应用中,专门派人搭了一个台,站在台上披肩散发做了一个仪式,颇有点装神弄鬼的味道,给人的印象是通过他的“作法”,而借来了东风。

         
      关于冬天(立冬之后)第一个甲子日起雾,在座的各位可以去查一查,2004年11月12日,第一个冬天甲子日,我国华南地区起了非常大的雾,能见度不到5米。但此前,华南地区的地方台都预报为晴好天气。你再陆续往前查的时候,就会发现此规律,如同一年四季一般明显。这个“不传之秘”,就像一个黑暗的房间,只有你掌握房间照明设备的遥控开关一样,只要你不说,别人很难知道灯是怎么亮的。

         
      二十四节气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春播秋耕,可谓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有一本名《三元总录》书,里面记载了每年立春的效用。立春这一天基本代表了当年年景如何。
         
      比如2004年立春为癸日,《三元总录》里有一歌诀“壬癸水连天”,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将有水患。有兴趣的朋友回去可查查哪些地方洪水泛滥了,包括在其它国家所出现的一些海啸等等一些问题。2005年立春逢了戊日,我们国家新出台了给农民减税、减轻负担等一系列国策,印证了《三元总录》里“戊己好种田”的结论。

         
      天干地支里蕴藏着很多规律,以上所谈到的只是非常微小的一个方面。只不过我们在探索研究易学的时候,不单单需要研究一种方法而已,要往根源上去追寻,找到最根本的东西。

         
      为什么现代易学发展远远不如古代,人自身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是人的原因呢?我们追忆一下古代。古代所有研究易学有成就的人,大多国学基础深厚,博采众家之长,而现代绝大多数研究易学的群体主流,相对文化层次比较低一些的。不信,我们从历史上来数一下,提到的第一人就是孔子,他讲究述而不作,所作的是易传,在易学的角度不单单讲易传,还有风水的研究流派,子贡所学的风水为孔子所授。古代看风水,看宅,讲宅经。历史上传下来的宅经一共有三本。第一本是著《黄帝内经》的黄帝,他一共留世传承下来有三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和《黄帝宅经》;第二本宅经为孔子所著的《孔子宅经》;第三本是淮南子所著的《淮南子宅经》。其中《黄帝宅经》和《黄帝外经》已经失传,《孔子宅经》和《淮南子宅经》现在可以查阅到。

         
      大家都熟悉“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是因翻阅得过多,把串联书页的绳子磨断了多次。这个成语其实描述的就是孔子研读《易经》的状况,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浪山庵人 发表于 2012-4-10 22:29:18

回 70楼(汪勇君) 的帖子

知道了,是易学研究专家米鸿宾先生。

浪山庵人 发表于 2012-4-11 14:07:24

期待继续。

汪勇君 发表于 2012-4-12 17:53:17

2012的时相(米鸿宾老师讲于2011年底)
(一)时相

      又是一年花落尽。

      我们从格局动荡的2011(辛卯)年即将步入2012(壬辰)年。

      今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件,这些鲜明、突出事件的立体呈现,构成了这一年的时相——辛卯之面貌。

    一切,都脱离不开时间的影响——时间是有个性的,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有的人一路高歌,有的人孤寒落魄;有的人名声盖世,有的人万劫不复;有的人尽享天伦,有的人举目无亲;有的人踌躇满志,有的人万念俱灰;有的人情深意笃,有的人反目成仇;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诸病缠身;有的人财源滚滚,有的人两手空空;有的人愉悦无比,还有的憔悴压抑、百感交集……而且,它既会扮白脸,也会扮黑脸——“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唐代罗隐《筹笔驿怀古》)这些,都是时间作用于我们不同人身上的多元面貌。

    可以说,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情敌,它不停的在左右着我们;而我们,很多时候对它却莫名其妙、一无所知。


   时间会因为不同的年份、节气、月日时刻的推移,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个性。所以,它所刻画出来的每年的面貌都不同。这种不同,会因每年时间计量单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中国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来记录每年的时间。其年、月、日、时都对应着各自的干支,由这些干支来表征事物发展的多元呈现的特定规律。

   中国人几千年来,便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研究时间的个性,来了解各种不同时间的面貌,并与时俯仰,与时偕行,顺势而为,以此来掌握生命变化中时常吊诡的秘诀的。


       在古代,人们最关心的就是——

       自然界的高天厚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规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这个问题,宋代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给了我们的一个认知的方向!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晚年必看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是《金刚经》)。书中五笔卷十所记载的“丙午、丁未”一节,牵动着他生命的最后一缕思绪!

      其文曰:“丙午、丁未之岁,中国遇此辄有变故,非祸生于内,则夷狄外侮。”

    洪迈列举了从汉至宋的大量史实,证明中国每逢干支为“丙午丁未”的流年,就会有大的天灾人祸。

宋人柴望在《丙丁龟鉴》里,统计了从秦昭襄王嬴氏五十二年到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年,共计1260年的时间,这中间干支为丙午、丁未的年份共出现了二十一次。

       这二十一次丙午、丁未之年,国家都发生了动乱、天灾或人祸。

       而宋以后,此律依然——

       1846(丙午)年太平天国起义,中华大地征战不已。

       1666(丙午)康熙五年,鳌拜专权。

……1966,1967年是农历丙午、丁未年。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肇端于此!

曾经亲手在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在弥留之际,面对满目创痍的中华大地,究竟有着怎样的复杂心态?我们无从知晓。是否要凭借《容斋随笔》中的这段文字而将这场空前的人类劫难归咎于天数,从而寻得心灵的慰籍;我们同样无从得知。

我们只知道:时间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它让我们在总结和反思中探索生命和历史的规律。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天干地支这个中华民族特有的纪历方式,它不仅仅代表着时间,它还代表着规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它与生命息息相关,它穿越深邃,映照每个人。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有一句饱含哲思的话,可以注解这个结论:一切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几千年来,人们深深知道——“天高地迵,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此可谓:天网恢恢。

    在即将到来2012年,我们即将在夏季遇到丙午、丁未之月(阳历6月7日至8月7日间,虽然月的力量要比年的力量小,但仍应密切关注)。届时我们可以留心一品2012年的“丙午、丁未”之相,感喟一下老天如何不骗人!


(二)回顾
……

   (三)窥望

      2012年,是干支纪历的壬辰年,名为魁罡之年。

自然——

      今年壬辰年,水大,雨水太充足,要防患于未然,尤其在投资上,要尽量少做与水有关的生意。区域性的洪水灾害会频频发生。

食品——

       液态食品的质量会出现新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饮用水和饮品的质量问题,会被社会深度关注。
............
数字——

       在数字中,6是今年最旺的数字,次旺的为1、2、8。今年运气滞伏的数字是7和9。因此,在今年选择数字时要注意把握数字规律,尤其是喜欢参与彩票活动的更应关注。

颜色——

      今年蓝色时运最佳。多穿蓝色服饰、多佩戴蓝色饰品可增加好机缘。

.............
小结——

   以上之析见,仅供饭后谈资,稍作品应即可。

命与命各个迥异,人与人各不相同。但凡涉及具体人情事态,则需要切身辩证分析,绝非一言、一群以蔽之!

       自古医易同源,若见有以一方一药而医百千万人杂疾者,实属害命之徒;此理,于易亦然。望诸君深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

      最后,祝各位读者:在灵变的2012年,日日精进,诸务迎祥

汪勇君 发表于 2012-4-12 17:58:42

米鸿宾简介
  米鸿宾,又名米多识,修守梵行一易者。1972年生于辽宁鞍山,金融学研究生,幼承庭训,继家学,习六壬神课、诵四书五经、阅诸子百家。载易于哲,涉天文、历法与国史。
  其著作《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是古籍《六壬神课金口诀》唯一注本,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近年来多次于“第三极论坛”、北京中国学(TBC)中心、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生班、中央美院、武汉大学以及东南亚讲学授课,声名远播海内外。
  社会职务: 光彩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北京响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 文化顾问
  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 文化顾问
  学术职务: 中国文化书院易学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领域: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佛教方向,人力资源,公益彩票分析体系研究。
  主要专著:
  《真易》 (已出,香港)
  《大易识阶》 (已出,新世界出版社)
  《神彩易易》 (即出,彩票研究专著)
  《多识易传》 (即出)
  《大音希声》 (即出,音韵学专著)
  《易学大讲堂》 (即出)
  《金口诀占术》 (已出,日本)
  《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 (北京古籍出版社,国家图书馆收藏)
  《六壬神课金口诀现代实例精解》 (已出,新加坡)
  《中国易学自然标本地——神奇桓仁》 (已出,中国画报出版社)

汪勇君 发表于 2012-4-12 19:37:02

百姓日用而不知——传统文化痕迹 (米老师)

   一周前,君馨阁的老总刘爱民就跟我预约去承德的兴隆县。 早上,她来接我,上了车才发现还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向斯副馆长,建筑设计专家凌竞等人同行。
……
   其实,对于中国易学来讲:心动法生,任何瞬间的定格都是答案!!

    路上,看着远处山里空中白茫茫的雪花,想起了我上课时经常强调的中国文化“以虚致实”的演进过程,正想着的时候,就听向馆长在车里提到说:北京的紫禁城,构划准备了十五年左右,而最后建成只用了三年。磅礴屹立至今。
   由此看来,真做大事,思想准备的过程是必须要有一个充裕时间过程的。

   往山沟里走时,有一个分岔口,刘爱民说,听说住在这两个沟里的老百姓中,出了一个市长、两个局长,但不知道是左右哪个沟。我随手一指:是右面那个沟。跟在后面的镇林业站长马上说:对,就是右边那个沟。
    大家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周围山的峦头决定的。

    他们又问:什么是峦头? 我说:通俗来讲,高耸拔尖的是峰,低矮圆润的为峦。
    苍茫大地,主要用形势来判定即可;而形势法主要看峦头。
   这个村落癸山丁向,巽上元宝山峦,午上案山迭至坤方~~在八运上发文官秀。
……
       对!这里出去的市长和两个局长都是文官起家。林业站长不由自主的接着补充。
……
   怪不得我家那个村子里每年高考都有考上清华和北大的呢?!——周围环境跟这里太相似了!林业站长说。    他无意中解开了一个地理之谜。

   从左边这个村子出来,我们又去了右边这个村子。
   村子里面有几十户人家,从头走到尾之后,我指着前后两个普普通通的房子说:这两户最出人才!而且前面这户现在一定在异地做官。
      林业站长惊讶的说:这户就是市长原先住的房子!!他现在在河北另外一个城市当市长。 ……
      大家又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说:风水除了形势法之外,涉及到具体环境时,就要用理气法来细化分析。这个结论就是古人“进庄望门断”(进了村庄,看着每户人家的门就能判断)的功夫。
   此时,雪越下越大,而古人留下的功夫越来越灵……
       这个市长在家排行是长子,我说。是的!林业站长回答。

……连故宫的专家都开始打量我这个传说中的“宝贝”了。

——故宫里有国宝,不过,你也可以放到里面了。他说。

       我回去一定要找你写的书来看看,他自言自语的边走边说。

…… 冰天雪地中,大家兴奋盎然:我成了踏雪无痕的主题!
         我思故我在!
      
       小结

      人的思维其实是可以很精细的,只要对文化的理解,真正贯通就能够生发智慧,智慧是精细的,智慧是时时都可以活色生香的。

      人是群居动物,人生中种种事情的发生,都是佛家所说“众缘和合”的结果。

      儒家易学文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事相关,物物相应”(《易传》)
         对这些话语的精神践行,需要我们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抓住当下。

      说尽千言万语,不如当下做起!!

浪山庵人 发表于 2012-4-13 08:13:16

勇君本家:能否结合我们汪氏祖先的莹地讲一讲有关“格局”“点穴”方面的知识呢?最好通俗一点。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汪华墓祠风水大家说